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产业集群的阶段性演进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两个维度,以此为基础对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进行三阶段划分,并对这一演化过程的内在机制和制约条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社会责任被给予的关注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文化和组织管理中,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新的竞争要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企业合作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社会责任逐渐突破传统的单一企业范畴,开始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供应链社会责任,尤其是跨国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成为研究的主流。据此,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社会责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企业社会责任阶段(SR1.0)、供应链社会责任阶段(SR2.0)和产业集群社会责任阶段(SR3.0)。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对中部地区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的一些构想,指出产业集群创新突显了企业家社会网络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了信息交流和处理的机制,并为企业技术的扩散和创新提供了交流平台,并指出中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创新应当建立产业集群的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培育企业的社会网络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高管在企业高管层中的比例大幅度提高。通过运用201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202家上市公司数据,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女性高管与履行企业责任之间的关系,可分析女性高管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的影响力。企业高管人员中女性的存在对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女性高管的特征要素如女性高管的比例、受教育程度和管理经验等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对Facebook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女性高管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经济蓬勃开展和迈入产业互联网阶段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认知和履践范式都面临新的变革。本文遵循企业社会责任与工业革命共同演进的历史规律,构建了数字化情境下的内生式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并提出“内在驱动”和“外部共治”的实现机制,从而为战略性社会责任“脱嵌难题”提供一种数字化情境下的应对之策。在此基础上,基于“组织情境—履责主体”和“发展阶段—履责重心”视角,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觉融入社会责任的不同内容,形成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两阶段的“组织情景—战略导向”协同演进理论分析框架,对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变革进行多视角的总结,旨在丰富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为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更好地履践社会责任提供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增长机理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演进过程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极易导致过度僵化和技术锁定。要确保产业集群持续的创新能力,必须转变其创新能力的增长路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演变路径有两种主要形式——“状态依存型”路径依赖和“行为依存型”路径依赖,就如何培育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优势提出八项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研究产业集群风险问题时需考虑到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路径,低碳经济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业效益,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利空间。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风险,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应对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是形成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源泉.长株潭城市群有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发展长株潭产业集群,要建立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引导;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支撑机制;建立以"两型社会"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9.
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区域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其发展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却相对滞后,成为制约辽宁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界定区域品牌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区域品牌建设模式,并结合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提出区域品牌培育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集群化视角的陕西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但是文化产业体制滞后,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战略雷同,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文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在系统分析了陕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基础上,从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资源创新性整合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化企业集团和培育民间文化产业集群等方面提出了陕西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成为经济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依据两者的产业属性特征,从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4个方面,阐释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载体运行方式,以期为区域产业关联分析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工具。其中,资金关联通过资金渠道和金融创新来实现;人才关联表现为猎取、培训和转移3种方式;技术关联以交流平台、咨询服务和研发支持为主要表现形式;信息关联则借助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对接、数据交互处理和国家政策解读的关联功效。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辽宁省产业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辽宁省产业关联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指出辽宁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低,工业的发展不能有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出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资源整合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的新经济及政治形势下,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再行业化成为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课题。已有研究缺乏对现行的行业特色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体制对行业贡献度及高校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作用路径进行探讨。研究采用教师创新活力视角,对我国22所行业高校,220位管理者,907位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应用跨层线性回归模型(HLM)、最大似然估计(MLE)等方法,发现建设行业特色管理体制有其独特优势。例如,可以通过提升教师个体的创新活力,最终提升高校整体竞争力与行业贡献度;对于行业趋向战略并不明显的高校而言,该提升作用将更加显著。而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并不等同于高行业贡献度。依据高校竞争力与行业贡献度两个维度,可以将高校区分为四个主要类别:高竞争力、高行业贡献度;高竞争力、低行业贡献度;低竞争力、高行业贡献度;低竞争力、低行业贡献度。本研究对行业特色高校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调整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日本北九州1990年到2000年的产业关联系数变化趋势,反映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产业素质高级化。如何认识和借鉴北九州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对加快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发展问题与产业政策选择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选择得当与否,对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本文以产业竞争力为导向,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应选择的主导产业和与之相匹配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演化进程与中国调整升级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及技术创新结构相结合,重点是着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发展支柱产业以及改纽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建立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关联度高为主体的现代经济体系。在具体结构调整实践中,还要认清目前调整的背景,把握调整升级的方向、模式和途径,从而在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建立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效利用能源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与产业结构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人均GDP数据和GIS技术,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实力的差异逐步扩大,且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实力较高、实力提升相对较快的县域集中分布在"郑洛城市工业走廊"沿线地带.运用spss统计软件定量分析,发现县域经济实力与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第二产业比重成为反映县域经济实力和差异的最显著的指标,说明河南省县域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工业的发达程度不仅是县域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县域经济差异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综合承载能力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掌握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认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特征,才能为各个经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文章通过构建产业转移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再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排序比较分析,并提出改善和提升四大经济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要素流动性差异与地区间产业转移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素流动性差异影响地区间产业转移,流动性低的要素粘住流动性高的要素.从新古典理论的角度,用CES生产函数证明了当劳动力自由流动时,产业转移存在粘性,然后对2000-2009年东部四省市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除劳动力成本外,影响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因素还包括该地区外商投资的集聚效应、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陕西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及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特征.研究中发现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工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却相对较小;并且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不协调.同时发现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诸多问题.最后对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