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傩舞简论     
我国远古的一种以禳除疫鬼为内容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后世沿袭,称之为傩.傩之初始已经具有了综合性的品格,其中包含着原始歌舞等原始艺术成分.至今,在我国一些省区民间的傩活动里,还传承着源远流长的傩舞,象贵州、江西、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傩舞就十分丰富多彩.它是远古傩舞的遗存和延伸,有很珍贵的研究价值. 1 傩舞起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原始舞蹈的一个方向的发展.原始舞蹈是在原始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原始初民劳动、思维、言语的渐进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原始舞蹈固然有一定节奏和一系列的身体动作姿态,并联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但它在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2.
傩舞与赣傩     
傩舞,为古人驱除疫病的禳祭。原是一种模拟人兽角斗的舞蹈,后演变为禳鬼,驱疫的仪礼舞。《论语·乡党》《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均有记载。周代宫廷中,每逢岁除,辄行傩舞,由方相氏主持。斯时,“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难(傩),以索室驱疫”。至汉代,宫延与民间均有傩舞。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神舞”等名目。在腊月前一天,选10岁以上、12岁以下的中黄门子弟120人为“倔子”,  相似文献   

3.
现尚存于黄河、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的傩戏、目连戏,以其渊源流长的历史和原始古朴的艺术风采,被人们誉为中国戏剧的两个“活化石”。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周礼》有“方相氏当蒙熊皮,黄金四目,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傩逐渐由祭祀酬神向娱人方向蜕变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戏剧,从现有史料推算,大约成形于唐宋之季。以佛教“盂兰盆经”为发端、目连救母故事为主干情  相似文献   

4.
41 贵池乡傩     
《中文信息》2007,(12):68-70
乡傩的历史悠久。流传在佛教圣地九华山西北麓贵池境内方圆百余里偏僻山区民间的戏曲就是“乡人傩”,俗称“乡傩”。贵池乡傩的辉煌,始于对梁昭明太子萧统神像的祭祀活动。相会萧统曾在五代南梁天监年间(502-519)来到封为“内郡”宣城之石城县(今贵池市),编篡文选、赈济灾民,深得百姓爱戴,成为当地人民心目中“御灾捍患”的保护神。所以,延续至今的每年春节过后,乡民们便进隆重的傩仪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5.
阿尔寨石窟佛教文化遗址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年11月和1990年5月,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内蒙古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对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阿尔寨石窟佛教文化遗址进行了两次联合考察。在考察期间拍摄了大量壁画、岩刻及珍贵的回鹘式蒙古字铭文照片,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1 阿尔寨山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北端,鄂尔多斯高原与黄河河套地带的交接处,约东经107.5°、北纬37.7°,是一座由脆质红岩石形成的小山。关于此山的名称,见以往的诸文献记载为“阿尔寨乌兰乌素”、“阿尔寨乌力雅素’、“阿尔迪尔”三种。其实,当地居民均称之为“阿尔寨”,在方圆数公里的地带有:伊和(Yehe:大)阿尔寨、巴嘎(bay—a:小)阿尔寨、苏默图(Sǚmtǚ:有庙的)阿尔寨等三座山岗。具有众多石窟的苏默图阿尔寨位于西南端。阿尔寨以北便是以汉族居民为主的公卡汉乡,  相似文献   

