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即从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业社会向分,工合作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转型使集体的组织形式、运行原则、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使得以完全否定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为特点的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产生了一些重大的不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形成“新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坚持集体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承认和保障个人利益与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旨在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个伦理原则 ,它的价值指向也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说 ,三者都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着集体主义的特质.集体主义是马克思寻求个人与集体之间统一关系的思想.党的"十八大"自觉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逻辑,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问题,把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内在统一起来,选择国家、社会、个人三重性的价值维度,赋予集体主义思想新时代的价值观内涵.培育、践行集体主义特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重构建宣传解读、制度保证、文化引领、信仰确立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的思想基础,它的根基是"集体本位",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以集体利益———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公共行政应当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对集体价值的追求为主导,同时充分尊重和保护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达到集体与个人的和谐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公共行政在处理诸多社会矛盾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公共行政人员必须自觉地把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真正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社会的伦理价值导向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个人本位主义、合理利己主义、虚假的集体主义等等,由于其种种局限性,不能作为现时代的伦理价值导向。“新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一方面摈弃了无视个人利益、目的与手段错位的虚假的集体主义的说教,另一方面,它以利益作为现实的基础,以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个性实现的必要条件。这一新集体主义原则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一种互利的现实原则,应该成为当今社会的伦理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6.
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的人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强调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原则.加强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绝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基于其本性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必须用新的观点来理解和阐释这一价值观.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同位与双向还原"原则.这具体表现为经济集体主义和权利平等之间的辩证统一,由此形成一个价值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集体是自由劳动者的互相合作,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真实集体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其终极目的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集体主义下的集体与个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的相容性体现在:二者是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多元价值取向与一元价值导向的关系,客观上是吻合的;二者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目标上是互补的。在当前条件下,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原则,需要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克服对集体主义的极端认知,坚持思想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并自觉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的侵袭。  相似文献   

8.
伦理属于自然演化过程在社会中得以继续的最佳准则,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既自然又自觉地遵循着的一种关系准则。人类社会面对环境危机,需要环境伦理,环境伦理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法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延伸到自然,参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共生过程。技术异化的解决,需要科技伦理,科技伦理从人的行为向度考察人类生而面对的危机,涉及危机的极限。“模糊界限”原则阐明了危机极限的内涵及其严峻的现实,这也肯定了科技伦理的意义,从而提出走向生态纪元是地球共同体的未来,也是伦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政治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个体生存问题以及类生存问题构成了政治伦理的双重底线,个人美德和公共道德的价值共契成为化解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亟待建构一种倡导“以人为本”、“和谐的”、“宽容的”以及“发展的”等价值观的底线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新旧因素并存、传统与现代交织、东方与西方汇流 ,进步与落后的较量 ,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价值观的深刻嬗变 ,各种价值观念彼此缠绕、相互碰撞 ,带来了人们思想和行动上的混乱。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只有以集体主义为本位 ,才是调节社会转型期多种价值冲突的现实基础 ,才能真正实现对当代社会种种价值观的超越及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指导。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 ,它是抛开那种抽象的、空洞的形式和“虚构的”、“冒充的”集体 ,回归真实的、时代的内容 ,寻求在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双向互动、有机统一的新型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性质.人的社会性或社会联系既指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又指处于这种关系或联系中的各个个人.人们在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发展自身,而社会关系的规律性则给人们的发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认识工具.社会关系的前进变化显示了人的日益趋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发展有三种状况 ,即无独立性的人、片面独立的人和自由个性的人 ,它们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是在个人与整体的不同关系状态中产生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不仅显示了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与整体的关系 ,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 ;而且揭示了只有在集体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 ,个人才能获得自由个性 ,从而为当代提倡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本体论思维的束缚下把各自的个体、社会整体本体化、实体化,并因此导致了个人和社会、行动和结构、微观和宏观等的理论对立。彻底抛弃本体论预设、解构实体,从实体视角转向关系视角是克服上述二元对立的有效途径,布迪厄和吉登斯的努力体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这一转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社会,人们普遍受道德观的制约。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道德观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以家国(群体)为本位的价值体系,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为了取得正确的认识,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新道德观的建设,有必要对中西道德观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5.
艺术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现状、集体主义价值观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培养艺术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关于集体主义教育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增强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是目前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集体主义教育的根本内容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文章认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起来的实质性关系 ,因此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矛盾的处理也必须以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为基准 ,应把履行责任义务和获取利益的统一作为增强教育有效性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内涵与起源,指出在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时所采用的原则不同,是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根本区别。提出集体主义的实现只能依靠法律和法规, 团队精神的实现主要依靠规章制度、合约以及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分析了滥用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观作为人类行为的总体指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源自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因其社会思想环境而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与更倾向于集体主义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构建中,要立足我国实际,分析对比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以及二者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不同影响,有所拒纳和扬弃,尤其注意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尊重,使个体意识到其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从微观上说,是指人类个体的处境。人的生存是一系列的选择,没有哪一次选择是一经选择便一劳永逸。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人就意味着人在旅途。从宏观上说,人是社会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个体与社会不可分离,他只有合理地置身于社会中,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个人。抽象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