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拟剧论是欧文·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构成,它包含表演、剧班、区域、不协调角色、角色外沟通和印象管理等六大要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戈夫曼对拟剧论作了结构性微调,淡化剧场的隐喻和行动者作为操控者的形象,并对阐释社会世界的拟剧论持保留态度,将它视为权宜性的认知工具。学术界对拟剧论通常存在三种误解:在本体论层面,将戏剧等同于现实;在认识论层面,认为拟剧论是一种保守的理论,并将面对面互动视为零和博弈;在方法论层面,将拟剧论视为诠释社会生活的唯一视角。这些解读均有失偏颇,对戈夫曼而言,拟剧论既是隐喻,也是对现代性的另类批判,同时亦构成分析日常生活的独特视角,它呈现的微观系统并不乏道德感和互动仪式。  相似文献   

2.
探险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对其活动主体体验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探险旅游者游记和人物访谈报道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险旅游中互动仪式情感体验过程及情感能量生成机制,结果发现:在探险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目的地要素及旅游群体内成员交互,通过群体对话形成外向性互动仪式,通过自我内部对话形成内向性互动仪式;情感能量在内外向性互动仪式过程中得到积累,构成了探险旅游情境下的内外向性互动仪式链。研究将旅游过程(前、中、后)和内外向性互动关系综合纳入旅游者情感能量生成机制中,展现了旅游者活动和情感能量变化过程,对探险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是除家庭之外对幼儿影响最直接的微观系统,按照生态系统理论可将其分为:幼儿园物质环境子系统、师幼互动子系统和幼幼互动三个子系统。文章论述幼儿园微系统内影响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各要素,提出通过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提供积极的支持引导和增加同伴交往的机会等对策,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布劳(Peter Blau)在评论韦伯的科层制模式时指出,“韦伯对科层制提出了一种功能主义的分析,尽管他没有这样明确地宣称。在这种分析中,他是通过说明各种因素如何对社会结构的存在和有效运转作出贡献而解释社会结构的”。从功能主义观点来看,各种组织都被视为由各个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系统。各个部分的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作用下,身体成为高度可见的日常管理对象。欧文·戈夫曼聚焦于非言语的互动形式,将身体视为一种符号沟通系统,强调其在互动过程中的表征形式。通过探讨身体化的信息交换,戈夫曼认为感官接收和身体化的信息传达是面对面互动的重要条件,因此人际互动具有心理生物学特征,身体不仅是社会意义的承载者,也是其表达者,此种身体观兼具生物性和社会性。同时,情境化的身体实践和互动管理突显出身体的能动性。戈夫曼关于污名和全控机构的阐述是身体与自我关联的重要体现。戈夫曼的身体观以互动秩序为导向,涉及身体习语、自我的领地和仪式化身体三个维度,同时,他也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回答了互动秩序是何以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借助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他者间互动作为前者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为研究其如何实现社会融入提供了一种理论分析和学术解释。依据互动情境、互动中介、互动意义这三个核心要素,搭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路径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具体阐释互动情境、互动中介、互动意义使两者互动得以产生的机理,并指出它们分别是其实现社会融入的条件、手段和动力。  相似文献   

7.
功能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功能主义研究的极端表现形式,通常与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捆绑在一起,将媒介与文化研究看作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强调其社会维持功能,并在此过程中遮蔽与忽视了文化研究的多元性与反思性。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功能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在受经济利益驱使、受政治权力控制与学科内部的自我规训3个层面。在思想越来越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媒介与文化研究要避免成为单纯的社会管制工具和经济增值途径,在研究范畴上要更广泛地干预现实,关注公共利益,拷问社会的不公和隐蔽问题,提供更为理想和公平的解决方案。而在研究路径上,则要回归文化意义建构与多元互动,并重拾其应有的反思与批判能力。  相似文献   

8.
微观社会学中,际遇者之间的互动仪式组成了宏观社会网络的链条关系——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情感 能量(EE)是个体参与互动仪式的结果之一,也是个体吸引其他际遇者的成本。被忽视幼儿是性格内向敏感、逃避同伴交往的 特殊群体,失败的互动仪式中自信、热情、愉悦等情感能量的丧失直接影响其同伴关系发展。依据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 斯的互动仪式理论模型,观察记录一名被忽视幼儿在不同事件流中的内在情感流动与外显行为特征,确定幼儿丧失EE 的具体 互动环节,提出改善被忽视幼儿同伴关系的操作性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9.
《饭店管理概论》的研究对象是饭店管理。根据系统论的观点,饭店管理系统主要由宏观管理要素如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等和微观管理要素如前厅管理、客房管理等构成。饭店管理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系统的结构。饭店管理系统的变化体现在系统要素和系统结构的变化。现有《饭店管理概论》学科体系既有优点,也存在一些不足。应当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补充修正,提出该课程更加成熟、完整的章节设计。  相似文献   

