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回到前哲学的政治——评阿伦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伦特建构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三个阶段:希腊早期先于哲学产生的政治思想、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之间消失于哲学中的政治思想、马克思之后的政治思想,马克思在政治思想史上的转折意义在这一划界中得以彰显.阿伦特指出,马克思不仅使得我们去关注今天还没有能摆脱的现代性政治困境,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能回归传统的可靠的足迹.但阿伦特对马克思所提供的现实路径却没能够正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2.
阿伦特认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肇始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分析,表现为哲学和政治、真理与意见、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马克思哲学则通过三个主要命题终结了这一传统,却又显示了与传统的复杂的相互关联,从而使马克思学说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阿伦特对此的分析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却又不免牵强,需要细致地加以辨明。  相似文献   

3.
李志军 《东岳论丛》2012,33(7):67-71
阿伦特通过回溯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提出了重大批判,其核心论点是:柏拉图通过“制作”来解释和实践政治,将暴力引入政治领域;马克思用“劳动”逻辑替代“制作”逻辑,进一步强化了柏拉图政治哲学传统.阿伦特错误地将马克思的“实践”与“劳动”简单等同,未能认识到马克思通过“实践”所要回答的正是如何现实地创建“自由人的联合体”,而这一创建将彻底摒弃极权和暴政.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中,阿伦特对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理解独树一帜。她认为,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的歪曲,由此发展出来的政治哲学是一种“非本真的”政治哲学。而这一歪曲源自哲学与政治的紧张关系。阿伦特关于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及其调和这一政治思考主题的论述,展现出其独特的政治哲学运思和其别具一格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5.
孙磊 《南京社会科学》2012,(3):48-53,59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并非意识形态的论争,而是伟大的思想家之间的对话。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阿伦特揭示了西方现代实践思想用劳动代替行动的危机。通过批判马克思的革命理论,阿伦特批判了启蒙运动的普遍平等观,重新阐释了政治自由的内涵。通过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阿伦特揭示了现代政治思想传统用历史代替政治的危机。两位思想家的对话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性困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要论述美籍德裔女政治哲学家汉娜 -阿伦特对马克思思想独特的解读。她断言只有将马克思放在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谱系中 ,其核心思想才能得到恰切的理解 ,并突出强调了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终结于马克思。阿伦特的分析交织着她自己独特的政治构想 ,在分析中又描绘了西方传统中政治与哲学复杂的纠葛 ,对我们反思现代性的政治也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7.
阿伦特将马克思的理论概括为三个各具矛盾的结论,即劳动、暴力和普遍平等,并将解读这三个观点视为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切入点.在她看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起源于柏拉图,终结于马克思.只有将马克思的思想纳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阿伦特的"公共世界"概念是基于对现代性批判与超越的思考中提出的。在"复归政治生活"的理念下,立足于对西方传统政治的阐释与解读,阿伦特想藉以前柏拉图时代的古希腊城邦制文明为样本,提出公共世界才是远离极权主义的"本真的政治",公共世界的蜕变是一个由哲学与政治的分离走向哲学与政治的复归的过程。阿伦特的复归公共世界的政治变革道路对于启迪人们的批判意识、唤醒人们反思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终究无法形成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维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效应。  相似文献   

9.
阿伦特将马克思的理论概括为三个各具矛盾的结论,即劳动、暴力和普遍平等,并将解读这三个观点视为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切入点。在她看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起源于柏拉图,终结于马克思。只有将马克思的思想纳入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白刚 《东岳论丛》2012,33(7):56-60
“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马克思和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但马克思通过对哲学的政治经济学阐释,走的是“哲学的政治实现”之路,最终超越了西方政治哲学传统;而阿伦特却是对政治进行哲学阐释,走的是“政治的哲学实现”之路,最终又回归了西方政治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是一种理论优先于实践的观念政治论,它在根本上只是达到了精神和自由的概念。作为来源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马克思政治哲学,虽然继承了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政治理想,但却以劳动政治论完成了对西方政治哲学理论优先于实践传统的颠覆和超越,实现了政治哲学的转向,从而开辟了一条通过劳动的解放来追求人的解放的可能性道路。  相似文献   

