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内蕴在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中。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历经混沌—对立—融合是分工和私有制的必然结果,要实现城乡融合,既要扬弃分工和私有制,又要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布,达成城乡产业一体化。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对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是现代化的关键性标志。城乡融合(Urban—rural composition)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是有理论来源的。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立场,曾指出要“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是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就是要把消灭城乡差别作为奋斗目标之一。所谓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从分离、对立,在互动中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城市的扩张所引发的城乡对立和矛盾的现实,提出了丰富、系统且富有预见性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学习并回顾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它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美日韩三国经历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各国的教育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了城乡融合和统筹管理,进而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总结分析这些国家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经验,有助于寻找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差距,找出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历史、认知、政策、产业和体制等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劳动就业一体化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五个方面,提出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城乡发展的规律。随着分工、私有制的出现,城乡之间的对立亦随之出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条件下城乡对立达到了尖锐化,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城乡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发展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城市的中心作用;人类社会只有消灭私有制,经过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生产方式才能为城乡融合提供条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城乡二元体制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坚定了中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信心,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今天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乡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当代化的重要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告别早期泛分工论视域下的城乡对立观,从产业分工、劳动力空间流动、社会关系与社会基础服务体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等视域,迈向了一种以生产方式同质化运动为基础的城乡不平衡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了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视角,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源与矛盾运动机制的历史科学分析,从大工业发展与城乡"对立"现象的内在关系、工农业实现更高阶段的融合以及土地国有化的历史必然性等角度,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告别城乡不平衡发展状态迈向城乡有机融合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城乡统筹思想包含着三个逻辑严谨、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一是对城乡关系一系列前瞻性的具体论述,即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二是研究城乡关系的方法论原则,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三是城乡关系的发展目标和价值指向,即消除城乡对立和差别的共产主义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目标.这三个要素又是浑然一体的.深入学习、系统梳理、准确理解马克思城乡统筹思想的三个要素,对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乡融合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城乡对立的根源,明确指出城乡融合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城乡融合可以阐述为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基础上,破除城乡隔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城乡融合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所做的创新性发展,意在打造城乡发展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城乡共生共荣。就目前来说,破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持续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努力创设城乡平等发展的条件,扫除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是促进城乡关系的演变朝着一体化方向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义乌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表明,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城乡一体规划与建设机制、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与流动机制、公共财政“三农”投入持续增长带动机制、基于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政策创新机制,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高效行政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城乡互动是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利益共赢、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城乡互动必须打破城乡之间封闭和沟通的障碍,实行"产"、"官"、"民"一体的合作治理模式,构建多元合作的治理共同体,搭建多渠道、多形式、制度化的合作治理平台,培育多元复合动力系统,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行动引导规范机制和利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内部城乡二元对立、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愈发凸显。作为对传统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突破与超越,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培育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根据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政策目标,特色小镇将有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要素流动障碍,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市群内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创建中的浙江省特色小镇,根据其空间布局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心镇、卫星镇和专业镇三种类型。可以通过产业修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三类功能的有机结合,增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社会联系,营造城乡高效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愈受关注。由于中国长期执行城市偏向性的政策,城乡差距长期存在,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城乡融合发展这一新的理念,以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注重城乡之间的平等关系与要素的自由流动,在物质、权利、发展机会、精神和生态环境等维度上与共同富裕的内涵紧密联系。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针对农民权利、产业发展、收入分配、教育公平、生态价值转化、村际一体化发展等角度的政策路径将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进展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城乡经济研究的文献,首先介绍了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然后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城乡经济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并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文章同时对来自于实践的各种城乡经济互动模式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城乡经济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城乡网络结构应成为将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取向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焕三 《东方论坛》2010,(3):106-111
追踪"城乡一体化"形成的脉络发现,最早是用"统筹城乡发展"概念来表达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最早使用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念;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总结概括了"五个统筹"并做了详细的解读;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新思路;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路径是城乡各领域的全面互动和对接,在宏观层面主要指城乡政策的调整完善,构建城乡统一政策体制框架;在微观层面主要是城乡各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城乡双方的互惠、互利、互补和共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处在历史紧要关头,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催化促进作用。新市民的城乡粘合性主要表现为城乡情感粘合、城乡生活粘合、城乡工作粘合,新市民通过反哺农业、农村、农民,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催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新市民“三个反哺”催化促进的因素是“同样光荣”“乡镇干部联系度”“国家重视(三农)是起因”“(所在单位)帮扶已开始行动”“技术职称”,影响新市民“四个带动”催化促进的因素是“乡镇干部联系度”“性别”“若非国家号召”“工作城市级别”“(所在单位)为农家服务”“国家重视是起因”。  相似文献   

1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又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基本表征。长期以来,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分布,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把握城乡发展的差异是合理布局城乡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城乡之间在人口构成、空间布局、资源配置方式、社会结构形态等方面,既存在客观差异又存在互补性,这就决定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要遵循"差异互补"的布局原则。既要针对城乡发展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发展性服务,又要打破在保障性服务配给中的绝对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重要节点,具有集聚要素、平台节点、桥梁纽带作用,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时期,小城镇发展既面临着承接城市产业转移、集聚更多人口等难得机遇,也面临着发展趋势不明、建设发展资源不足、规划统筹不够、功能培育不强等突出问题,各地应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素利用、产业发展、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把其建设成为区域都市化的重要一翼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