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新课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要强化生产力意识;区分史和论的关系,区分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关系;要处理好“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的关系、“纲要”课专题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纲要”课内容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史纲要》课程蕴藏着丰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资源,教材宣扬了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些是“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内容。针对这些内容,结合“纲要”课程的特点,“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具体路径主要有研制专题多媒体课件、进行影像教学、进行案例教学、进行实践教学,并注重做到与历史史实、与学生的实际、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三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四个选择",不仅在"三个选择"的基础上增加了"改革开放",并且首次将前两个选择的顺序做了调整,(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这其中不仅存在着联系和发展,并且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四个选择"为主线的"纲要"课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四个选择"认同的一个生成过程。而习近平关于党史、国史等历史问题的论述与"纲要"课"四个选择"问题有着高度的契合,因此将习近平历史问题论述融入"纲要"课"四个选择"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强广大青年对"四个选择"的认同,而且还能激发起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5.
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国高校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大学生对于“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要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意义,在教学中把握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课、大学专业历史课的关系,处理好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关系,构建与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浙江师范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个课堂”联动与“三个平台”并举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三个课堂,即以教室、校园和社会为主要活动空间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三个课堂”联动,即以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为纽带,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连成一体,第一课堂以开放性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课堂以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第三课堂以预设性训练激励学生自觉成才,“三个课堂”联动互补,构成整体推进的大课堂育人体系。“三个平台”,一是指为基础性的专业训练、适应性的通识教育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建立的职业教育平台,二是指通过开放课程体系、繁荣校园文化、重视心理健康而建立的个性教育平台,三是指以“初阳学院”和“新世纪人才学院”为主体而建立的英才教育平台;三个平台”并举,即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与人才成长的不同需要,进行专业化、多元化和精英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平台教学育人体系。“三.三制”模式,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于一体,是“大课堂+大平台”的教学育人范式,卓有成效,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7.
一线教师作文教学中的困惑折射出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个典型课例分别从思维训练,观察生活的能力训练,语言描写训练三个重要方面来建构一个作文教学体系的框架,而专家的座谈则是对三个课例的完善和发展,勾勒出了“生活作文”的轮廓。对语文教育家们的理论和经验的继承则为“作文生活化”理念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保证。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一年多以来,并没有引起学界和民间的强烈反响,政府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引起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更深层次的关注,本文对该法的重大价值作了阐述,对该法的三个“凸显”和三个“注重”作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回应现状的时代呼吁,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三个“期待”。  相似文献   

9.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是推进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文化自信与“纲要”课教学有其内在关联性,文化自信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中国近现代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纲要”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在教学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不仅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而且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清代桐城派文论中的文气论,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桐城开创者的文气论,二是桐城中继者的文气论,三是桐城后学者的文气论。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或对“气”作为文章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文气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探讨.或从文章写作角度对“气”予以考察。上述三个阶段与三个方面,标示出我国古典文气论发展到桐城派文论家手中。其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11.
由“本书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部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但也存在部分问题,即:教材的“三编体系”和《纲要》采用的中国近现代史“两段式”时段定位之间产生内在的矛盾与紧张;《纲要》“综述”与“专题”结合的编写体例的确是一种创新,但专题的具体选择与设置存有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国史”与“国情”的潜在危险;教材各章之后开列之阅读文献有着非常高的质量,也有目标不明确、知识性不足、学术性太强等与该课程之教学目标不相协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着重分析说明三个问题:一、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二、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和途径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三、近现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对该课程专题教学的理由、要求、专题设置和专题教学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教学观念更新与专题教学、教学专题的设置是否要打破教材的框架体系、专题教学的问题意识、结合教材具体章节的专题教学等问题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是向全体党员发出的伟大号召。“三个务必”包含党的奋斗目标、政治本色、取胜之道等丰富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人民情怀,“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有助于大学生保持优良作风和矢志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助于大学生发扬斗争精神和增强斗争本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三个务必”教育,要协同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讲深讲透讲活“三个务必”的道理;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三个务必”融入进校园文化环境;要增强网络阵地育人功能,打造“三个务必”宣传阵地和品牌;要积极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推动大学生领悟和践行“三个务必”。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改方案实施之后,开始进行了专题教学体系的建设。在围绕专题教学体系试行和推广中,遇到一些需要克服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加以研究,以便进一步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这些问题主要有: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设计与学科内容体系之间的处理与协调;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过程安排与课程重要知识结构之间的处理与协调;三、学生对课程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的把握与重要知识点考核方案的设计与处理;四、有待思考和完善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社会长期形成并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就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去求真、求实 ;价值原则就是在意识和行为中追求效益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真”的东西不一定是“善”的 ,更不一定是“美”的。只有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即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真理标准问题由认识论走向价值论的过程 ,同时也是认识论、价值论拓展到历史唯物论的过程 ;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育人精神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开展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目前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来看,还没有构建起科学完整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文章通过阐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的理念构想和思想原则,通过探索评价体系主体、评价体系指标和评价体系实施,来试图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育人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检察机关开展的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评查标准;二是偏重于法律效果评查;三是评查结果只罚不奖;四是评查行政化运作;五是评查主体与被评查主体角色混同。问题的存在需要通过构建“三个效果”统一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来进行解决。在“三个效果”的统一思想指导下,应遵循司法规律原则、检察杈运行规律原则、评查与办案相分离原则、奖惩一体化原则要求,按照如何设计评查目标价值追求,然后由谁主导案件质量评杏工作,依据何种标准、遵照什么程序、采取哪种方法对哪些案件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工作,最后如何运用案件质量评查结果进行奖惩的逻辑顺序来构建检察机关“三个效果”相统一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  相似文献   

19.
“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课程之一,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历史使命。百年来党始终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运用党的光辉历史铸魂育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它是落实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教育根本问题和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好“原理”课和阐释好“三个为什么”的客观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需要在坚持思想引领、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基本原则,坚持研读吃透教材、避免错误倾向基本原则,坚持理论自信、展现昂扬豪迈精神风貌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深入研究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制度规划的多重维度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原理”课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刑法学教学必须将“四个自信”深植学生内心,其中,道路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是刑事法治的人间正道;理论自信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刑法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制度自信为“管用”是我国刑法的 底气;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在现行刑法中的再现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教师应当不断挖掘、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课 堂教学中,在法条文义解释、立法目的阐释、刑法史追溯、案例讨论等各个环节,以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将“课 程思政”的要求落实落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