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意义上而言,中央银行的加息行为将会导致银行存款增多,贷款投放量减少,社会投资和消费也减少,市场上的商品逐步出现供过于求,经济会降温。但从微观主体行为来看,加息对个人金融消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居民储蓄、个人贷款、股市投资、理财产品认购等行为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加息并不是简单地对居民储蓄行为、投资或消费类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是有一定的期限限制。同时,连续加息的举措会不断提升人们的金融消费理念和层次,改变投资和消费观念,促进个体在不同经济形势下保有财富,变换促使资产增值的金融消费策略,因此长期来看,加息对个人金融消费特别是合理消费也有着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对于贫困有着较为详细的论述.斯密认为贫困主要发生在劳动者群体,而导致贫困的原因主要包括劳资双方的实力差别和国民财富的停滞.贫困在价值上是不善的,会产生负面的现实后果,如导致人口数量下降和劳动能力削弱等.消除贫困的途径主要是增进国民财富积累,依赖仁慈、慷慨的个人美德.贫困问题并非亚当·斯密理论的...  相似文献   

3.
个人贫困观和结构贫困观,是源自西方社会学的贫困致因理论.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普遍认为统治者应该对百姓的贫困负主要责任,并提出了一系列如何让百姓脱贫致富的设想,其贫困致因的核心思想可归为贫困结构观.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为核心内涵,并嵌入先秦儒家“天命”思想体系中的“贫困天定论”的影响超过了其贫困结构观,并内化为一种世俗的道德信仰或文化氛围,影响着中国人的个体思维、群体意识及统治理念.在许多国人潜意识中,至今仍然认同具有宿命色彩的“富贵在天”.以“责怪受害者”为核心内涵的个人贫困观在中国社会中没有成为主流贫困观  相似文献   

4.
贫困农户很少有富裕资金用于教育投资,且相对于普通农户更易受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所以贫困农户的教育选择可能更加保守.本文通过建立农户教育投资模型,在微观层面定性研究了贫困农户教育选择的预算约束和教育投资与收入的代际流动,并以此为基础,对贫困农户的教育选择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贫困是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具有实践的普适性,成为健康贫困概念分析的理论基础.健康贫困主要包含健康能力贫困与健康权利贫困,我国当前的健康贫困呈现地域性的特征.自然剥夺与社会剥夺是健康基本可行能力剥夺的两种基本方式,而社会剥夺主要划分个体因素与政府因素造成的健康剥夺.在医疗市场化的改革中,政府责任的弱化导致健康责任主要由居民个体承担,这违背了健康产品具有的公益性特征,导致卫生公平程度不高,催生健康贫困.消除健康贫困,必须构建公平的卫生体制,主要包括突出政府公共筹资功能与监管功能,构建覆盖全民、一体化的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基层医疗设施建设,引入第三方支付方式,加强廉价医院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6.
居民收入、支出不确定性的大小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密切相关。子女数量对家庭消费储蓄决策中“缺乏耐心”的影响大于对“谨慎动机”的影响,总体效应体现为对家庭财富积累目标的负向效应;老人数量与子女数量的作用相反,体现为对家庭财富积累目标的正向效应。主要原因是子女消费被看成是家庭对未来的投资,与储蓄具有替代作用;而在既定社会保障制度下,老人数量与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相关,因此,老人消费不足与当前“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进一步的,子女数量对家庭财富积累的影响在各分位数处均为显著负向效应,并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作用大小呈下降趋势;老人数量则在低分位数处不显著,在中、高分位数处为正,并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系数增大。其经济含义是无论家庭富裕程度如何,子女数量和家庭财富积累都具有相互替代效应,而只有当家庭达到一定富裕程度,老人数量对财富积累才能产生影响,并随家庭富裕程度的提高,老人数量对财富积累的正向作用也越来越强。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家庭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子女数量则对城、乡家庭财富积累都具有负向效应,且对城镇家庭的作用效果更大;老人数量对城镇家庭财富积累有正向作用,而对农村家庭财富积累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夏李君  陈力 《江淮论坛》2009,(3):28-33,54
非对称性是股市财富效应作用于经济的重要特征,股市在上升、平整和下降行情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通过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本文发现总体来说,股市存在微弱的财富效应,这种效应逐渐减弱,最后消失;盘整时期,股市投资与消费有较强的替代性,股市存在负的财富效应;牛市阶段,股市表现为微弱的正财富效应;熊市时期,消费者信心低落,股市表现为负的财富效应。在当前熊市行情下,稳定股市,对于平复消费者信心,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低迷,财富差距特别是房地产财富差距不断扩大。考虑到住房的可视性和可攀比性,引入带有地位关注特征的效用函数,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农户消费行为中相对住房面积的地位作用机制。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面板数据,得出结论:1)基于住房面积的相对位置下降对一般性消费支出存在挤压作用,且住房面积较大农户的损失厌恶心理大于住房面积较小农户的利得偏好心理;2)某些类别的消费可表征地位,当消费受到挤压时,农户会首先减少非可视性消费,而不会显著改变衣着、娱乐支出等,影响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9.
从《资本论》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斌  樊志 《晋阳学刊》2006,(6):49-5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国民财富和人民贫困是一回事。”从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效率即国民财富与公平即人民不贫困,是直接对立的。其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效率只是少数人的效率,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效率甚至是负的。只有当效率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时,这个效率才与公平是一致的。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把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以更加注重公平的方式来提升真正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贫困农户很少有富裕资金用于教育投资,且相对于普通农户更易受流动性约束的影响,所以贫困农户的教育选择可能更加保守。本文通过建立农户教育投资模型,在微观层面定性研究了贫困农户教育选择的预算约束和教育投资与收入的代际流动,并以此为基础,对贫困农户的教育选择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婚配消费行为受到男性婚姻挤压的冲击与城市消费文化和传统乡土文化的双重影响,婚配高消费在农村逐渐形成并愈演愈烈.婚配消费多不是纯消费,更多是财富的重新配置.通过婚配消费,农村完成了财富由父母向子女的转移,父母因子婚配消费致贫或返贫现象累见不鲜,子女却因婚配而获得大量父母的财富馈赠,生活条件改善,甚至提前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进而导致代际关系的失衡.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实证数据为基础,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方法,对我国股价变动的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存在显著的股价变动的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但是,股价变动借助财富效应对消费产生影响时,以及股价变动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时,其影响机制与国外成熟市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财政政策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代表性家庭最优消费决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关系,估计中国财政政策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98年至今,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幅度超过20%。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除源于收入分配、经济发展程度、预期、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外,与财政政策运用也有很大关系。其中,未预期到的财政政策冲击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产生的综合效应显著为负。以未预期到的税收增加为融资工具的策略选择,大大抑制了结构调整的正面效应。因此,扩大居民消费,不仅要通过财政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而且要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策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提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股票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社会消费增长速度也出现了下降。在这一背景下,股市财富效应研究再度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前股市财富效应研究在内生性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争论的重点在消费的长期内生性上。目前对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文献基本上可以分成两派:内生消费派和内生财富派。本文分别从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三个维度比较两个学派研究的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简要评述。内生消费派和内生财富派存在合璧的趋势,这是未来股市财富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贫困与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总体情况来说,一个社会所拥有的贫困现象的规模与程度同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具有一种负相关性。绝对贫困显然有悖于公正的保证原则和调剂原则。当一个社会有能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仍存有大量绝对贫困现象,应当说这是不公正的。对于绝对贫困者来说,社会有责任提供最起码的社会救援亦即生活底线的保证,有责任从全社会发展的总成果中切出一部分予以调剂。平均主义式的绝对贫困则损伤了公正的机会平等的原则(事前的原则)和按照贡献分配的原则(事后的原则)。相对贫困更是从多个方面违背了公正的原则。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虽然贫困大多属于“不公正”的贫困,但也有少数的贫困属于“公正”的贫困。“公正的贫困”现象只是相对贫困范围内的事情。由此,可以形成这样一种看法,贫困者并不一定就无可置疑地拥有着公正。贫困与公正问题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往往表现得十分突出和复杂。  相似文献   

