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思广论著《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从文本的审美维度出发,以整体考察或个案分析的方式全面剖析了数十部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脉,理清了读者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化过程中的再创造关系,勾勒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多元发展的丰富样态,为重构现代文学新图景提供了新的阅读期待。该著在翔实的资料占有基础上,重新辨识了许多文学史的常识之论,考辨得失,立论有据,持论中肯,不但全面总结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传播与接受现状,而且再次重申"文学是人学"的朴素真理,弘扬了人文精神的旗帜。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本细读法,重新审视<倪焕之>,认为<倪焕之>作为一部现代经典长篇小说,代表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心灵叙事传统,绵延呈现出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集体性的一种激进性心理状态,即急切狂热坚定地追求理想,表达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对自我价值的焦灼寻觅和痛苦抉择,其叙事特征和心灵书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审美构成源自于文学经典审美构成的四个要素,即审美性、时代性、典范性和永恒性,以之审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经典性及艺术贡献将使我们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历史地位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学科形式的"中国哲学",既不同于传统的经学或者子学,也不完全同于西方近代的哲学,而是综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容纳了中国和西方不同的特点,在史与论、学与思之间经过复杂的融合与调适之后的结果。因而其叙述的方式也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最具有现代哲学意味的逻辑系统构造到一般性的思想史表达,在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当中都可以看得到。这些叙述方法的类型与特点需要我们去梳理和总结,而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与哲学史观,更是今天反思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寻求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会通,所必须要加以理解与阐释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交发教授所著《中国诉讼法史》一书,是研究中国传统诉讼法律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一部力作。其书优点有五:一是学术视野宽广,二是注重文化与经验解释,三是类型划分准确,四是注重基本诉讼理论问题,五是引证资料翔实。  相似文献   

6.
泰东图书局、亚东图书馆和现代书局作为二十世纪初新兴的中小型书局,在出版方针上,敢于推陈出新,对流行的阅读风尚的把握体现出强烈的趋新求变意识;在长篇小说的选择上,既注重作品的文化水准又考虑到其市场价值,力求实现文化品位与商业利益双赢,因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新书业市场中异军突起;在传播策略上,以同步广告宣传本社作品,利用名人效应吸引读者,以预设目标读者群的方式激发读者的购买欲,以畅销书为招牌的重版销售策略为主要营销手段,有效地促进了现代长篇小说在广大读者中的传播;在接受样态上,各书局有效利用本社自办期刊搭台唱戏,对出版的长篇小说予以多方审视,使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接受视野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接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初期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现代转型留下了持传久远的历史回响。  相似文献   

7.
李辉英在创作现代长篇小说时,分别以历史性、现实性、哲理性的方式建构了《万宝山》《松花江上》《雾都》三部小说,表现出多元的创作面向与审美品质。《万宝山》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而成,在追求历史性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理想化虚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松花江上》再现了农村生活固有的复杂性,真实呈现了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错综交葛,以及艰难复杂的斗争形势。《雾都》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民转向市民,文本中的论述多于叙述,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经验,是一部理性化的哲理文本。小说表现的广度与深度,都为现代小说注入了别样的新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后至今创作的长篇小说进行整体观照,认为近作将世界文学眼光贯穿于"中国故事"的书写中。在主题方面,将"中国故事"与世界性议题加以复调式呈现;在年长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融汇了世界文学视角;在艺术层面,将中国古典美学观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相结合。在近年的长篇小说中,曹文轩进一步加深了对写作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双重属性的认识,也为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如何叙述"中国故事"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资平的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曾经长期被现代文学界称作"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实,这并不合乎历史事实。沈阳出版的《盛京时报》前此就已发表了穆儒丐的白话长篇小说《女优》、《梅兰芳》、《香粉夜叉》,以及冬斋的白话长篇小说《糊突谈》等。这几部长期被人忽略的作品,其水平绝不在五四以后逐渐成熟的不少白话长篇小说之下。因此,我们虽不敢也无意断言它们才是最早问世的所谓"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但是,这顶"桂冠"也决不该归属于《冲积期化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撰写已经有86年的历史,史著已先后出版了150余部,对其研究的专著也出现了3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一部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左"派文学史,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鲜明的"冷战"背景,对王著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范伯群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改善了王著的"左派"倾向,给了鸳蝴派作家作品的新的认识和评价,然提出的"两个翅膀论"却令人遗憾地矫枉过正了。  相似文献   