6.
辰州傩文化艺术是湘西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古俗,三百年前就已经相当盛行,称为辰州傩,又称土家傩.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辰州傩是一种介于湘西古老的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也是一种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地方戏剧,是戏剧进化时期遗存下来的“活化石”.辰州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性,并具有极其厚重的艺术品格.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湘西门户沅陵县境内的七甲坪乡犹存.辰州傩戏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拟从文化生态视野对沅陵辰州傩的传承与发展加以论述,以便这门古老的傩文化艺术能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临川傩舞之神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傩舞在临川区域传承了几千年,始终保存着一整套“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临川傩具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类别、粗犷刚劲古朴神秘的武文化特色、有违一般运动规律的动力特征、质朴奇异的傩面具艺术、戏剧化的表演及震人心魄的乐曲伴奏等特征,同时又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傩,是源于远古的一种驱鬼逐疫仪式,又称大傩、追傩、逐除等。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如:《论语》:“乡人傩”。《周礼》:“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朱衣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枢、及墓、入扩,以戈击四隅,殴方良”。《吕氏春秋》:“命有司大傩。”据郭沫若考证,认为甲骨文卜辞中有一字即“倛”,意为戴面具的驱鬼者。同时,殷墟发掘出土了方相氏黄金四目面具。这些都证明至迟在殷商时已有傩。至西周,傩  相似文献   

9.
在鸦片战争前的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小农经济的土布商品生产,已很兴盛。松江(包括府属七邑)之布,便有“衣被天下”之称。商人资本也很活跃,往往“挟资巨万”,远销全国。 关于记载当时布商业资本活动的各项史料中,有一条是比较重要的,亦常为研究中国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里,傩的常用义项为“驱逐疫鬼”。《周礼·占梦》“遂令始傩驱度”、《论语·乡党》“乡人傩”、《淮南子·时则训》“令国傩九门”和《后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所取均是傩的“驱逐疫鬼”之义。古文字学家段玉裁指  相似文献   

11.
“抱布贸丝”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以下称《古代汉语》)注:布:指布币。上古用布作货币。”各家注诗者多如此解,实为误解毛传。毛传:“布,币也”。“币”的本义是“布帛”,《说文》:“币帛也。”《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币”、“帛”同义连用。虽然汉代“币”已有“货币”义(参郭锡良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72—73页),但毛传用的是古本义,不是用的引申义。孔疏云:“此布币谓绵麻布帛之布,币者布帛之名。”可谓得之。其实,布帛在历史上并未充当过货币参杨琳《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  相似文献   

12.
居住在滇南红河一带的叶车人(哈尼族支系)共有一万六千多人口,他们多在海拔一千二百米至一千八百米之间开阔明朗的山梁或山腰建寨。村后丛林密布,古木参天,山泉溪流常年不断;村前梯田层层,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交错其间,风光绮丽迷人。叶车人社会历史发展较为缓慢,直至解放前夕,在社会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中仍较多地保存着氏族社会时期的历史遗迹。本文仅就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叶车人的建寨礼俗试作叙述。 叶车人虔诚崇奉祖先,忠实于祖先的意志,认为祖先沿袭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最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从前祖先建立起来的老村寨一般不轻易变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诸如连续多年遇到五谷欠收、禽畜衰败,人口不断死亡,或者其他严  相似文献   

13.
刘镗《观傩》与傩舞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芮传傩祭山,只能说明汉代江西就有傩祭活动,而现今广泛流行于江西,以舞蹈为主,具有故事内容的傩舞戏。究竟产生于什么年代?这确实成为人们极为关瞩的难点,近几年来不少同仁作过探索,但孰是孰非,各说不一。笔者在查阅《江西诗徵》时检得一诗,为论述方便,全文抄录如下: 刘镗,号秋麓,南丰人,壎之叔父,高年隐居著作不倦,尤长绝句。曾元伯刻其遗吟,以绝句为首,其书不传。《观傩》:  相似文献   

