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象对庄子的本根之道作了消解,并对他之前的"无"本论和"有"本论进行了自觉的考察,进而提出了他的"独化"论,并以"有",即具体存在物作为独化的主体。同时,他提出了一个相因范畴。此范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表相互参照义,其二是表相互联系义。相因范畴的存在表明郭象的"独化"论并非是在绝对的意义上讲的。而"有"之所以能够相对地独化,则是由"有"的自性,即"有-无"性决定的。郭象的"独化"论是一种具体本体论,它解决了本体之所以能够自本自根的问题,是区别于王弼"无"本论的共相本体论的。  相似文献   

2.
逍遥义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时期对逍遥义的探讨风行不衰,向秀、郭象的独化义理尤为出众,而支道林,作为一名释者,引佛学入玄学,针对向郭理论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逍遥新义。他对向郭逍遥论的超越,和他的“即色是空”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王弼以"得意忘言"的方式建立贵无论进而开创魏晋玄学之后,郭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自觉地运用"寄言出意"的方法,借助注《庄子》的机会及形式,对《庄子》中诸如逍遥、自然等关键性的概念加以创造性的解读。在郭象看来,世间万物于其性分之内顺其所待而得自由,万物各安于其性分并使性命得安、其性自足而得逍遥。郭象对自由和逍遥的见解建基于其性分思想,即事物各自秉承的天性便是事物自身的根据,事物实现自身正是依靠自适其性的方式来达成的,所以凡人也可以达至逍遥之境,关键在于对自身秉性的把握。郭象之"自性"含有人为修饰之意,所以把"有为"之意渗入"无为"范畴遂成为其思想进路,认为事物依其本性而行便是"无为",万物自适其性而自生独化于玄冥之境乃理之至极。郭象的独化论指向了个体自性的完满和自足,在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基础上将魏晋玄学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4.
郭象以“独化玄冥”为命题建构了庞杂的唯心主义体系 ,作为魏晋时期的特殊哲学家 ,他的唯心主义杂质及错误的社会观应予摈弃 ,而其中的许多合理因素必须肯定。郭象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郭象以“独化”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和出发点,把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及其“特征”都看成是一种必然的、独立的存在,故一切变化须循“性”而动;人的本来面目和最高境界就是与“自然”合一,与天地同游,人生的意义就是生活。作者最后指出,从郭象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实际上是以“自然主义”为特征,以“独化”论为世界观,以行乐主义为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自然”与“名教”之辩是魏晋玄学的中心议题。郭象对庄子自由思想的有意误读和曲解,旨在论证名教即自然。郭象对自由的论证有严密的论证逻辑:曲解庄子逍遥之义是其逻辑之始,自性论是其逻辑之基,自生和独化是其逻辑之干,自然即为命定是其逻辑归约,名教即自然是其逻辑之果。  相似文献   

7.
郭象的《庄子注》认为,万物当性适分,皆可以逍遥;凡众仅为“有待”之逍遥,至人为“无待”之逍遥。这可以说是郭象关于“逍遥”之最基本的观点。然而,就凡圣“逍遥”之本身是否有高低之分;凡众之逍遥是否可以称得起“独化于玄冥之境”;凡圣精神境界差别的理论根据何在?学术界往往不够注意,也缺少具体地和深入地分析。所以,有人只看到郭象主张凡圣皆可以逍遥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实际还主张凡圣的精神境界尚有不同的一面。如有人说,郭象认为,如果人们能把自己看成是绝对化的独立的存在,就可以随遇而  相似文献   

8.
由人生论视角发现郭象玄学体系起于独化而终于逍遥。独化是为宇宙万物生成之终极理则,性分联结独化与逍遥,为整合名教与自然提供内在人性的根据。逍遥筑基于性分之上,其精义乃为“因顺必然就是自由”。自由与自由的否定在逍遥论中相互缠绕,体现了整个重学探讨人的独立与人的自由问题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9.
宽容是由于认识到自我与他者的共同属性而平等地对待他人,是对他者的尊重。老子的宽容思想以形而上的“道”为其立论的基础,以自然无为的他者理念为其形而上的依据,以道德宽容和政治宽容为主线,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和国际和平为旨归,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郭象哲学的主旨在于建立以“天理”为核心的形而上的玄学理论体系。本文对郭象哲学的“有”、“无”、咱生”、“独化”、咱性”、“命”、“理”等范畴的内涵以及相互关系作了系统的分析论证,并由此阐述了郭象宇宙本体论的思辨结构.  相似文献   

