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他的"世界3"理论。根据波普尔的论述,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即世界3具有实在性、客观性、自主性、反馈作用等基本特性。尽管他的世界3理论存在着不少瑕疵,但世界3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人类的意识现象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道与世界3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学界所熟知,波兰尼关于知识的理论也与"三个世界"理论密切相关。将"道"与世界3联系起来,一方面为理解"道"提供一个新视角,另一方面也会丰富对世界3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道与世界3①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为学界所熟知,波兰尼关于知识的理论也与“三个世界”理论密切相关。将“道”与世界3联系起来,一方面为理解“道”提供一个新视角,另一方面也会丰富对世界3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英国人卡尔·波普尔在本体论问题上的一个宣言。我们不仅要看到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在本体论方面的意义 ,而且应同时重视它在认识论方面的价值。我相信 ,从这个理论本身的矛盾和和局限性中 ,我们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世界3的实在性和客观性是科学技术学建立的基础,世界3的自主性是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世界3与世界1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科学技术本质的基础,世界1的演化状态是科学技术分类的基础,世界2的中介作用是确立科学技术认识论的基础以及世界3形成的价值库是科技价值形成的基础等方面论述了波普尔世界3理论为科学技术学等学科奠定了哲学基础,确立了科学技术学的哲学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6.
"世界3"是波普尔提出的重要理论。之所以至今未受到学界重视,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哲学排斥,中国传统文化遗弃,后现代批判,新事物层出不穷,以及理论本身的不完善。马克思的"两条道路"理论由认识论揭示走进世界3的必要性,知识社会的到来在实际层面提示走进世界3的重要性。哲学由关注物质——世界1,转向主体——世界2,再到心物作用的产物——世界3,这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历程。本体论,将提供走进世界3的钥匙。仿照自然哲学,从本体论视角研究客观知识可以从知识的存在方式、知识的演化方式、知识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并分析了波普尔的世界 3理论 ,对波普尔关于客观知识的有关论述给予了肯定 ,但同时也指出了波普尔世界 3理论同马克思关于改变整个属人世界的观点的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8.
卡尔.波普尔的理解理论是其科学哲学的重要内容,他在“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提出了一个“第三世界”,即概念的世界或称知识的世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理解理论,即解释学。波普尔将客观知识的世界或第三世界作为理解活动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认为理解的本质就是解题,并提出理解度与理解的逻辑等影响理解过程完成的重要概念。波普尔的理解理论对于实现解释学与科学哲学的对话、沟通等具有重要价值,但也有其局限。  相似文献   

9.
波普尔认为第三世界既不是物理客体的世界(即第一世界),也不是主观经验的世界(即第二世界),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第三世界本质上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但又具有客观自主性。波普尔建构第三世界理论一方面是为了同时解决两个不同的哲学问题,即客观知识问题与身心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他提出科学或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关键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和波普尔都认为存在一个超验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人类知识的对象,柏拉图将其称为理念的世界,波普尔称其为"世界3"。理念世界和"世界3"的思想虽有共同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实质上的差别,二者之间的差别造成了柏拉图和波普尔知识观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把握世界方式的颠倒、对“从天国降到人间”的颠倒、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颠倒。这些颠倒从根本上说是从解释世界的逻辑到改变世界的逻辑,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2.
在恩格斯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即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认识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认识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问题的认识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解释世界"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的、普遍的功能,马克思哲学也不例外。我国哲学理论界之所以把马克思哲学的性质视为"改变世界",根源在于对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的错误解读。我们不应该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作过分的、夸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生态环境哲学理念,提出"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突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显儒家爱有差等、以人为贵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生态伦理哲学可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不同认识,为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世界观对马克思主义既继承又创新,邓小平理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等价值论问题上,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源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把世界的根本理解为“权力意志”,其目的是想表达生命世界的生成、创造和提升的特征。尼采笔下的权力意志具有非主观的实在性、追求自身力之保持或增长的能动性以及价值关系性。它有两种基本类型:原创的权力意志和颓废的权力意志,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尼采的哲学—伦理学的价值论特征。“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感性能动地理解世界,恢复了“价值创造”在世界中的地位,否定了幸福主义意志论的被动性和理性主义意志论的抽象理智性;其根本局限在于无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陷入了抽象的还原主义和唯意志论。  相似文献   

17.
"左岸派"电影在世界观、作者电影的纯粹性、心理领域和新型的观众理论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探索,为艺术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探讨了"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逻辑关系。深入剖析了"和谐世界"思想的精神蕴涵:以国家平等为前提,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维护并体现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以国际合作为契机,以广泛交流为媒介,寻求和拓展全世界的共同利益;以互利共赢为宗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促进并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发展和普遍繁荣。概括指出了建设"和谐世界"思想所具有的现实针对性、思想创新性和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