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塞尔的心灵哲学对日常语言哲学的突破,从4个方面分析“意向性”概念在立场转变中的核心意义,即对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建设性意义作重点分析; 讨论其不同于胡塞尔思想的地方; 批判地讨论从这种概念出发对一些基本哲学问题的回答效力。研究认为,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为其心灵哲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然主义基础,然而同时也无法避免自然主义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约翰·塞尔以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生物自然主义的视角关注意向性,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意向性理论体系。塞尔坚决反对主流的自然主义,由意向性的逻辑结构入手,以内在的意向性为研究范式,将网络和背景作为意向性的基础,力图将意向性解释为在进化中形成的特定类型的生物能力。作为在主流自然主义理论之外的有益探索,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体系为意向性自然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但是其自身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不断地吸收科学发展的最新方法、最新成果,进一步完善论证方式与具体的细节,将这种生物自然主义的意向性理论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当代各流派意向性理论可分为现象学和非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意向性概念可以分为广义的意向性和狭义的意向性.对意向性理论的来源、发展以及各流派意向性理论的背景、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考察重点选取了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海德格尔的"此在意向性"、梅洛庞蒂的"身体意向性";对于非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重点选取了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代表人物前期维特根斯坦、赛尔和查尔默斯等人的意向性理论.对现象学与非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探讨了意向性理论对现当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对话"和"融合"的价值和关节点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塞尔的"中文屋论证"为切入点,通过对论证过程的分析,指出这个思想实验论证的合理和不当之处。通过对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意向性,提出笔者对计算机能否思维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化大好形势下,汉文化的丰富语言亟待“以我为主”的本土化研究。“非真诚拒绝”作为一种既普遍又特殊的言语行为,从其定义、条件、特征,及间接性、适切条件和意向性等维度分析,都证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此类虚假性言语行为在奥斯汀、塞尔等处享有厚实的语言哲学根基,富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指称问题在语言哲学中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它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语词如何与对象相关。同语"N1is N2"的N2具有双重指称,它既可以指称其本身而获得字面意义,也可以指称以其自身作为原型成员的临时范畴,这就需要语言哲学的指称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但以客观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描述指称论和历史因果指称论在解释双重指称现象方面力不从心。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则是从客观主义哲学到体验哲学的过渡,在体验哲学的框架内,结合认知主体的体验和认知因素,可找到诠释同语双重指称的实现及其意指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人类凭借自己的身体与世界互动,形成了各种原型范畴知识网络,原型和临时范畴的构建就是双重指称现象存在的经验基础。同时,人类具有随身而来,且经后天强化的转喻能力,这可以视为双重指称的实现和第二级意义调整的具身基础。  相似文献   

8.
行动、因果关系和自我——塞尔行动哲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塞尔的行动哲学实际上论证了一个康德式的问题:自由行动如何可能?他将意向性和行动紧密联系起来,指出意向性引起行动,行动使意向性得到满足.这种关系是通过心理因果关系实现的.心理因果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因果关系,它不是行动的充分条件.正因为如此,在行动中我们需要设定一个不可还原的非休谟式自我.塞尔的这种考察行动的方式避免了内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缺陷,推进了行动哲学的讨论.但其分析还显粗糙,有待我们的精细化.  相似文献   

9.
塞尔认为只要说话者心有所想并有意向地说出如此这般的话就能够指称成功.马蒂尼奇秉承了塞尔意向指称的实质内容,对指称的涵义和目标做了进一步的区别,并通过考虑听者因素提出了成功指称的4种情况,这可以看成是对塞尔意向指称理论的有力补充.但塞尔和马蒂尼奇的分析都没有对说话者和听者发生识别错误时如何能够达成有效交流作进一步的说明,为此通过引入语境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说"养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气"这一概念的生成过程和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查和论述,对其范畴内诸如"养神"、"养气"、"制动"、"远近"、"无我"、"脱俗"等术语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认为对"养气"之说应从创作心理、修身养性、伦理道德、学问人品诸方面综合地理解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意向性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意向联系着言语与现实世界,人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意向,反映自己的意识活动。意向性首先是精神哲学研究最为深入的哲学概念,后来被语言哲学家用到语言哲学的研究之中。通过对于意向性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分析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出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理论得以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进而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以人为主体,以对象为客体,以中介手段为工具是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综合而复杂的动态物质结构体系。实践这一理论的确定以及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的形成,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实践的构成要素中居于核心的人的实践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加强调了人类在改造世界创造自身赖以存在的现实物质社会基础的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同时,实践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当代认知科学正在发生从笛卡尔式的研究范式向非笛卡尔式的研究范式的转移。马克·罗兰兹重新审视4E认知理论,将体化心灵与延展心灵整合为一种统一的反笛卡尔主义的认知科学新理论:融合心灵。罗兰兹以认知标志为融合心灵辩护,利用其中的意向性论证策略,使融合心灵成为一个融贯的系统。罗兰兹的融合心灵实际上仍是延展心灵的一个版本,其认知标志存在循环论证、表征、认知膨胀等问题,意向性论证策略似乎并未给予延展心灵和体化心灵的融合以有力的说明,而将4E整合为2E,未免抹杀了嵌入认知和生成认知的功能。此外,罗兰兹所支持的积极的延展心灵论也存在自身的理论难题。罗兰兹对4E认知整合的尝试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却极大地丰富了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再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当今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是独树一帜的。首先,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行为制度与模式,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工业文明的缩略语,他还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四个维度对现代性内涵进行制度性的阐释。其次,吉登斯描绘了现代性特征的大致轮廓,即外延性与意向性的交互关联性、断裂性、全球性和双重性。再次,吉登斯既反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面否定,也反对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固守,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从经济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及心理活动规律入手,研究投资者如何在决策时产生系统性偏差,从而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它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投资者存在"心理账户",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行为受心理账户影响;投资者是"损失厌恶"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会需要更多收益弥补;投资者具有后悔厌恶和损失厌恶心理,为避免后悔常做出非理性行为。为有效改善证券市场监管,应在强制性信息披露基础上实施实质性信息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的实质意义给与 :主体建构对象就是给与对象意义。这是讲求读者建构 (再创造 )文本意义一路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于艺术终结论,学界早有非常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笔者认为,如果将艺术终结论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即后现代消费社会,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观点。实际上,后现代语境恰好造就了艺术终结论的一个反例:艺术并未终结于哲学,而是相反,哲学在走向终结的同时,迎来了艺术的复活。当代艺术的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在形式意义上完全复归了古老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阿瑟·丹托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哲学家和评论家之一,他与美国艺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对后现代艺术流派例如波普艺术和达达艺术进行了哲学层次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影响了当代西方艺术的发展.他认为艺术品是在艺术界之中获得艺术品的地位.他提出,在当代艺术被哲学化了,从而导致了艺术的终结.他的艺术终结观对于国内外的美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艺术的哲学化与终结"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文章通过对古代直到近代关于这一问题的梳理指出:传统哲学发展到康德、黑格尔时代,虽然放弃了哲学就是各种科学知识的总体的看法,但并没有放弃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这一根本观念.随着近现代科学地不断发展,哲学与科学分化的完成,哲学不可避免地又陷入了科学危机之中.如何将哲学从危机中拯救出来是现当代哲学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以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为例介绍和评价了现代西方哲学家为拯救哲学危机所作的种种努力,认为放弃对哲学科学性的追求才是哲学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