16.
田孟 《天府新论》2021,(3):148-159
在《过剩之地: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一书中,普拉萨德基于历史导向的财政社会学视角,构建了比较政治经济学的需求侧理论,对美国整体上的极其富足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陷入极度贫困这一悖论现象进行了学理分析。美式富足与贫困悖论并不是由于政府干预的缺乏,而是由于政府干预的方式缺乏解决贫困问题的效力,尤其是具有累进特征的税收制度和高度依赖信贷的金融制度,推动着美国政府更加关注消费而非投资,使得美国与具有弥合社会不平等价值取向的“福利国家”越来越远,在推动经济财富巨大增长的同时,社会不平等问题也日益严峻。普拉萨德的开创性研究对于我国财政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和发展人的能力,一个重要的课题,是从社会的整体的角度考察人的能力的存在层次及其实际构成,这就是主体能力的层次结构.笔者在拙作《论主体能力》(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7期)一文中曾提到主体能力大致可分为个体能力、集团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个基本的层次.但限于篇幅,未能展开论证.这里拟就主体能力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做些分析和说明.一、个体能力个体能力指存在于具有社会性的个别主体身上的能力,是作为主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为了满足自己  相似文献   

18.
本文构建一个考虑内生性的财政政策时变乘数效应测算模型,考察了1996—2018年间我国公共财政政策对家庭和企业杠杆的影响效应及其时变特征.研究发现,政府投资与消费通过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导致家庭杠杆增加,这种效果在2013年后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偏高.政府税收通过降低企业收入迫使企业主动降杠杆;但长期上为了满足消费平滑安排需求,税收增加会导致家庭负担加重,由此抬高家庭杠杆.此外,政府债务发行由于挤占社会资源,抑制了家庭杠杆和企业杠杆,但2013年后该效应趋于稳定,并收敛于零.从时变乘数效应的影响因素看,经济增长、直接融资比例和房价波动等对八类冲击乘数效应的影响存在此消彼长关系.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欠发达地区的精神贫困与精神脱贫思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从物质的角度来探索、评价欠发达地区的脱贫致富 ,自然会得到较多的肯定和赞同 ,因为它易于被注视及描述 ,它的显性成果容易取得 ,也易于被接受和认可 ,并被赋予形而上的意义。因此我国理论界目前对贫困概念的界定都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为评判标准。如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认为 :“贫困是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汪之贵认为 :“贫困是缺乏生活资料 ,缺少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或者因收入低而仅能维持相当低的生活水平。”① 以这种贫困定义为基础的反贫困理论研究 ,自然不会重视精神贫困问题。这种…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战略的核心,在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居民部门分配规模在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的持续下降以及居民个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造成了居民相对收入水平降低、居民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不协调的问题,已经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文章从现阶段我国分配格局分析入手,在此基础上寻求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平衡居民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为方向的分配领域的改革措施,以探索加快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