14.
殷商时期的乡人裼(傩)祭仪,体现出以贵族中下层国人为主体的社祭习俗,目的是祈求天地之气交融而风调雨顺、神人谐和,为上古人类对太阳崇拜的祭礼衍化形态.有关“上甲微作裼”的记载,与分封于鲁与晋等地的殷遗民旧俗有关,是西周以后殷商社祭形态的延续,后为两周宗法体系吸收而作“乡人傩”,进而归纳入《周礼》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在伦理要求上做为最高标准的“仁”有多方面的内容。在政治思想上要求实行“仁政”。但“仁”的中心思想是“仁者爱人”“仁者自爱”(《孔子家语》)。这里也提出了“仁者”如何爱人爱己处理人我关系的问题。《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记载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好象是一句士大夫终身可行的个人修养的箴言。但放在儒学整体思想中,这是“仁爱”思想的进一步表达。是对如何“爱人”“爱己”的问题的回答。含有“爱人如己”的思想。人之所欲者最大可概括为爱己,人之不欲者最大可概括为害己。一个善,一个恶。己所恶的,不施于人,是忠恕之道。反过来已所欲者,也施于人,就是仁的最高境界:爱人爱己,施爱于己,施爱于人,建立仁爱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是圣者的理想也是人类的理想。在世俗社会中爱人如己的精神的贯彻是至道大德。执政者权力在手更具有施爱于民众的能力和责任。仁爱政治是全社会获得爱的保证。当今世界危机丛生,生态环境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及战争问题、难民问题,贫困和暴政问题、人权问题,总之是人类生存问题,不断困惑着世界。世界需要发扬爱人爱己的精神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傩”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巫术活动,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人类的祖宗戏”,是宗教与艺术混合的产物.傩长期以来根植于贵州广大农村地区,其发展经历了从“悦神”的傩祭到“娱人”的傩戏的转变,反映出贵州地域文化艺术受中原文化、荆楚巫文化的深刻影响.透过弥漫着神秘宗教色彩的贵州傩戏艺术,可以窥视到各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档案馆现存历史档案一百三十余万卷(册),是前东北档案馆所存档案的主要部份。最早的是唐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的,距今一千二百多年,最晚的是“九一八”前后的。就其朝代分,有唐朝的,明朝的,清朝的和民国年间的,也有少量日伪时期的。一、唐档唐代档案,世间所存无几,该馆所存仅六件。其内容有捕盗、官员替职、法师名单等。二、明档(略,以后专门介绍) 三、记载皇帝政务活动的档案该馆保管的这类档案有: 1.清实录。该馆保管清实录共七八九八册。  相似文献   

18.
嘉绒藏族的家屋中,火塘是最重要的地方之一。本文对雅安市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发现,火塘旁边的“卡布”,是硗碛锅庄房中地位最高的位置,“卡布”与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阿乌”结合,产生了硗碛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卡布阿乌”。本文通过对“卡布阿乌”活动的分析,讨论了其作为社会礼仪的主持者、社区文化传统的维护者、社会纠纷的裁决者的权威来源和表现,指出社会的权威实际由家屋的权威赋予。因此,房名成为人们选择来命名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19.
李胜垒 《理论界》2023,(7):63-69
在朱熹的诠释之下,儒家的“为己之学”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形态。朱熹首先继承了儒家的传统,以“得之于己”解释“为己之学”,认为“为己之学”在于提升人的内在德性和人格境界,而不是去取悦于人,这是探究义理、从事学问的首要。“为己之学”强调成己成物,要求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成就万物,这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系天下苍生的德性品质。“为己之学”是圣人之学而非科举之业,这是朱熹对“为己之学”的总结和概括。“为己之学”,是成人成圣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是对正确学风的倡导,是对把为学当作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的不良学风的贬抑,对当今社会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鞍山塘西傩舞起源于安徽池州,其表演内容与形式都有着较强的地域文化的仪式感,无论是服装的结构、色彩还是傩面具的图案、造型都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寓意性、审美性的特点,有着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成为马鞍山地方的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是当地人的一种集体记忆,深受人们喜爱,在马鞍山银塘地区广为流传,已成为本地的一项重要的民间民俗活动。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塘西傩舞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日益受到马鞍山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先后投入资助资金十几万元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成立了银塘镇“塘西傩舞”研究会,开展对“塘西傩舞”的研究工作,塘西傩舞表演队不断开展丰富的表演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建立了较好的传承体系,绽放出璀璨的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