11.
“无为”分三境无所为必有所为,有所为必有所不为,这是“无为”第一境;无所为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看似有为,实则无为,这是“无为”第二境;无为而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这是"无为"第三境。  相似文献   

12.
运用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方法,将郭象“独化于玄冥之境”的文字还原成图象后,可见其本意为:每个个体依据自己的本性运动变化,叫作“独化”;无数个体运动轨迹交织形成的关系网络,构成了无限复杂、时刻变动的现象世界。如果探究其变化的终极动因,无论从外部还是从内部展开,都将面临模糊不清的景象,叫作“玄冥”或“玄冥之境”。从本末体用角度看,万物个性的集合,可视为现象世界的“本体”,故可将郭象玄学称之为“性本体论”。其目的是否定天命论(宇宙本原论)与君权神授,将人性的需求(自然)作为社会体制(名教)存在的基础,以此确立臣民的政治主体地位,为魏晋士族社会的“自治”理论与实践,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老庄法哲学的中庸态度与虚无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认为,“自然”是人最本然的境界。因此,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应倡导“自然”的统治,即做到“清静无为”,惟此才可望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礼法等则属于人为、有为之物,在老子看来,应服从道,所以“以道统法”;在庄子看来,应属坚决摒弃之物,所以倡导“法律虚无主义”。老庄的这种法哲学思想,一方面以其“有为”—“无为”—“无不为”的逻辑,显示其中庸风范;另一方面,又因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否定,而具有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认为得道即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的属性.庄子对老子的拓展在于他提出了"逍遥游"境界论和"处中"之道.玄学家师法老庄.王弼的人生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为标的.嵇康除仿效老子的"自然"外,还景慕庄子的玄远境界.阮籍服膺庄子的逍遥游,同时也勉力"处中".郭象修正了老子的自然无为观,同时也弥合了在庄子、阮籍那儿"逍遥"和"处中"的上下悬隔,他是即"处中"即"逍遥".  相似文献   

15.
郭象将仁义之礼视为个体自性的内容,通过性本论的建构为礼的合理化存在寻求到形上基础。其基于“依性而为即自为”“安性守分即逍遥”的性分论,展开对礼之教化向度的阐释,基于“神人即圣王”“游外即冥内”的圣王观展开对礼之治国向度的阐释,进而建立一种合乎“自然”的新礼教秩序。其玄学思想体系以政治哲学为皈依,具有明显的礼学特质。  相似文献   

16.
有无(动静)的论辩是天道观问题上的一次重大的论争,其大致经过了从王弼“贵无”“主静”开始.经裴颇“崇有”和郭象“独化”的否定,最后由张载以“太虚即气”和“一物两体”对动静(有无)之辩做了辩证的总结。这样的过程符合辨证发展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把“和谐”作为“道”的基本特征和万物一体共生的第一性存在状态,将人类与自然包容于一体。二是展开和谐社会的建构,奥秘是把主体性的“有为”政治基于“无为”的“道性”展开,关键是“让民自化”,以达成社会和谐。三是在社会实践的生活层面上,在“道之动”的辩证本性中确定循道的主体取向,主张“尊道贵德”行“圣人之治”和推行“三宝”思想。老子的这些思想对处理当前人类的关系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生当晋宋易代之时。此时的玄学早已发展成熟,郭象的“独化”论流行。郭象的“独化”论拔妙理于他人之外,认为真正的逍遥并不是逃避现实、背弃名教,而是不离人间而德合“自然”,标志着玄学自然观的最终形成。陶渊明接受了郭象的玄学思想并深化为自己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其诗是他受玄学思想影响的体现。这在陶诗中突出地表现为作者用玄学写诗、用玄学实践人生和对自然的深切追求。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在对最平凡的田园生活的描写中蕴含了无穷的意味和深长的美。诗人按照自己理解的玄学理论身体力行、实践人生,完成了诗化的人格,创意了人格化的诗,使玄学境界与诗歌创作水乳交融形成全新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韩愈是唐代反对齐、梁以来的骈体文,提倡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对韩愈这个人的评价,历来是有争论的。宋代的苏轼推崇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但朱熹则严厉地指责韩愈“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而于其轻重缓急本末宾主之分,又未免于倒悬而逆置之也”。  相似文献   

20.
郭象注解庄子独辟蹊径,其“性分”学说实是一种独特的养生论,由“生何以能养”而“如何养生”,由“明性”、“无辩”而“两顺”,最终达到“无心”之境界,郭象之养生并非养有形之身体而是无形之“心”,所以郭象养生论之独特正在于“养生即是养心”,而此“心”正是“无心”之两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