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经济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将会导致深层文化的“多元化”和表层文化的“趋同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深层文化多元性和表层文化趋同性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她更具有世界性。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维的,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也影响着其思想文化、生活方式;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不管你承认与否,愿不愿意,全球化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就中华民族凝聚力而论,全球化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经济全球化中包含着频繁的文化互动,促进着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和扩展.文化全球化具有不同于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它与文化多元化共存,交织着文化的冲突与共融.作为全球化的两个方面,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应该在经济全球化中寻求文化共识和文化共融,并以文化交流与互动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全球化是在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时做出的战略性选择,它对中华民族向心力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全球化的资本逻辑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民族向心力增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却冲击了社会主义理想在人们心中的吸引力;政治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力量以及其影响力,但也强化了人们对国家的民族意识、国家认同;文化全球化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却也使我国更加理性自觉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致力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全球化刺激了"全球主义"与"世界主义"话语的兴起,也使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力量得以涌现。  相似文献   

5.
文化首先是民族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强化民族文化建设。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也给民族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全球化不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 ,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民族文化会有不同的保留形式。在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 ,既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合作与交往 ,又要反对文化的全球化。我们必须以全球化为背景 ,立足于国内和国际复杂关系的视角 ,着力解决我国在建设先进民族文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宰着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因此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文化全球化"不过是推行西方文化的代名词.而且,由于美国化式的经济全球化已经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和挑战,所以,在事实上也不可能造就西方标准的"文化全球化",世界文化的发展仍然是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的语言问题随之加剧或进一步突出,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冲击日趋严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简要介绍世界全球化趋势,讨论全球化进程中的主要语言问题,即英语霸权现象和语言濒危现象,可找出应对这些语言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已经扩散到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在全球化视域下,民族文化产业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产业,积极寻求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路,引导中华民族文化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只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经济的日益发展,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相生,而且文化作为基于国家实力之上的“软权力”,其地位与作用日益上升。全球化在给本土文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多样文化的共融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文化视野对中国现代神话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建立是中西文化碰撞、文化视野扩大的结果。希腊罗马神话成为范本 ,在中西比较和选择性误解的基础上 ,人们发掘了原本被忽视的中国神话的价值。世界一体化的到来 ,迫使我们进一步扩大文化视野 ,从“中西比较”走向“世界比较” ,使神话学的基础更加牢固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文化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构;二是外建。纵观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只是“单向通道”,只有内构,却忽略了外建。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较量,需要以生态翻译为手段,提倡“译有所为”的翻译策略,积极推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建构,主张在他文化中建立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的建立,需要在他文化中取得话语权力,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翻译文学经典化;二是“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生态视域下文化的建构,不仅重视“东学西传”,更提倡“东学西转”,以期补过拾遗,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文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文化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构;二是外建。纵观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只是“单向通道”,只有内构,却忽略了外建。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较量,需要以生态翻译为手段,提倡“译有所为”的翻译策略,积极推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建构,主张在他文化中建立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的建立,需要在他文化中取得话语权力,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翻译文学经典化;二是“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生态视域下文化的建构,不仅重视“东学西传”,更提倡“东学西转”,以期补过拾遗,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文化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土洋节日之争”体现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文化冲突,其背后所隐藏的身份焦虑导致了人们对本土传统节日文化和外来节日的不平衡发展和文化自卑心理。从文化价值维度讲,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具有男性特征、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西方的节日更多体现弱男性特征、低权力距离和个体主义。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也冲击了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而在社会中产生了身份焦虑。这些都体现了转型期中国民众对多元文化包容心态和驾驭能力的缺失,也暴露了全球化态势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失衡。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已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 ,如何在全球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是企业正在面对和极需解决的问题 ,对全球化营销过程的跨文化分析就是为解决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尽一点力。在全球化的市场中 ,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怎样利用好这些文化差异以有利于企业在海外拓展市场是全球化营销的关键 ,其解决的方法就是认识文化差异和理解文化差异 ;同时也为加入了WTO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条走出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东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东西文化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向发展中的东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启蒙策略、革命策略与退守策略三种文化现代性的建设方案.它们彼此冲突又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的复杂的历史状况.文化东亚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及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各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化全球化以及现代东方文化发展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及东亚现当代文学的现当代性之路也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走向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中国写作问题的语境出发 ,分析当代中国写作基本特点和发展形态。主要讨论了白色写作与零度写作观 ,文本间性的写作观 ,消费时代的身体写作 ,最后探讨全球化时代中国身份的“重新书写”。认为当代中国写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为谁写、怎样写、写什么 ,应该在“发现东方”的文化策略中坚持“中国写作立场”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当代写作话语成为可以同西方中心主义写作话语对话和互动的东方话语代表。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武术文化世界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它实质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为主导的,西方强势文化利用其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对其他弱势文化的渗入、控制或强制“输出”。在西方“文明示范”面前,“拿来”的精神气魄固然重要,但“拿出”也同样不容忽视。当前,武术世界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偏重武术技术的推广和交流,而轻视武术文化的传播。因此,我们要把握全球化为武术文化世界化发展提供的历史契机,“推武术以布中外,敷文化以及四方。”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不仅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既要宏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提高文化自觉 ,增强民族意识 ;同时 ,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影响 ,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发展创新中国的主流文化 ,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它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文化同质性现象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很大冲击 ;西方“文化垃圾”严重污染社会环境 ,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抢占中国文化市场 ,给我国稚嫩的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我们的应对措施是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