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三姐从壮族口头流传的故事,到文学文本的《刘三姐》,再到彩调剧、电影《刘三姐》,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则凸显了时尚元素。从彩调《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是壮族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在减少,时尚的文化元素在增加;刘三姐的形象被弱化,具有时代感的时尚元素则不断地增强。这种改变折射出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只有建立民族文化开发利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2.
[摘要]阿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缅语支民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盈江县,潞西市等地区。由于没有文字,故其文化倚重口头文本来代代相传,按传承的形式,阿昌族的口头文本主要有“活袍”文本、火塘文本和歌谣文本。这三类文本始终坚守着固有的独特传承方式,承担起了阿昌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使命,是阿昌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骆越族群包括壮侗语民族中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作为中国南方的土著民族,他们居住的地理区域相近,从事农耕稻作经济生产,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同源。历史上,骆越族群先民口头创作传承的人类起源神话母题既有鲜明的族群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文化内涵丰富,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故事家的个案研究,文章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故事家的移民家族历史、口头文学传统和武当山道教文化、民间文化为背景,对故事家故事的特色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故事家对口头要素和基本程式的运用能力及其讲述风格;探讨了故事家的传承线路、传承活动及其特点;特别是通过对故事家的精神信仰和生活状况的深入了解,揭示了其口头文本与心理结构、民间仪式、民俗生活的内在联系,并阐明了当地口头文学多元化特点的形成机理,对故事家的传统继承能力和创造性给予了肯定,并概括出了故事家的总体特色;最后说明了该研究的文化意义。文中运用了历史———地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及“口头诗学”等有关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突出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彝族古典民间抒情叙事长诗《阿嫫妮惹》是民间口承口传的文本,它不仅是平面传播的文本,而且是立体运行的文化。在口头叙事的行为方式里,渗透着民众的心理,因而获得了世代传承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壮族古籍是指壮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以古壮字、汉字以及壮语言为载体的古代书册、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铭刻文书等.壮族古籍整理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60年,从零散无序到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值得总结思考.  相似文献   

7.
陈丽琴的《壮族服饰文化研究》,探索了壮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和壮族服饰的方方面面:一、男子和女子服装的样式;二、制作工艺;三、民俗惯制;四、人类学考察——标识记忆、认同、生存空间;五、美学透视——造型、图纹、色彩、审美进程;六、保护与发展——遗产、境遇与传承。总之,溯服饰源流,扬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壮族音乐文化是壮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壮族音乐文化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渲染情绪,交流思想感情;娱乐消遣,表达人们的审美享受;传承壮族文化;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壮族民间戏剧历史悠久、表演精彩、发人深省,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展现出消灾除难,避祸趋福,不畏强暴,英勇善战等价值展现;通过寓德于乐,以乐养德,言传身教,修身养性等方式,传承壮族民间戏剧、发扬壮族伦理思想,有利于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壮族人们内部的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对昌黎地秧歌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昌黎地秧歌经历了产生与形成期、成熟与兴盛期、动荡期、鼎盛期、衰落期、创新与振兴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七个发展阶段;岁时节庆、庙会、民俗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文化建设中的比赛和展演是昌黎地秧歌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随着时代更迭,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体现出不同时代特征。在传承方式上,艺人传承向多元传承发展,舞蹈语汇传承则由口头传承向文本传承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大明山古为"氾天之山"和《淮南子.地形训》把赤水(红水河)视为帝之神泉的记载中,透露了大明山在壮族先民心目中可能是一座神山天梯的信息。考古发掘也印证了大明山周围一带是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大明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有条件成为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相似文献   

12.
壮族麽教是历史上壮族各地盛行的民族民间宗教.壮族麽教已从原始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过渡,其重要标志是树立了统一的最高神布洛陀.这位集人文始祖、古代氏族部落领袖兼大巫师于一身的麽教主神,从壮族先民的创世神话演变而来,由自然神演化而成社会神,由创世祖先神演变而成民间宗教神,最终成为壮族麽公及民众顶礼膜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13.
重估《庄子》的语言艺术——卮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梅 《东方论坛》2003,(2):65-69
庄子的是非观决定了他不强立是非的超然态度,是<庄子>立言的基础.而出于对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和对受众因素的考虑,<庄子>的文章往往不从正面立论,而是利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借助形象、故事来寄寓他想要传达的道理.卮言是一种谬悠荒唐、调侃夸张的语言,它沟通天人之际,介乎言与不言之间.卮言就是载庄子之道的语言,它涵盖了庄子语言的内容、形式与风格等各方面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4.
先秦以前,广西境内为壮族先民所居住。秦汉以后,汉族才逐渐迁入,并于明清以后在人口规模上超过壮族,形成了广西汉壮民族融合的独特形态。历史上汉壮人口比例(相对规模)的变化是影响广西汉壮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高甲布努瑶歌文本是瑶族用壮族古壮字传抄并以北部壮语方言为主要演述语言的民间口承文献。桂西北壮汉瑶三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征为群际接触提供重要场域,也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空间基础。受接触场景中政治、交通、经济与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的群际接触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种接触情况,其群际接触的中介变量包括群体间的依存关系、群际互动、群际情绪和认知因素等,这些中介变量所凝练出的历史经验对当前推动民族交流交融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铜鼓文化是壮族人民主要的传统文化形态.铜鼓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是壮族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风貌的映射,是民族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大约开始于北宋时期,历时千年,是壮族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土司职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巩固统治,便组建自己的武装,称之为“土兵”,以便安土保境。这些土兵亦兵亦农,闲时耕田种地积蓄粮草,战时服从官府和土司的征调。土司的这种军事制度完全是当时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它对壮族武术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形式、技击原理还是兵法战术思想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时又是中原武术和各民族武术的融合时期,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对壮族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8.
文学评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是在宋代发展起来的.《庄子》散文有着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明清两朝评点者甚众.文章选取《庄子》为个案,以对《庄子》文本在宋代的历时性解读为切入点,梳理评点学在宋代开始走向成熟的内在脉络,力图在总结评点方法得失的同时,深化对《庄子》散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专业探究式翻译教学与学生主体意识的建构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翻译专业的设立及发展,翻译课教学理念及模式也备受关注。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讲座的形式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如今正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而作者认为这种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过程正是建构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本文拟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结合探究式翻译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实践模式,探析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教学中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实践意识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教学效果,以尝试切实有效的翻译教学操作模式,培养具有主动内省意识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的涉农频道,多是将传播重点放在向农民群体传授科技知识上,农民只是单纯的被传授客体,没有将农民视为有平等权利的传播主体,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频道,而真正的农民频道应在传授知识、争取农民话语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民频道应在频道宗旨、频道性质、频道内容及形式方面都有准确定位,唯此才能真正保证农民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