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诸葛亮是以儒士身份参与政治、军事斗争而最终走向悲剧结局的典型谋士形象,无论是小说形象还是历史人物,他都极具人格魅力而在知识分子心里产生深远影响。儒士文化性格、"道"与"势"的矛盾关系、儒士文化习性都促使悲剧文化心态的产生,对儒士文化的反思可得出悲剧的必然性源于儒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距离过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焦循曲论突出了悲剧审美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特定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悲剧观念、悲剧结局和悲剧人物三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悲剧观念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因素有关,悲剧结局体现在对"一悲到底"、"合乎情理"、"韵味悠然"等方面的强调,悲剧形象则要求人物具有"刚直正义"、"道德期待"、"替代强化"等内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论语》这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经典作品的文本进行研究,可以见出,在生命、个人价值实现和情感伦理三个层面中,都蕴含着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意识与悲剧意识的超越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悲剧意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消解,也铸就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刚柔并济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角度出发,力主推进"戏曲艺术进高校"。在阐述了中国传统戏曲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剖析"戏曲艺术进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本着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原则,提出推进"戏曲艺术进高校"的几点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5.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客观文化的规模不断膨胀,力量越加雄厚,渐渐发展成一种人类难以控制与把握的力量,漠视人类的情感、压制人类的自由、打击人类的权利与尊严,造成了"生活悲剧"。在这种背景下,追索"生活悲剧"的根源,控析"生活悲剧"的实质,以及指出解决"生活悲剧"的方法,为人类的幸福生活立下正确的路标,便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借鉴文学人类学的方法和成果,从生活之悲、生命之悲、文化之悲三个方面对老舍的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老舍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感知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老舍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8.
本文关心的是由悲剧精神引起的中西文化传统比较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悲剧精神根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和原始的生命活动中,它是人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应战和超越。悲剧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深刻彻底;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则浮泛且留有余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悲剧意识来源于对人的生命有限性的感知。李贺诗思考生命的长度,追询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感受,希求对生命的把握,表现出彻底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通过中国文化特有的心理机制,以"向空而有"的方式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历史价值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小城三月》以悠扬婉转的笔调叙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小说中翠姨与"我"的堂兄的爱情悲剧既是性格悲剧,更是新旧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是生命之花在"五四"新文化春风的吹拂下灿然绽放、却又在传统文化的重重裹挟下悄然萎谢的悲剧。这悲剧凝聚着萧红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与深沉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发生学”方法对中国“礼乐”与希腊“悲剧”的“功能同类性”进行揭示与论证,可使中西文化形态特征在这两个聚焦点的互照与互释中得到一个崭新的认识,从而推演出中西各别的“乐感文化”与“悲感文化”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2.
诗意人生,是一种审美人生;诗化世界,便是一种审美世界;这是中西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和意义世界。这种追求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审美方式,西方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宗教方式。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产生两种不同的诗化人生方式;即中国的崇尚虚静和西方的标举迷狂。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诗人之所以要在自己的人生中设立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完全是由于他们发现了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之缘故,这是中西诗人人生诗意化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屈原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是一个极具悲剧内涵的文化符号,通过阐述屈原人生的三大悲剧内容,从政治、文化、主体三个角度来探讨屈原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悲剧意识,人们马上想到它是对悲剧性现实的反映,但现实的悲剧性并不一定总会随之产生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悲剧意识,真正的悲剧意识是建立在对悲剧性现实的理性把握和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具有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悲剧意识亦如此,同时又赋予了悲剧意识新的内容,即蕴涵在具体而现实的爱情和社会理想悲剧中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生命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5.
宋江身上潜伏的人性极为复杂,具有塑造多种人格的潜质。他广泛、充分地吮吸了我国文化中的多种异质成分,并通过功利性的文化选择来完成他功名利禄的自我实现,从而形成了他性格特征鲜明的多面性和强烈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6.
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貌,其体现在爱情悲剧、青春挽歌、生命祭歌、人生悲剧、文化悲剧、女性悲歌和封建社会悼歌七重悲剧中。它们呈“网”状交织,构成了《红楼梦》丰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人格悲剧与人格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传统文化所化之人值此文化衰落之时的心灵痛苦,与为西方文化所熏所染之人遭遇新文化冲击之时的美学兴奋,构成王国维文化人格的悲剧性冲突。王国维的人格悲剧铸成其人格理论的两大特征:改造传统文论“知人论世”、“觇文见心”的人格分析方法,引入西方哲学—美学的生存悲剧感和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王国维的悲剧人格理论和人格境界理论促进了中国文论的世纪转型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成因研究,大都归结为与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审美理想、儒家的诗教原则乃至于古代中国现实中缺少和不欣赏激烈尖锐的悲剧冲突的联系。其实发达而酷烈的、充满悲剧性的中国古代复仇文化,或许是更直接的原因,这一点在复仇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古代复仇悲剧上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情的方式、情的哲学文化内涵、主要是情的文化人格模式的悲剧性之论述,领悟<红楼梦>的悲剧其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悲剧强调个人主体性不同,华夏民族古典悲剧强调群体与个人二元价值的弹性选择,构成悲中有喜,喜中有悲的境界层次的丰富性,同时诗文化传统决定了典型的意象型特征,呈现出评判式矛盾冲突展示方式,从而构成民族悲剧独特的悲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