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词语或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词语化入、引申或直接切入当代文坛,丰富了文学评论语言和文学作品语言.这种语言现象表现出来的特点、规律及产生的效果是(1)不少科技词语已经在宽泛意义上使用;(2)某些科技词语可能具有比喻、夸张、借代、大词小用等修辞效果;(3)增添了时代气息;(4)它呈现出一个既变异又必须接受规范同时又催生新的规范的辩证过程;(5)它有利于增加原先所没有的感情色彩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宗教的复兴造成宗教词语的再生。在大众传媒语言中宗教词语并没有局限在其原始意义上,而是突破了自身"狭窄"的使用范围,大量地进入社会生活中。在俄罗斯大众传媒语言中使用宗教词语,最初是使用它的本义,进而大量使用其具有修辞功能的转义。此现象说明宗教词语带有鲜明的否定评价色彩。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而模糊词语是模糊语义的最明显的表现载体,本文从语义角度探究模糊词语(vague terms)。限于篇幅,只探讨了模糊词语的两大类型:一是边界模糊的词语(word with vague boundary),二是模糊限制语(hedge),旨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模糊语言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提高我们正确使用模糊语言的能力,最终增强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英译杜诗,难在正确地、深入地理解原作的形式和意义,难在准确地、流畅地表达原作的对偶和格律。英译杜诗过程中,著名翻译家许渊冲采取的策略是"由篇章到句群到词语;直译(形似)、意译(神似)并用;内容上异化,词语上归化",使用的方法是"三美韵体创译法",这是一种"美化之艺术",追求的是译文的"三美",即"形美"、"音美"和"意美"。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份词汇调查材料。一方面是面向现代湘方言做调查,一方面是面向古籍做调查:现代湘中方言(旁及个别其它方言点)使用者而古书中有训解、用例的双音节、多音节词语人选。为了保证词语的方言特色,(现代汉语问典》已有的不再采录。这些词语,人们日常回头上使用频繁,现在逐一地在古书上找到它们的归宿(有的还就古今意义、用法的变化作些解释),实际是一件基础性研究工作。每一词语后注明该词语使用的地域。有时,方言中使用的是以古词语为基础组成的固定词组,则地名加在词组后。地点的标注以调查为依据,并不意味着其它地点不使用…  相似文献   

6.
法律文书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必须做到表达概念准确精当,行文风格要庄重平实,体现法律的权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文书在长期的法律领域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用语特点:在词语运用上,主要使用确切词语,法律术语,适当使用模糊词语,同义词语;在句法上,主要以陈述句为表达手段,更多地使用主谓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以及多层次的限制性定语句式等。  相似文献   

7.
词语缩略的界定及其理论诠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汉语缩略词语的批评,往往与语言实践相矛盾,原因是这种批评缺乏对缩略本质的了解,缺乏对缩略这种现象的科学界定.本文把汉语词语缩略界定为从一个常用的词语中抽取部分在形式上有代表特征的成分表示这个词语整体,是由于说话人追求省便而产生的语言成分的形式萎缩,是一种基于言语的历时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这个词语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内部结构和各语素的意义被忽略了,代表成分的选择取决于它在形式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教学的滥用和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维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征,在教学中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伴随着这股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我们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时髦,或者是迫于教育的形势,大量使用多媒体,在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中或者课程的不必要环节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造成了一些恶劣的后果。本文对这些后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新闻在传播与建设先进文化方面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大众传播的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过多地报道负面新闻,一些媒体一味追求"看点"和"卖点"而不顾及或较少考虑其社会影响,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乃至杜撰、编造新闻,等等.鉴于此,必须加强和改进社会新闻报道,充分发挥社会新闻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索绪尔以其关于语言“价值系统”的观念,对传统语言学“分类命名集”观念所进行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主义对另一种理性主义的批判。有两种传统的“分类命名集”观念,认为语言产生之前,现成地存在着自身界限分明的客观事物(经验主义)、或者概念(理性主义)。索绪尔的批判尤其指向后者,认为语言产生之前,并不存在界限分明的概念,语言不是反映现成地存在着的概念,而是任意地创造着自己的所指和能指。  相似文献   