11.
由陈高华、徐吉军主编的《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出版社 2 0 0 2年 1 0月出版 )是一部自原始社会末期起至民国止的中国各民族服饰通史。作者以不同时代的典章制度和主流观念对服饰制式、风尚的形成演变所发生的影响为主线 ,以实证的方法 ,对丰富的考古实物和翔实的历史记载进行归纳、分析、比较、论证 ,描绘并建构出了一条中国服饰嬗变的历史轨迹。虽然在此著之前 ,已有几部类似著作先后问世 ,但似仍可看作是一部探索之作。可贵的是 ,其学术立场、资料搜求、叙述阐释、判断结论 ,都值得称赞。与以往主要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立论相比较 ,侧重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本世纪知名学者吴梅、鲁迅、喻蘅、任中敏、蔡美彪、戴不凡、罗尔纲、刘冬等关于中国长篇小说发源的观点加以分析,探其源流,指其得失,从而论证了施耐庵创作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之功。文章依据可信史料,勾勒出梁山义军及其后裔南下苏北的线索、无杂剧话本衍变线索及施耐庵生平线索,提出“三线交合”促成《水浒》在元末明初问世的观点,并将作者生平研究与成书过程研究、创作方法研究相结合,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圈里圈外》,刘傅海著,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以深圳经济特区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刻画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官场众生相,通过正反人物的矛盾冲突,各种人物的兴衰际遇,展现了正面力量的正气与英气,读来引人深思。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何以现代”,是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必然遇到且必须回应的问题。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代文明延续到今天,经历了一个“现代”转型的过程,不仅增添了新的内容,其形态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今天,我们看待、叙述或书写历史,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当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皆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和运行的。因此,今天的人们不论是对历史的叙事和书写,还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都直接或间接、明确或隐晦地涉及“中国何以现代”的问题。 然而,“中国何以现代”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蕴涵着十分复杂的具体问题的宏大命题。它既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现实命题,还是一个哲学命题。在对这个命题的持续追问中,不同时代所提供的认识工具有很大差别,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思考这个问题的立足点和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尽管回答或阐释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不断涌现,从而使这一问题的丰富内涵不断被触及和拓展,但圆满回答或解决这一问题的目标尚未达成。 中国走向现代的过程受到了西方的深刻影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所谓的现代社会、现代国家、现代经济,其基本的组织方式、运行方式、基本原则、基本构架乃至伦理精神,都首先出现于欧洲。民族国家的构建和科学技术体制的形成,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度。经历了数千年独立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了影响人类的重要成果的中华文明,正是在遭遇到直抵家门口的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侵蚀之后,才逐步地发生了涵化式的变化,从而一步步地走向现代的。因此,对中国现代转型问题的考察和研究,总是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涉及或牵涉到西方影响的问题。 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现代转型进程,不论是发端还是具体进程乃至最终的实现,皆有由中国历史和文化所造就的独特内涵。今天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现代化而稳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的。总之,古老中国的现代转型和现代发展,尽管不乏对西方的学习和借鉴,在某个特定时期也有对西方的模仿,但从总体上看并不是按西方的道路和模式而实现的,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有的路子。其间,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由悠久历史和文化所孕育的创造力,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对中国的现代转型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必须关注中国自身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独特性。忽视或忽略了中国自己的特色,就无法对中国的现代转型问题进行有效的阐释。 今天,中国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重新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和探索“中国何以现代?”这个命题,刚刚在国内出版的《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一书,是值得一读的作品,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启发。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李怀印教授认为,现代中国的形成,是在一个长达三个世纪的国家转型过程中实现的。这样的现代国家转型过程,时间跨度长、涵盖范围广,以革命或现代化为主叙事的历史书写,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阐释。因此,作者以广为接受的现代国家四要素即领土、人口、政府、主权为分析依据,采取“宏观历史”的研究路径,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有选择地聚焦于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变量,构建了“地缘、财政、认同”的分析框架,分别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构造、政治认同三个向度来叙述现代中国如何形成的问题,为读者呈现了在长达三个世纪的近现代历史中的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以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更为“中国何以现代”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此我们约请了四位学者,以《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一书为切入点,对“中国何以现代”问题进行讨论,汇集成一组专题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突出特征,一是数量的剧增,再是文体形式的激变。黄忠顺的《长篇小说的诗学观察》大约是立足于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资源之上对长篇小说诗学问题给予专门思考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它以深具文学史背景的当代眼光,在对这一时期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宏观走势给予独特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剖析了这一文体在处理哲学、呈现神话、表现寓言、传达历史,以及情节模式的颠覆与重建等方面的诗学作为。当老派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诗学话语已无力与当代那些于艺术上有所作为的长篇小说创作达成交流的时刻,这是一项事关我们面对当代能否开口言说和如何言说的研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当代长篇小说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晏杰雄博士《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致力于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专题性和系统性研究,其立意高远,见解深刻,新意迭出,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著作闪耀着独创性的思想光芒,其中爬梳整理的大量珍稀资料,也为以后的长篇小说文体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17.
《现代》作为1932—1935年上海文坛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在坚持"非同人"立场的同时,又总体向左倾斜,故不看好自由主义和右翼作家的长篇小说。在传播接受左翼文学创作时,《现代》的传播接受者们着眼于作品的题材意义、阶级立场和创作思想,放逐对小说艺术的构思、审美价值的探讨,显示了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对于自由主义作家的作品,也以作者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立场、态度、方法作为评判的标准,以"阶级论"作为审视的标尺,认为作家的作品并不合乎时宜,接受呈现错位;对于民族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则演绎为文艺上的相互责难与攻讦,文本的政治视角被放大,主题与艺术价值被曲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这一传播接受生态反映出左翼接受者们在小说传播接受的过程中为争夺文学话语权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而非文学审美意义上的传播接受。  相似文献   

18.
《关学学术编年》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梳理关学学术思想发展的编年体著作,也是近百年来第一部系统发掘关学学者,并对其思想作出较为客观定位的思想史著作。具有学术编年与思想史叙述相结合、关学学者的精选与原始文献相结合、博采众说与辨惑裁定相结合的特色。不仅填补了关学编年研究的空白,而且为关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史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派"文学鼎盛时期以中国的"五卅运动"为题材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关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社会,是近代以降日本知识分子从未中止过的步履.在这个意义上,这部作品同时成为作家中国认识的一种艺术样态,蔑视中国人与社会的倾向是作品的主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五四”时期现代长篇小说是在“五四”“人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才真正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人的文学的凸现使“五四”现代长篇小说家们开始在广阔的艺术视野中探寻世界 ,表现人生 ,作品所表现的面对命运与既有秩序的抗争态度 ,与“五四”文学“人的自觉”的光芒相映成辉。有个性的复杂人物的描写 ,双重视角的透视特别是对人的自身弱点所酿成的悲剧的批判 ,人的多重意识世界的揭示以及在双重文化的烛照中透视国民的灵魂 ,在追求叙述手法的多样化和强化叙述的主观色彩的同时走向文体的自觉等艺术特质 ,使它和旧文学彻底区别开来 ,并真正迈开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