10.
史诗是一种植根于地方性知识传统的艺术想象或展演,也是民族诗学本位研究——诗学人类学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其考察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艺人与听众的互动,艺人与语境的互动以及艺人、听众与语境三者的多维交融。本文基于史诗《罕·哈冉贵》文本与演唱传统的个案考察,通过对艺人、听众与语境三者的非结构性模型及其语境互动的微观诗学解析,勾勒了在特定展演的场域性环境中非结构性的构成要素和互动模式如何对极具结构化特性的事件框架产生效用和影响的动态运作及其过程特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被公认为社会系统论的先驱。他对生产力实际上作了系统的分析。他认为生产力由其“骨骼系统”和“脉管系统”等构成:系统整体大于其组成要素的总和;整体功能和要素功能同其结构相关;系统同环境及其内在要素之间处在相互作用中;按一定目的性能动地发展;从较低有序状态趋向较高有序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的发明。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具有“分离家庭”特征的农村留守妻子家庭为分析对象,基于实地调研的经验数据,考察外出丈夫与留守妻子之间的微观互动实践.提出,农村家庭内部的互动仪式因人口流动现象已经发生变迁.当前,以通讯互动、团聚互动、经济互动为主要内容的新互动格局之于“分离家庭”的意义是,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外出丈夫借由此种“补位”机制得以维持、表征和再生产家庭功能和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3.
功能主义研究路径,是艺术人类学"中国化"的有益尝试。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功能主义研究,立足本土,以各民族的民俗艺术为田野对象,探究民俗艺术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分析把握该文化事象功能发挥的机制。功能主义研究还要求从民俗艺术的功能及其机制中生发出可资借鉴之处或具有启迪性的方面,以推进当前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社会学界,只要一谈起结构功能主义,无不与帕森斯联系在一起。人们通常都认为帕森斯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奠定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因而不乏把帕森斯作为结构功能主义始祖的观点。不可否认,帕森斯是当代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但我认为,把他说成是其创始人、由他开创了结构功能主义这种观点是有悖于社会学历史的,因为它忽视了在帕森斯之前结构功能主义就已存在这个  相似文献   

15.
比较法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原则是二十世纪比较法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该原则来自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比较法的学术传统借用了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原则,但却从未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导致比较法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原则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比较法研究中的功能主义原则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主要体现在缺少对功能概念的界定,未能提出一套观察功能的方法,过分关注相似性,忽视了文化语境以及对功能等值物进行评价时缺少合理的标准。功能主义原则应克服上述问题,并为之进行重构,方能找到出路,继续发挥其在比较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般认为费孝通是师从马林诺斯基之后才成为一个功能主义者,如此理解给人一种费孝通被动屈从功能学派的印象,忽略了费孝通基于本土化社会学观察启示其思想的主动性.费孝通的功能主义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朴素的功能主义阶段、机械的功能主义阶段、科学的功能主义阶段.通过这三阶段的社会学叙事,可以看出费孝通在赴英留学之前,对理解和吸收后来影响其一生的功能主义思想,已经做出了独立慎思.  相似文献   

17.
对功能主义的叙述习惯性不对其内部做严格区分,学界对费孝通功能主义来源和变化的认识始终模糊。一般笼统认为费孝通是在师从马林诺斯基之后才成为一个功能主义者,并且始终追随。文章将费孝通对功能主义的理论、方法的吸收和运用分成几个阶段:留英之前费孝通功能主义的萌芽时期;留英期间是受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影响最大时期;文章重点落在费孝通回国后,由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朝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转变,并且深层次从五点分析了转变的原因。该转变的理论结晶是《生育制度》。由此,费孝通完成了对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的终结和对布朗结构功能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类学对于"仪式"的研究,从早期的"神话—仪式"学派,到后来的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再到象征主义学派,将仪式研究从原来视野相对狭窄的宗教神话领域逐步扩展到更为宏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此过程中,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知识谱系,完成了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范式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9.
政治仪式在动员人们进入社会运动时有着强大的作用,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这里的研究针对一个被忽略的课题:政治仪式的失灵。欧文·戈夫曼的仪式互动理论和兰德尔·柯林斯的情绪社会学理论对政治仪式的失灵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文革”头几年的回顾,审视了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政治仪式的情绪波动,这些波动使政治仪式产生了消极情绪,而这些消极情绪使人们逐渐疏远“文革”。想要在政治舞台上有所表现,个人的背景是很重要的,所以,一旦一个人的背景不复存在的时候,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中心地位也就分崩离析了。“文革”中政治仪式带来的消极后果是使人们对政治仪式不再抱有幻想,对“文革”的热情也在减退。所有这一切对随后几年的中国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企业预警系统指标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建立科学、全面的预警指标体系一直是微观企业预警系统研究的难点。尝试使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房地产企业的内部结构和运营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影响企业安全经营的各要素的因果关系分析,找出企业预警因素,建立了房地产企业预警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