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徐志摩的新诗在形式上具有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但在思维方式上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一元模式。文章通过对他的诗歌的分析,揭示了传统因素在其中存在的事实,从而把握住中国传统诗歌与新诗之间相联系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谈中国新诗浪漫主义诗潮重要代表--徐志摩的诗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的诗歌以浪漫主义特有的创作手法个性的、主观的抒写,创造性的异想神思,浓烈的理想化色彩,炽热缠绵的情感,艺术至上的唯美倾向,创作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诗篇;这同时体现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浪漫主义诗潮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曾经风靡欧美的文学流派,对中国新诗有着巨大的作用与影响。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意境的亲合性,以及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互渗透与融合,开拓并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艺术视野与艺术表现形式。象征主义在中国的被引入、影响及嬗变,绝不是偶然的,是纷繁多样而又错综复杂的中西文学思潮相互碰撞与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是南社的重要作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艺术创作里,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翻译中,尤其是体现在他翻译的选材和翻译态度上,反映了苏曼殊的浪漫主义思想与他的翻译活动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诗学家宗白华--宗白华与中国现代诗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与美学具有混融性。宗白华诗学思想长期以来混融在其美学思想中,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宗白 华诗学主要体现在新诗理论、意境理论、比较诗学以及生命诗学等四个方面。宗白华诗学对中国20世纪诗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但其理论价值尚有待继续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诗在经历了浪漫主义的散漫,格律诗的僵化,象征主义的晦涩、怪异后,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融汇既往新诗优点和长处的现代主义诗歌诞生了,以戴望舒、梁宗岱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人大胆探索实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深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外国诗歌的译介对中国新诗的形成上。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处于"五四"翻译文学核心的汉译外国诗歌加速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模式的瓦解,并对中国文化传统范式的颠覆和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梁实秋、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创作便与他们的外国诗歌翻译紧密相连。总之,译诗是中国新诗诞生的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19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为中国新诗诞生的标志。《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中两代启蒙者纷纷参与新诗创作"尝试",北京大学因之成为新诗诞生的渊薮。与传统诗歌"外断内接"的深潜联系,异域诗精神与艺术的影响,是新诗发生发展另一动因。"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兼容并存,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自由实践,构成新诗多元生态的格局。以文学刊物或社团为中心的诗人群体,胡适、刘半农、郭沫若、冰心、朱自清、冯至、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等诗人,对于新诗书写现实及人生之关系、情感抒写传达方式、自由与格律等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为20世纪20年代新诗萌生与发展、艺术精品的创造作了境界独特风采殊异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五四"及其稍后时期的翻译,既继承了自洋务运动以来的传播新思想的传统,又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等新特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新诗在内容、题材、风格、形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新诗呈现出形式新颖、流派纷呈、写法多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传统贯穿了中国新诗的历史。浪漫主义的理论侧重点随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时期而变化,有着一些微妙的理论转换:从小我到大我的理论转换,再由大我到整体精神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新诗百年,一直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和“公信度危机”,“新诗革命是否成功”、“新诗是否形成传统”是近年来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新诗主要取得了十大成就: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完美了现代汉语,丰富了国人的感情生活,发展和丰富了汉语诗歌,展示出国人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状态,丰富了小说、散文等其他文体,支持了中国现代音乐,促进了中国妇女文学的发展、民族诗歌的繁荣和中国现代学术的进程。新诗还存在十大问题:生不逢时,长于乱世,缺乏必要的文体标准,过分重视自由诗,职能单一,普及教育工作落后,新诗人严重缺乏诗家语意识、诗体意识和经典意识,年轻诗人浮躁偏激,受到外国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负面影响,新诗评论界正气不够。目前新诗最需要重视“和谐诗歌”和“经典诗歌”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文化氛围下,中国新诗的多向发展走向了黄金时代,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流派:1.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新月派”:2.着重抒内心感受,强调情与智、自然律动和心灵律动相结合的“象征派”;3.借鉴外国现代诗,又结合自己民族传统而创造了诗的散文美的“现代派”;4.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而要求诗歌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革命诗歌。  相似文献   

13.
九叶诗派在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中普遍存在的浪漫主义滥情与象征主义纯诗逃避现实的两种倾向进行反思的同时,自觉以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为参照,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诗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入与发展。清理其理论代言人袁可嘉诗学思想的外来渊源,可以便捷地捋清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诗戏剧化的原则是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 ,体现了新诗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新诗戏剧化体式的典型类别是新诗戏剧独白体、新诗戏剧旁白体、新诗抒情诗剧体和新诗戏剧对白体 ,本文对闻一多、卞之琳等优秀的新诗分别予以例释  相似文献   

15.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所独有的美学特质,受到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及中国古典美学精华的巨大影响,徐志摩自觉进行诗歌形式的实验和创新,对新诗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当之无愧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论文试图从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的以感情为诗本体、以自由诗为诗体的诗歌,分析中国初期诗人及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对诗歌形式、本体的言说方式下的历史功绩和艺术过失。  相似文献   

17.
曾朴是近代中国译介雨果的第一人。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译介雨果,一是晚清社会政治变革的时代要求,二是中国近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需要,三是曾朴本人在政治思想、文学观念、个性气质等方面与雨果有着惊人的相似。曾朴译介雨果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翻译思想。他的翻译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诗现代性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把新诗建设成采用现代诗体抒发现代情感,直面现代生活唤醒现代意识的诗,现实任务是培养现代人和建设现代国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五大社会因素决定着新诗的“中国特色”,影响着百年新诗的现代性建设。新诗现代性建设是系统工程,要激进又保守地处理与时代的关系,介入又疏离地处理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热情又冷静地处理与文化科技的关系。要适度利用政治赋予新诗特有的批判精神来产生反现代性的力量,来加强对现代性的反思甚至批判。不能再让商业诗歌和艺术诗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极端对抗。要弄清纸质诗歌和网络诗歌的差异,高度重视网络诗。新诗不能极端现代,现代主义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于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现代性转移而被中国化重构的境况之中,现实主义诗歌的保守带来的对现代性的“反动”是新诗现代性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中原大地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孕育了河南新诗的发展.一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良知的诗人承袭中原大地悠久的诗歌传统和"五四"新诗的熏陶,唱出了河南诗歌的最强音,形成了一个以现实主义诗歌为主流,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风格流派并呈的繁荣局面.成为30年代中国新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新诗在30年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的诗在继承我国古诗和借鉴西洋诗的基础上形成了独自的风格 ,他和其他诗人一起推动新诗从早期的浪漫主义 ,经过象征主义 ,到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他对新诗艺术做出的贡献 ,是我国新诗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值得珍惜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