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教士对烟台近代化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1年烟台开埠,传教士纷至沓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他们在教育、医疗、实业等各个领域,纷纷充当传播西方文化的媒介,对烟台社会的近代化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苦力贸易逐渐兴盛。自明代始,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开始接触苦力贸易,但传教士与苦力贸易的关系十分复杂。部分来华传教士对人口拐卖存在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被西方拐匪利用。1850年以后,苦力贸易的弊端越发暴露,越来越多的来华传教士认清苦力贸易的真实面目,或利用小册子、报纸等方式大力反对,或者利用权力加以规范制止,或者深入险境解救受害者,显示其主流是持反对态度的。来华传教士主流的反思和进步,捍卫了人道主义和基督宗教的尊严。  相似文献   

3.
西南地区是基督教宣教活动最典型的区域之一,这与清末民初基督教传教士在少数民族中的成功宣教活动有关。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是基督教传教士在西南宣教活动的典型个案,作为基督教循道公会著名传教士之一,他在川滇黔边的苗族地区,积极创制苗族文字、开办教会学校并为苗民伸张正义,使得其传教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4.
19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传教士来华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教会大学应运而生,并得以蓬勃发展。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成因有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志愿传教运动为西方传教士来华办学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外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从事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为传教士从事高等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1655年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在北京创建了天主教东堂.自此,东堂成为北京葡萄牙传教士的主要传教基地,他们在这里培养了许多葡萄牙传教士,并且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东堂在葡萄牙传教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葡萄牙传教士得以在中国继续打开传教局面的一个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6.
德国摩拉维亚传教士是最早到达西藏地区并且在西藏地区活动最持久、规模最大的一个德国人群体。摩拉维亚传教士与藏传佛教的相遇呈现出与天主教传教士极为不同的面貌,他们对藏传佛教的认知和书写打上了深刻的新教烙印。由于时代原因,摩拉维亚传教士对藏传佛教的描述和评论普遍存在负面化甚至妖魔化的倾向,摩拉维亚传教士的活动所带来的西藏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极不均衡。不过摩拉维亚传教士在藏民族中传教的历史也为研究近代以来的基督教与藏传佛教关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在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中,西方传教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翻译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国科技的发展。从译者主体性来看,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具有为我性、顺应性和操控性,这三者的统一构成了该时期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8.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伴随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推动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并进而影响中国社会进程。作为在华传教士报刊活动的两支主流,在华基督教报刊和在华天主教报刊呈现阶段性发展态势和特征,前者经历了起步期、停滞期、初步发展期、转型期、快速发展期、持续发展期,后者经历了发端阶段、初步发展、勃兴时期、快速发展、深入发展阶段。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是正确认识其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基础。其历史分期反映了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发展态势及其在传教事业和西学东渐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和本土新型报刊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代烟台教会学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用辩证的观点剖析了教会学校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慨况,指出烟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开设学校的情况。第二部分论证了教会学校的特点。指出其办学宗旨是宣传宗教;在教学上引进西方学制;提倡女子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第三部分论述了教会学校对烟台社会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其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对烟台民众意识的启发起了积极作用。但不能因为教会学校的某些积极作用而否认其殖民性。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来华是在西方欧美国家海外传教运动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张背景下展开的。新教和天主教的一些传教士相继来到郑州,通过建教堂、开医院、设学校等方式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的这些活动主要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教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郑州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要研究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在华二十七年的传教活动,揭示了以南怀仁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是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工具.并尽心竭力为西方殖民主义服务的活动实质。  相似文献   

12.
“文化帝国主义”和传教士的行为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帝国主义”和传教士的行为方式汪波关键词:文化帝国主义,传教士“文化帝国主义”是美国历史学界近年来研究美国十九世纪海外宣教活动的一种新理论。这个新理论的特点在于它分析传教士的活动时,不局限于他们的主观意图和所采用“的策略,而是着眼于那种影响他们行...  相似文献   

13.
1876———1879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发生了近代以来最严重的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丁戊奇荒"中,在华传教士积极参与赈灾,山东是传教士最先赈济的省份。传教士募集赈银、放赈、救济饥饿儿童、提出救灾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痛苦并扩大了基督教影响。这次是西人第一次在华大规模、有组织的赈济活动,中国赈济事业从此开始向近代转型。具体探讨这一时期传教士在山东的赈济活动,对于全面了解西人首次在华大规模赈灾的情况、中国赈灾机制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面分析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戊戌雏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玄革命等四大政治运动的态度.撂讨西方传教士除了对义和团运动采取敌视态度之外,对其它三大革命运动基本上都表示支持的原因.揭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发辰,进而从异质文化的碰撞、选择、融合的角度来评判西方传教士的在华活动.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新教传教士在华的教育活动对中国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变有着密切联系。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温床。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只关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而对此前早期新教传教士在澳门、南洋等地所办的旨在教育华人的学校重视不够。实际上 ,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Morrison1782 - 1834)是近代新教传教士开办学校、从事教育的始作佣者 ,他在马六甲开设的英华书院 ,成为以后在华所设的教会学校的圭臬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是在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的背景下发生的。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是其“学术传教”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来华传教士在译材选择中的主体性、文化杂合策略的运用以及译者文化身份的认同等问题,探究其传教策略与翻译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将传教士翻译活动纳入历史哲学的范畴思考。通过考察传教士翻译活动(外译中与中译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归纳了这种有意识的逻辑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产生的非逻辑结果:二项悖论。讨论了二项悖论的成因、形成条件和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万国公报》是贯穿晚清传教士西学翻译活动的一条主线。研究晚清来华美国传教士在西学翻译方面的贡献毫无疑问要涉及到《万国公报》。以《万国公报》为视点可以聚焦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略论《申报》及其文献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申报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报纸源远流长,但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却产生于鸦片战争前后,并且首先是由西方人来华创办的。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创办以中国人为对象的报刊。例如:《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中国丛报》等等。但是,这些报刊,或者是外文的,或者是中国境外创办的,读者较少,而且因为这些报刊多数为传教士所办,宗教色彩很浓,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传教士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记述,将中国这一东方文明古国介绍给西方,形成了他们所特有的中国文化观.认为传教士中国文化观的形成主要受到传教士个人、组织、国籍及传教目的、传教活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