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挽救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当时的青年人出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起民族解放和独立的社会责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今天,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应谈将“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内化为自身强烈的责任意识,并以责任意识为理念,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2.
提起辜鸿铭,学者皆谓其是个古怪人物,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守旧派。其实,在近代他还是颇有远见的,他的一些言论探讨的正是儒学现代化的问题。他的最大贡献是向西方“输出”东方文化,西方人早就把他与印度的泰戈尔并称为近代东方文化的两位代表,而且“泰戈尔只是一位诗人,而辜鸿铭除了是哲学家、文学家外,还是一位政论家”。庚子年前后,他在参与中外交涉中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感,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以西学折服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由党的政治基因、肩负的时代责任、面临的现实考验和高度的历史自觉所决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强烈的政党担当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履行使命任务有着宝贵的实践经验,这就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全党的政治执行力,勇于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建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体系,塑造“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使命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傅斯年作为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史学家,又是一位忠实的爱国主义者。他是“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又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坚定支持者。他一贯坚持高尚的民族气节,同时又是一位士流清白的维护者。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是一位历史学家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理性思考,源于对炎黄华胄民族性格深层次的研究发掘,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少年聪敏卓异,而有绰号“圣人为”。其后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复杂的求学经历,尤其是佛学和西学的影响,使康发展成一种“圣人”心态——即自以为圣人,“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的抱负和舍我其谁,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无畏精神。这一心态对康有为的思想和文化活动如平等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大同思想和宗教情结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道博爱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具有普适价值,可以实现其现代价值。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包含许多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永恒的哲理和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略论陈寅恪的理性爱国之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爱国之情,主要包括他的“归正首丘”之义,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关注,对民族气节的尊崇,以及忧国优民的忧患意识。陈寅恪的强烈爱国情感的形成,既有他的家庭亲属的影响,又有中国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陈寅恪因其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显赫的官宦家庭出身及丰富的留学经历,使他看问题更具睿智和洞察力,因此他的爱国之情更具理性。陈寅恪没去台湾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对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有较好印象,更有感情,而对国民党及其领袖人物极其反感甚至可以说已经彻底失望,所以他留在了大陆。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运动。以民主、科学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激励了“五四”以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就是要继承“五四”先驱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开创历史新局面的传统;学习“五四”先驱者“铁肩担道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五四”先驱者勇于在中国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和勇气,积极开拓进取,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少年聪敏卓异,而有绰号“圣人为”。其后严格的家庭教育和复杂的求学经历,尤其是佛学和西学的影响,使康发展成一种“圣人”心态-即自以为圣人,“日日以救世 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的抱负和舍我其谁,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无畏精神。这一心态对康有为的思想和文化活动如平等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大同思想和宗教情结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后,特别是解放以来,人们论及桐城派始祖戴名世,大都认为他是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奇才杰士,是“坚持批判清王朝黑暗统治的进步知识分子”;戴名世的思想从中青年到了晚年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说他是一位“坚持民族气节”、“清王朝的批判者”是否合乎戴名世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实际? 我们提出自己的浅见,就教于诸位专家学者。对于戴名世的思想政治倾向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价,首先要弄清楚所谓正统观念和名节观念。这是封建社会里被知识分子视为大是大非的问题。戴名世是位大学者,大学问家,正统观念和名节观念在他头脑里可说是根深蒂固,支配着他的言论和行  相似文献   

11.
民族气节,就是坚持民族志气和民族节操的精神。 历史上无数为国为民牺牲的先烈,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均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人类的光辉史册,满载着各族民族英雄的“正气歌”。这种浩然正气,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伟大事业中,理应批判继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论述宋末名臣文天祥之忠义的三个特点,即“行志”而非“坐论”,重视实践;“忠于社稷”而非只“忠君”所体现的凛然的民族气节以及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散文的新辉煌 ,应归功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散文创作座谈会”和“我与散文”大讨论唤起的散文创作思想解放意识的觉醒 ,更应归功于散文界敢于突破“形散神不散”的束缚、勇于在散文“消亡”声中亮出“崛起”论的主张、勇于参加“大散文”与“艺术散文”之辩  相似文献   

14.
《复庵记》(下简称《复》)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散文名篇。古人论诗文写作艺术崇曲忌直。所谓“曲”指行文曲折而富于变化,作者的用意不是直率表达。《复》的写作即用了曲笔,巧妙地运用假托,衬托等艺术手法,曲中有曲地表现了范君和作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复庵是明末宫中内待太监范养民于明亡后隐居于华山时所创建的三间居室。《复》通过记范养民复庵的创建,着重赞扬范养民的爱国襟怀,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但《复》的这个主题思想,作者是以曲笔巧妙而又充分地表现的。这主要见于三个方面: 一、假借范君之志,寄托作者爱国之志。顾炎武特立独行,具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志。但《复》并未非采用直言,而假借范君之志寄托了作者自己民族的忧愤和爱国的意志。这一假托的手法是《复》之一“曲”。明遗民范养民“幼儿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明亡后“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  相似文献   

15.
国家形象其实是“自塑”与“他塑”相博弈的结果,取决于自塑力与他塑力各自作用的方向与力量的大小。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中国力图“自塑”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特点的“和平发展、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然而,由于西方国家掌握着全球话语霸权与媒介权力,并对中国进行不断抹黑,中国被西方媒体、政客、学者不断 “他塑”成一个“威胁、崩溃、邪恶” 的刻板印象。抹黑中国极大地损害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使本真的中国遭遇遮蔽与扭曲,给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制造了重重阻力和障碍。要摆脱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就必须解构西方国家抹黑中国、“他塑”中国所形成的负面形象,积极、主动地构建抵御抹黑中国的“防火墙”,不断增强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相似文献   

16.
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吴俊教授认为此前所谓的“中国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很难显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文学的政治性质,而“国家文学”这一概念才能进一步揭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切实内涵。吴俊教授试图通过政治解读“十七年时期”的《人民文学》,以“大题小做”的方式把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事实上把中国当代文学定位为“国家文学”这个论断能否成立,完全取决于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作考察的整体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17.
全祖望在《鲒亭集》中顺应了清初统治者借宣扬忠孝节义以笼络人心的需要,巧妙地借为《明史》增补史实,对明末忠烈之士的事迹作了详细的描述,热情讴歌了抗清志士的高风亮节,其中既有其坚持民族气节的因素,也与其史家强烈的责任心相关。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高度重视民族气节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生前十分强调:要热爱和忠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伟大事业中,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民族解放和独立已经实现的条件下,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奴役和民族压迫;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立、自强、顶天立地。这就是他的民族气节思想。  相似文献   

19.
理论的意义就在于转化为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回答和解决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概括的“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这一思想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坚持“六个坚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理解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点和精要所在,它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论自信的有力体现,它是回答我们党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最根本的就是要自觉运用“六个坚持”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六个坚持”蕴含着强烈的解决真问题的政治担当,彰显了我们党勇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官场腐败、国家贫弱、屡遭列强欺凌。而其中产生的一批勇于犯难涉险的记者,如邵飘萍、黄远生、邹韬奋、成舍我、范长江等,在这种险恶的社会环境中,以天下为己任、以社会为终极,体现了真正的报人敢为天下先、勇做船头嘹望者的“侠士”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