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据相对论的时空度规理论,将狭义相对论与牛顿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狭义相对论只是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并未揭示时空依赖于物质及其运动,也未证明时空性质随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狭义相对论只是突破而没有否定牛顿绝对时空观,仍保留了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本质涵义;广义相对论从引力场几何化这一角度全面破除了牛顿绝对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真正自然科学基础.本文还对我国哲学界流行的几种代表性观点,逐一进行了剖析,力图纠正若干不正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牛顿的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实质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描述了时间这一概念的两个方面绝对性和相对性.我们将这一对立互补的矛盾概念称为新时间概念,并试图为其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框架,目的在于平息百年来的时空观之争,并为国际物理年增添一些花絮.  相似文献   

3.
论时空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都是时空割裂的简单性静态时空观。如果将演化和信息的观点引入对时空结构关系的考察,我们将会发现时空的具体的内在融合的复杂性关系。这就是事物在普遍的相互作用中所实现的时空转化中的信息凝结效应,并进而导致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当代分形几何学以及超弦理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的多层级缠绕、跌宕起伏的不规则、非均匀、非连续、非光滑的分维特征。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时空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孙海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时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命题深刻地揭示和准确地概括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及其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坚持了时空观上的唯物论,也坚持了时空观上的辩证法。时间和空间既然...  相似文献   

5.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物质运动总要经历时间,占有空间。另一方面,时间空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时空的量度同物质运动紧密相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对运动着的物质的依赖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具体特性和物质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具体特性和物质的引力场及物质的质量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时间框架是一定经济学思想体系所依赖的时间背景条件,它限定着相应逻辑分析的解释边界。古典经济学的时间背景包括历史时间和作为资源的时间,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时间背景是机械力学的静态时间,演化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时间背景转变到热力学与进化论交集的时间,而目前仍存在的尺度缺失制约着经济学的时空分析能力。作者认为,经济学应该学习借鉴相对论和社会学的时空观,补充构建基于即期相对时间并结合经济时空场域的新一代分析框架。新框架有利于经济学在分析现实世界中选用更合适的逻辑时间概念,突破传统静态分析范式,从只聚焦于均衡时点转变到真正关注过程。同时,放松过于严格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更好地达成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时空观念的相对性和层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指出:“人类的时空观念是相对的,但绝对真理是由这些相对的观念构成的;这些相对的观念在发展中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信。”(《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77页)在整个人类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时空观念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和正在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易学时空整体观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学时空观认为,一定事物的关系结构就是空间,这种结构的变异就是时间。时空互蕴而统一,就表现为动态的关系结构的整体模式。其三要素是位置、关系、动态的处境。这个时空整体观实际上包含了生态时空观、关系时空观、人文时空观三个层次。对这种独具特色的时空整体模式的学习、掌握和运用,要用体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常认为狭义相对论有两个互相独立的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但不少学者对光速不变原理持保留态度。笔者认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可以放宽一些,用速度有限原理来代替光速不变原理,这种假设在物理上是合理的。这样,狭义相对论的原理放宽为相对性原理和速度有限原理。本文试图根据这两原理来导出Lorentz变换。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开放的、动态的,能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和提升,形成与时代息息相通的新的时空理念。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其理论溯源与实践检验无不与时代紧密相关,并在时空发展的历史中获得时空理论内核的支撑。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理论的精神实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也为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泛和深远的时间与空间。  相似文献   

11.
时间和空间观念是人类在实践中产生的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化。古代自然哲学产生了经验的时空 ,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了实证的时空 ,现代科学发展了科学的时空 ,当代社会经济完成了系统的时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视为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的系统时空观是迄今人们对时空认识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新理论和旧观点之间,尽管存在着某种批判继承关系,但是一种新理论的产生,必然总是对旧观点的一种革命、补充、改进、修正直到根本的否定。事物就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形式中向前发展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是对托勒密地球中心说的否定;牛顿力学是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以物体“本性”为依据的物理学的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是对牛顿的绝对论时空观的否定;量子力学是对经典力学的否定;托马斯·杨和麦克斯韦的光的波动学说是对牛顿的光的微粒学说的否定;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是对托马斯·杨和麦克斯韦的光的波动学说的否定。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重农主义学说是对重商主义学说的否定;无产阶级经济学说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否定;  相似文献   

13.
语言时空观将时间和空间视为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时空观的视界里,时间和空间必然被理解为概念的存在,而且,它们的概念应当是从语言系统整体性存在中获得的。以这种观点来认识语言,从时间和空间的不断交融的过程中追索语言及语言流变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语言时空结构统摄之下的语言所具有的流变性,以语言流变自身所彰现的时空特性来解析语言流变的过程状态,强调从语言流变的个体状态入手,追索语言流变整体状态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4.
时间与空间是物理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古往今来,人类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过。概括起来,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时空观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几何学时代、动力学时代和相对论时代。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亚里士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三位代表性科学家的观点基本反映了人类时空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他们也不必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分歧。与那些早期的误解相反,广义的和狭义的相对论没有抹掉时间与空间的区别,而是用与经典的牛顿时空非常不同的四维几何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时空连续体。另外,相对论把遥远事件的时空间隔必须分为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这一点看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任意的,这导致了人们怀疑相对论混淆了时空。与过去相比,这种怀疑已经不那么普遍了,但是仍很顽固,也许值得再一  相似文献   

16.
"洛伦兹收缩"不是"尺缩钟慢",而是减速效应——静止观测者观测运动坐标系中沿坐标运动方向上发生的物体位移速度,与跟随运动物体进行观测相比变慢了。基本粒子在加速器中加速,其动能随着速度增加,传统做法用相对论的"质速关系式"解释,但实际上应当是粒子飞行速度超过光速,因"质能相当"而被当成了粒子"增质"。新的速度畸变公式和经典力学速度合成法则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从时空的基本概念、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等方面,就中国古代时空观所表现的科学成分及其形成的机理作一初步评述。  相似文献   

18.
天干、地支作为中国传统历法中的纪时符号,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里,逐渐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至今还保留在农历之中,其原因在于国人对时空本质的认识。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现代物理学相对论的时空观同义,干支符号的配合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的时空坐标系统。时、空本来是人认识宇宙并用来描述客观实在所用的语言要素,但国人这种传统的时空观是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等范畴及“天人合一”观密切联系的。为什么古老的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相对论的时空观一致,很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正>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自然辨证法及各专业的教学中,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即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及其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内容,这些概念和关系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出来是非常抽象的,以至人们不进行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就很难把握到它们的深刻本质。自然科学语言表达的符号化、具体化,使得人们在抽象的具体中更为感性地认识了这些概念和关系,深化了对于它们的哲学理解。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此,关于自然科学对于运动、时空描述的分析与提炼,对于人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时空观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论《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现代主义时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T.S.艾略特早期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认为他纳入了主体认知的成分,采取了现代主义时空观,突破了时空旧有模式的限制,并围绕主题使时空实现了最大可能的抽象与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