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资本理论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解释范式,消解了社会学方法论中的整体和个体、行动和结构、微观和宏观之间的二元对立.它强调关系的首要地位,反对整体论或个体论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先在性,从而超越了整体论和个体论的二元困境;它既承认社会结构的制约性又承认个人行动的能动性,强调结构和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克服了两者之间的对立状态.社会资本理论把社会资本区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分析层次,强调它们之间的连续性,避免了宏观理论和微观分析的二元关注.  相似文献   

2.
康德开启的认识论转向的逻辑导致了主观主义,与生态本体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关。克鲁泡特金的经验自然主义忽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区别,其逻辑会导致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本体论。布克钦提出辩证自然主义,把自然与社会视为一个渐进发展进化的连续统,试图超越主观主义和经验自然主义,从而克服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生态本体论的对立。但是布克钦生态伦理本体论思想存在着自然观上以互助取代斗争、方法论上以肯定取代否定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机制的研究,主要存在结构-功能视角、个人建构视角、网络分析视角和制度分析视角,它们彼此之间在方法论上存在系列的对立。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综合,为我们提出一种综合性视角提供了重要启示。这种综合视角可以称为网络嵌入视角,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张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对于社会分层的影响都是以社会关系网络为中介的,从而可对当前我国制度结构转型背景下复杂的社会分层机制提供全面的描述与适当的规范评价。  相似文献   

4.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从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突破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困境,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5.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从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突破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困境,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社会学16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两种对立倾向:前者认为,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但是社会一旦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它具有先前的个体所不具备的突生性质;后者则认为,个体是最为重要的实体,而社会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物,其基本的性质是由个体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经典社会学时代,这样一种对立的普遍存在,既造成了社会学家之间的巨大鸿沟,又成为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对立和动力至今仍存在于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的分歧之中。  相似文献   

7.
犯罪学的分裂与方法论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学的分裂主要由方法论上的对立而产生。这种方法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以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立。犯罪学研究在这些方法论的对立上表现突出。超越这种二元对立是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中吉登斯与布迪厄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他们的研究中,犯罪学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把实践作为认识犯罪现象的起点和目标;研究者对研究活动进行自我反思;研究对象从实体向关系转变;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犯罪学在方法论上的二元对立的问题,在正确把握犯罪的实践逻辑的同时实现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韦伯法社会学方法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法社会学方法论的考察,发现韦伯独特的方法论不是来自社会学,而是与韦伯的法学教育背景密切关联。从韦伯方法论的两大基本视角(历史的视角和社会的视角)和韦伯方法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理想类型、意义解释和因果分析)可论证说明韦伯方法论的形成得益于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和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包括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及结构化理论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概括 ,并在此基础上对之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与此同时 ,文章还提出 ,结构化理论在克服主体与客体、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等二元对立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它并不是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简单拼凑  相似文献   

10.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结构-能动性、系统-行动者、主观-客观等诸多二元对立的现象,皮埃尔.布迪厄试图通过自己颇具特色的实践理论超越这些二元对立。本文认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关注实践过程和实践未经表达的逻辑,反思是其实践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实践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社会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首先,布迪厄对社会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的反思有助于增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其次,布迪厄指出社会学也是一种政治科学对于认识社会学学科性质、促进社会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他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工作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和概念。  相似文献   

11.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要想成为科学就必须是一个体系.黑格尔构建这个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中介的、否定性的和矛盾的原则,这个体系因此可以被恰当地称为思辨辩证法.思辨辩证法就是黑格尔的本体论,换言之,他的方法论意义的辩证法从属于他的本体论意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英国人卡尔·波普尔在本体论问题上的一个宣言。我们不仅要看到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在本体论方面的意义 ,而且应同时重视它在认识论方面的价值。我相信 ,从这个理论本身的矛盾和和局限性中 ,我们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矛盾辩证法是以矛盾范畴为理论中轴的辩证法,它有"存在论"和"方法论"两个层次。存在论的矛盾辩证法是一种滞留于矛盾存在论层面、拒斥"融合"概念、缺失方法论的辩证法,其理论错失是:理论渊源错位,背离马克思的和谐理念;理论元素缺失,遗漏对立面的融合;不承认融合也是发展的动力;对待矛盾的态度错误,放弃对矛盾运动的掌控;解决矛盾的方法论被扭曲、化解矛盾的方法论缺位,误导人们把客观存在着的对立面的斗争性质变成人们的价值努力目标,滋生斗争哲学。存在论的矛盾辩证法应当终结。矛盾辩证法应当走向新生,新生之路是实现从存在论到方法论的跃升,为此,就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辩证法文本,引入对立面"融合"的理论元素,从源头上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吸收中国哲学"和合"思想的合理内核,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之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与当代世界主题的变化,实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化。矛盾辩证法正走在新生的途中,新生之路的终点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辩证法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生存论转向”表达了现代哲学的理论自觉。在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中,现代哲学正是从“生存论转向”中“坚定出场”。它超越传统的知识论路向,开启生存论路向;摧毁“实体存在论”,开显“生存论存在论”;解构永恒“在场”的“非历史性”,凸显人的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5.
杨春时先生的超越美学是当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的主要代表。在杨春时看来,实践美学是启蒙性质的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主体间性美学。在具体的建构方面,杨春时以反思—超越的现代性代替启蒙现代性、以生存本体论代替实践本体论、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全面建构了超越美学的理论体系。这样,反思—超越、生存本体论、主体间性就成了理解其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杨春时美学体系中是不严谨、甚至混乱的,由此造成了其美学体系的内部矛盾,消解了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领域本体在信息抽取系统有着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本体、领域本体的基本概念,并探讨了领域本体与信息抽取的关系。提出了信息抽取系统中领域本体的设计准则和实施步骤,实施步骤包括领域本体需求分析、收集本体信息、构建领域本体框架、形式化编码、确认和评价等。在信息抽取原型系统中实现了显示器领域本体,并将该领域本体应用到信息抽取中的命名实体识别、抽取模式获取和主题概念提取等任务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步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把无限区分为真的无限性和坏的无限性。坏的无限性是单纯的否定,而真的无限性是否定之否定。他认为真的无限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而坏的无限是知性思维的产物。黑格尔的无限观包含有内在矛盾即真的无限在本质上的过程性和其在绝对精神中的终结。无限观的内在矛盾根源于黑格尔的本体论哲学,其思维方式仍然是一种本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方面阐发了莱布尼茨微知觉理论的本体论意义:首先,充溢着欲求的微知觉作为比意识更为根本的规定使精神成为能动的实体,即主体;其次,作为本体的微知觉赋予了物质现象以力的原则,从而突破了近代僵死的自然现;再次,以微知觉为依托的前定和谐思想克服了单子的唯我论,表现出“主体间性”的思想维度.莱布尼茨的微知觉理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解释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存在论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解释学范式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换,根本原因是传统解释学在面对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挑战时,陷入了一个内在的困境,这个困境的实质是近代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内在矛盾。胡塞尔企图通过现象学解决这个矛盾,但是没有成功;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与解释学相结合,最终促使伽这默尔实现了解释学的存在论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