11.
“语言”定义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现有的有关"语言"的定义,有语言工具说、符号说、本能说、世界观说、社会现象说、存在说、行为方式说,以及表述说、表达说、词语规则说、系统说、活动说、信息说等种种说法。虽然现有的诸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正确地反映了语言的某种本质或性能的一面,但却因思维方式及视域所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诸如不能系统、深入、恰切地反映语言的真正本质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依据作者提出的层次语言本质论之理念,自然语言意义上的"语言"的定义应该按着语言的底层本质(基础层次)、一般本质(核心层次)、特殊本质(表象层次)之层次本质观念,重新做如下新的界定:语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音义结合的表现符号。  相似文献   

12.
略论民族地区社科期刊特色与个性殷靖华期刊的特色和个性,是大家常用的词语,也是办期刊追求的目标。但是,对这两个词语,概念上的差异不细究其内涵,常常混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科期刊特色和个性表现的准确性、深层性、科学性、独创性。期刊的个性被涂上了各种...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9卷)所反映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对5个年度的媒体用字用语调查情况为依据,对媒体词语调查的技术支持进行了分析,历时地比较了5个年度媒体词语的使用情况,包括年度词语的出现种类、使用频率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并从年度间共用、频率变化角度分析了词语的稳定使用分和动态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年度词语使用的特色,反映社会生活对词语使用的影响;将媒体使用的词语与已有的词典进行对比,反映稳定使用的词语在语料中的分布情况,为频率词典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徐森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46-49
萧县方言为中原官话洛徐片的一个方言点,是历史上较悠久的方言之一。萧县方言中保存了大量极具当地特点的古语词,这些词语在当地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查阅古书、词典、现代方言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萧县方言中部分常用词语进行举例分析.借以研究这些词语在萧县地区使用的一些特点:大多数词语在保留原来意义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或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原来意义基本不用,只使用引申义;这些词语的使用,还往往呈现出双音节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有其积极作用,它总是表达了一定的概念,填补了汉语词汇在概念表达上的缺项;语言交际中的便捷性,使其在语言交融、语言吸收中起着先锋作用。字母词也有着明显的局限,主要体现在概念内容的衍生、词语功能的更新、风格色彩的嬗变、词语形式的改造等方面。作为汉语应用中的一分子,字母词已经超越了"局部使用"的范围而慢慢进入了社会语言使用层面。《现代汉语词典》对一些新出现,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字母词予以收集、整理,体现了关注社会语言,关注大众百姓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的社会性和语言本身的全民性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然而由于使用语言主体的介入,并服务于特定阶层,新闻报道必然通过所使用的语言流露出个人或集团对所发生的事实的倾向或态度.从语言运用的层面看,新闻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和积极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差异与语言学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揭示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语言的构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在不同的文化里,相同的词语可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词语可有相同的含义。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语言运用及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理解。本文拟从文化差异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进而探讨语言学习中克服文化障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回族使用汉语历史悠久 ,似乎并无讨论的价值 ,然而作为一个民族 ,受其宗教信仰、社会历史等影响 ,在语言使用中必然会呈现出与汉族不同的特殊词语或词语相同而义殊的现象。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说 ,回族语言是回族民族特征与汉语的一种结合体 ,是回族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分析回族语言特点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历史、民俗文化及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9.
为了艺术上的需要,将同一词语或句子,有规律地让它相继或相间地出现在同一诗歌当中,叫作“反复”。 “反复”是我国历代民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通过某些词语有规律的“反复”,可以使一首歌的韵律更协调,节奏感更强,同时也可以突出歌中要强调的东西。《诗经》中的“采葛”(王风),就是运用“反复”手法写成的一首名篇:  相似文献   

20.
商标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使自己销售的商品同其它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商品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专用标志,通俗地说,商标就是商品的牌子,因此做好商标的翻译,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商标的翻译主要有音译、意译、音意混译、借题发挥和图案译法等五种。 一、音译法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商标一般采用音译法。(1)人物品牌,指直接以人的姓氏或姓名品牌名称者,如:Ford(福特汽车),Dishey(迪斯尼),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服饰),Toyota(丰田汽车)等。(2)专门商标的新造词语,如:Aiwa(爱华),caslo(卡西欧),Philips(非利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