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英汉对应比喻性习语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常选用不同的喻体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意义,即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本文从两种语言所植根的文化渊源角度对英汉对应比喻性习语中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深具文化特色。就习语的文化特征(形象、比喻语义)而言,英汉习语存在三种对应关系:对应,半对应,不对应。本文拟从比喻语义角度着重探究在第二、三种对应关系即半对应,不对应时,英语习语翻译实践中的行之有效的变通手段。  相似文献   

3.
比喻性习语在英汉语言中大量存在,但由于两种语言反映的文化不同,使得英汉习语在比喻形象的运用上存在明显差异。文章介绍和比较了三种喻体在各自习语中的使用情况,并提出只有了解和掌握英汉比喻中的这种文化差异,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时准确无误地传递隐含在语言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从地理环境、习俗文化、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四个文化侧面入手,探讨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英汉习语大致可分为全对应、半对应、非对应三种对应关系,针对这三种对应关系,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三种主要翻译方法,即直译法、套译法和意译法。并指出英汉习语翻译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比喻的基本类型之一,象征也属于修辞研究的范围.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英汉习语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词汇意义都是通过系统认知映像出的比喻意义.通过比较分析隐喻和象征两个概念内涵、外延的异同及其认知途径、联系功能,进一步能够发现,比喻性习语中的文化喻义包括隐喻义和象征义:隐喻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联想某一具体形象认知得出的;象征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联想某一代表本民族内涵和特定文化寓意认知得出的.包含隐喻义的比喻性习语属于隐喻习语,包含象征义的比喻性习语属于象征习语.隐喻习语是由心理感知或感官感知和心理感知形成的判断或结论,象征习语是由文化感知形成的判断或结论.二者虽然都是基于联想的语言表达形式,但象征习语在认知层级上高于隐喻习语.  相似文献   

6.
习语是语言与文化的精华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引起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习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英汉习语就语义、用法和文化特征而言其对应关系分为三类 ,全对应或基本对应 ,半对应和非对应 ,第一类习语可直译 ,另外两类习语须弄清他们的内涵、文化意义再根据上下文意译。此外对翻译中的“陷阱”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习语是一个民族历史、风俗和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英汉两个民族习语的文化重合、文化差异和文化陷阱使相关英汉习语之间相应地呈现出基本对应、半对应和根本不对应三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语言与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引起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习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英汉习语就语义、用法和文化特征而言其对应关系分为三类,全对应或基本对应,半对应和非对应,第一类习语可直译,另外两类习语须弄清他们的内涵、文化意义再根据上下文意译.此外对翻译中的"陷阱"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习语是一个民族历史、风谷和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英汉两个民族习语的文化重合、文化差异和文化陷阱使相关英汉习语之间相应地呈现出基本对应、半对应和根本不对应三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属性、风俗习惯、审美观点等。所以,英汉语言中的比喻性习语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各自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1.
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民族特色鲜明.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看,英汉习语中喻体的取向及联想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活动、习俗文化、文化传统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英汉习语中喻体、喻义呈现三种不同关系1.喻体相同、喻义相同;2.喻体相同、喻义相异;3.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英汉习语喻体联想效果的比较,并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宗教信仰方面探析其联想意义差异的原因,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习语喻体所传承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角度正确把握习语喻体的联想意义,从而准确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习语。  相似文献   

13.
汉英两种语言中以动物为喻体的习语极其丰富。由于汉英语言所在民族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及审美情趣等不同 ,这些习语中的汉英动物喻体及其联想意义具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此作一些分类比较。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言中都有丰富的习语 ,它们在比喻方面呈现出共性与个性特征。而文化是决定习语喻体形象选择的重要因素。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喻体的形象转换应注意形象再现、形象替换、形象增补、形象省略等问题 ,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中,对熟语的认知过程基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熟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差异,二是理解熟语与隐喻的关系,三是理解熟语的语用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何言语都产生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与其它语言形式相比,英语习语对语境更加具有依赖性。英语习语的使用预示不同的语境条件,而不同的语境条件又反过来要求使用不同的英语习语。非语言语境对英语习语影响深远,因此理解与应用英语习语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对非语言性语境的学习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称语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英汉习语为对等习语,并从语用意义与指称意义的一致性角度以及隐文化层面考察了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认为存在完全对等、指称意义不一致但构成模式一致、指称意义与构成模式都不一致的三类英汉对等习语。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中以“狗”设喻的成语很多,而其意义又不尽相同。本文分析比较了“Dog”在汉译英或英译汉的成语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习语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俗语、谚语、格言、警句和俚语等。汉语中,这类表达称作"成语"或"俗语"。对于英汉翻译中的习语问题,说法也不尽相同。对于带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习语,在翻译中应该体现出各自的民族特性,其主要的体现原则包括完全体现原则、部分体现原则、辞格体现原则、解说性体现原则以及创造性体现原则。  相似文献   

20.
等效翻译要求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由于成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英汉成语互译要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并非易事。文章结合直译与意译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等效翻译在英汉成语互译中的运用,并指出在处理英汉成语中的不同喻体时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