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环境法学的崛起对许多传统的法学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环境法的社会性质和法律属性使它与近代、现代的民法有很大的不同,在理论与实践对诉讼程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从而也为理论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对环境侵害行为的司法救济措施及理论进行研究,既是传统的民事诉讼理论适应环境保护社会化之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国人环保意识,更好地坚持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完善对环境侵害行为受害人的司法救济措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环境意识还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开拓环保宣传阵地,提升环保宣传品位,扩大环保宣传力度,把环保理念升华为社会主流意识,全面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形成公众参与,人人关心环保,个个执行环保的社会新风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当前是与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进程纠结在一起的。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具有不同于传统慈善的内涵和特征,它要求立足佛教慈善传统,吸收融合现代慈善理念,涵摄生态环保意识等。佛教慈善实践对生态环保的关注目前主要集中于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生活方式的宣传方面,其进一步的拓展应结合现实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开展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项目,它要求佛教慈善基金会、佛商、佛教志愿者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4.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型贫困地区。调查显示该区域农民的环境意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失,表现在农民的浅层环境意识和深层环境意识不平衡、不同年龄段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平衡和农民的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脱节等方面。为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为区域环境保护及生态重建提供软件条件,亟需通过如下农民环境教育措施予以矫正:明确政府自身职责,强化对农民环境教育的战略认识;挖掘本土知识,实现环境教育内容的本土化;发挥中小学生的作用,积极推进环境"反哺"教育;注重利益需求,推动农民环境"知识"向环保"行为"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5.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起初,人类依附、慑服于自然;随着人类认识、改造自然进程的加快,人类产生了驾驭、主宰自然的意识,同时,自然也以环境危机的方式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着报复;惨痛的教训终于使人类意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正是R*卡逊的孜孜努力和不倦探求,唤醒了当代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并以其现代环保运动肇始者的身份开创出以树立地球伦理道德为宗旨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时代.  相似文献   

6.
宋朝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宋代开始,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经济形态、政治体制、学术思想、文化意识诸方面皆呈现出与宋前社会不同的特点,并为后世所承继.主要体现在封建租佃制代替庄园农奴制;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发生明显转化;义理之学代替了汉唐的章句训诂之学;"皇权--士大夫"体制取代"皇权--吏员"体制.  相似文献   

7.
时间不仅是一种尺度,还是一种意义的源泉。不同时代的人们总是从时间观念中构建他们看待世界和生活的不同方式。本论文指出不同时代的时间意识导致了这三种时间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相互争夺的张力关系之中,也造成了意义与真理、延续与变迁、传承与更替、静滞与发展的不同时代导向。传统社会以"过去"为中心,强调回归和经验,现代社会以"未来"为中心,以进步主义理念为旗帜,强调发展与规划。但是现代时间意识过度地从"未来"中攫取意义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何重构新时间意识,仍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一个兼集贫弱与宽松的社会历史时代.国家内贫外弱之势激发着主流士人群体图强奋发的使命意识;政治宽松及其文治需求激促着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发荣繁茂.身当于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朱熹以"章句"与"集注"相适别的诠释文体,合辑并注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而生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环绕<四书>与<四书章句集注>而开展的经学活动是为宋代<四书>学.宋代<四书>学涵载着:赵宋政权应用儒学的社会文治理性,宋代学者开新儒学传统的学术理性,宋代学者群体奋发作为的使命践履理性.  相似文献   

9.
树立现代学习理念 营造多样化学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现代学习理念兴起的时代基础,探讨了现代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方式之间的区别,提出"多样化"是现代学习理念的重要特征.以营造多样化教育教学环境为目标,提出高校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人"系统转变为"人-应答性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10.
草原旅游与环境保护——兼论包头市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经济产业的大举扩展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作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根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与问题逐渐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普遍化、隐形化和人为化趋势。在草原地区现代社会诸问题当中与所谓"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有关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整个地域经济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影响也渐渐显现出来。在此,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业的田野调查,分析草原旅游业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和破坏,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现代化、城市化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资源配置过程中发展理念的功利化、环境政策的虚拟化以及当地牧民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边缘化。因此笔者认为,一是,认识层面上,通过绿色生态环保旅游理念的确立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二是,行动层面上,通过政策规划部门风险社会意识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来保持草原旅游业的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态势。三是,环境保护层面上,可以通过现代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来应对具体环境问题;四是,社会层面上,通过政府与牧民的互信合作来解决文化传承难题与居民被边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今天,中国设计将面临新的挑战.要战胜这种挑战,中国的工业设计师及其设计作品,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追赶世界潮流强调民族文化,同时更加国际化;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加强环保意识,提倡绿色设计,与国际设计趋势保持同步;在运用现代化手段的同时注重设计的原创性;以设计层次的提升促进整个国家形象的提升,使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全球化格局的当今时代,生态意识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教育是增强中华民族生态意识,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通过环境教育,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对于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茶陵派之名,源于四库馆臣.茶陵派是一个由后人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总结、并予以冠名的松散文学流派,是明代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学传统积淀等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而言,其形成深受明代结社风气之影响;就内部因素而论,它已具备文学流派成立的三个层面特征,即盟主意识、统系意识和风格意识.其形成时间上限当在成化九年左右,至迟不晚于成化十三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也是传统生态意识演进的重要阶段。唐代帝王某些诏书在布告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也蕴含着有益的生态意识,表现为“至和育物、大孝安亲”的生态和谐意识,“常慕好生之德、固无乐杀之心”的生态保护意识,“必资树艺、以利于人”的生态经营意识。在天人合一观念、社会思潮、重农思想的综合影响下,该时期帝王诏书中生态意识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保护生态是清代族规家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表现在对林木、水源、动物和土壤的保护。禁止性事项和惩罚奖励性措施是族规家法保护生态的主要内容。它在客观上培养了人们保护生态的习惯,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和约束力量。这在大力提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现代社会里,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众环境意识是考量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参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全人类的关注和重视。这里针对桥头堡城市连云港市民环境意识的状况,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和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研究。认为环境意识存在地域和群体结构的差距性;环境意识高低取决于经济收入水平。结果显示:连云港市民总体环境意识较高;虽然连云港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处于国标良好状况,但市民对当地总体环境质量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生态环境下的小城镇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组成内容,小城镇的生态建设不仅对国民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由于很多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城镇建设也缺乏整体规划。因此,我们不仅应从道路、环境等各方面加强小城镇的整体建设,还应树立全民环保的意识,努力建设生态化、现代化的新型小城镇。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元朝以前蒙古先民信仰萨满教,在萨满教的氛围中确认了“阿民”(生命)概念和形成了朴素的“天父地母”的思想,产生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到元朝时期,建立了蒙古帝国,采用四季轮牧方式,在大汗分封制下初步形成了草场制度管理体系,蒙古族的原始生态意识逐步向大生态观和生态化的实践观的方向发展演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步成为古代蒙古人约定俗成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自蒙元时代开始直至清代的历代蒙古族统治者,他们在继承古代蒙古族“约孙”(习惯法)的基础上,不断的对其增补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进一步的扩充,使环境保护的措施更加具体化、习俗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新的生态伦理。“仁爱万物”、“天人合一”、“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的儒家生态理念,以及道家主张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价值观、“自然无为”的法则、“无以人灭天”的态度,对于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环保意识,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现代的环境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以这种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构建环境文化管理模式。运用该模式,可加强环境管理中理论观念的普及力度,充分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节约物力,共爱民生"的优秀思想,培养人们鲜明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能源的优良生活习惯;同时在该模式下主动开发和运用绿色技术,进行理性消费和适度开发,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协调好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技术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