12.
张文喜 《齐鲁学刊》2003,40(1):69-75
从马克思的“生存———实践”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之真理观 ,来看待政治这一人类事务领域 ,我们发现马克思、海德格尔攻击柏拉图主义与解构政治哲学是合为一体的。存在之真理观不允许对政治作独立的流俗性理解 ,它所能容纳的只是存在自身出演的方方面面的戏剧 ;“生存———实践”观则真正终结了柏拉图肇始的政治哲学 ,指示了根本的政治问题解答的先在标准只能到经济领域中来寻找  相似文献   

13.
阿伦特的自由观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特色或许就是对政治自由的强调。在阿伦特看来,自由并非是人天然存在的某种本质,而是、也只能是政治自由,离开政治以及政治实践得以展开的公共空间,自由就不可能存在,而离开自由的政治也不是真正的政治。从生活必需品和物质必然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过程只是解放,而非自由。自由作为政治概念不仅不能停留在物质解放的层次,而且必须以实践的方式进入公共空间;也就是说,自由只存在于行动和言说领域,而不存在于思想王国或哲学王国,所谓主观自由、内在自由等等,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安全、舒适、富足,恰恰相反,它需要付出勇气、代价,收获的则是尊严和光荣。  相似文献   

14.
刘华萍 《理论界》2014,(4):8-10
政治与哲学的张力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从对马克思所亲历的革命行动的探查来看,马克思从来没有参加过切切实实的工人运动、政治斗争,即使是在工人政治组织里面也从来没有取得过政治上的领导权,大多时候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也并不以马克思的理论设想为行动指南。为此,马克思与直接的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另一方面,他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政治与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体来说,马克思对待政治与哲学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既解构了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传统,同时也在政治和历史领域坚持了形而上学批判的主旨。德里达在20世纪9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向马克思致敬"既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也体现为从异化史观经由实践向唯物史观发展过程中的形而上学批判和超越。从德里达解构逻辑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还要深入辨析他们的历史观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郑臣 《兰州学刊》2007,(6):17-21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开启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而"实践"正是这个实践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实践",也就是行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意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伦理和政治行为.因此,伦理学和政治学便构成了亚氏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学通过对善的思考导向对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的思考,进而研究统摄一切目的的目的--人存在的意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成为实践哲学的基本科学.而政治学研究的是人在共同体中的自由生活,研究的是善在自由的政治共同体中的实现.伦理学指向道德行为的政治起源,政治学指向政治共同体的道德意义和道德目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从伦理学到政治学,标志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涂文娟 《云梦学刊》2010,31(2):67-71
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共性。政治的公共性包括公开性、复数性和共同性三个基本的特征。现代“社会”领域的出现,极大地破坏了政治的公共性本质。阿伦特主张通过重拾勇气和捍卫行动的途径复兴政治的公共性。然而,有批评家认为,阿伦特关于政治本质的理解太过形式化,因此面临政治“内容”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包利民 《河北学刊》2001,21(1):31-36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柏拉图与罗尔斯这两位在西方制度伦理哲学历史上占据着突出重要地位的思想家,揭示西方政治哲学中存在的一种理想主义倾向.虽然这两位思想家初看起来差异远远大于共同性,但是他们在回答什么是正义和正义是否有益这两个制度伦理中的基本问题上立场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我们首先探讨了他们在规定"正义"上的共同的理想主义取向;然后讨论了他们对于更为艰难的政治伦理问题即"正义是否有益"问题的回答,从而详细阐明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19.
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就是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对政治生活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在古代政治哲学中,道德与政治是直接同一的,在近代欧洲政治哲学的发展中,出现了政治与道德相疏离的倾向,而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则普遍确认政治正义的道德依据。事实上,无论是道德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具有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功能,因此表现出道德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