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其后》是夏目漱石的重要代表作 ,它揭示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觉醒之后对最个人主义化的恋爱的争求。主人公长井代助否定了传统的“爱是奉献”的伦理观 ,力求充实自我的内涵。同时 ,漱石又强调了金钱对恋爱的重要性 ,即金钱买不来爱情 ,却能因金钱而被卖掉。因此 ,作者要求主人公立足客观现实 ,保持好爱与金钱的平衡 ,惟此 ,爱才能永续不衰 ,知识分子才能称得上有精神健全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个美好的字眼,一谈起它,有人就会想到鲜花,想到一对对含情脉脉,花前月下的情侣,想到甜密幸福的家庭生活,可是,爱情带给人们的并非都如此。有的人的爱情是幸福温馨的,而有的人的爱情生活却是痛苦不幸的,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在爱情的五环旗下,显出世俗众生相:有的人把爱情同理想、事业联系起来;有的人则执著于金钱和地  相似文献   

3.
由中外两住作家茨威格和梁晓声的作品《一个陌人女人的来信》和《苦恋》分析了一个共同的爱情模式,即安徒生在经典童话《海的女儿》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小人鱼”爱情模式,探究了这类爱情中,女主人公们将“爱”当作自己生命理想的内在深层根源及其悲剧命运的缘由;尽管她们对爱的炽热追求被男权统治的社会所忽视,但那种诚挚无私的爱谱写出一曲生命的赞歌。  相似文献   

4.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和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分裂”、“置换”这两个概念分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翁凯瑟琳的死亡悲剧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既追求理想化爱情又追求现实爱情的“兼得”心理。“理想”与“现实”这两股力量在她身上相互对抗,势均力敌,最后将她的精神撕裂。传统文学批评拔高了该小说中男女主人翁爱情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反映了在艺术的“安全”领域里,作者与受众喜好将理想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70年代”文坛,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境遇,文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同情与怜悯、人道与人性、情爱与性爱、欲望与行动等人所固有的七情六欲受到了激进政治理性愈演愈烈的拒绝与批判,以工农兵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当代文学,在情爱表达与人性叙事中,有一个逐渐把情爱政治化、纯洁化,直至彻底横扫的过程,鲜活丰富、多彩多姿、极具私密性的男女之爱,被主流话语规约为“革命+恋爱”或“奖章+爱情”的叙事模式。作为“人学”的文学,被导入了寡情、绝情、无欲、无性的怪圈而难以突围。  相似文献   

6.
“五四”爱情神话的浪漫激情与理想欢悦的美好书写,在张爱玲笔下变成了势利卑微的俗世追求,男人“为谋欢而谋爱”的经济操控,女人“为谋生而谋爱”的经济依附,彼此为各自利益而较量盘算的情场游戏。爱情不再纯洁、崇高,它充满了欲望杂陈的世俗气息和无爱的“爱情逐求”。张爱玲拆解了神性的爱情,将它还原成千疮百孔的俗世人生的本来面目之一。  相似文献   

7.
夏目漱石小说《心》中主人公“先生”以“近乎信仰的爱”来阐释他和妻子的爱情,以此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达到内心净化的目的。同时通过遗书的形式,用平心静气、真诚感人的语言来重新发现和肯定自我,以获得的同情与认可,从而潜意识地化解了内心深处的痛苦,但是最终导致了丧失自我的悲剧。这也正是夏目漱石利用所塑造的“先生”这一人物来揭示日...  相似文献   

8.
储蓄快乐     
快乐,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字眼,是我们最大的理想和渴求。如果有道选择题,在金钱、财富、权力、快乐中选择一样储蓄,你会如何抉择?如果你有大量的金钱和财富但整天沉湎在痛苦中;如果让你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比方说是个国王,但让你整天苦恼于怎样才能保住自己的皇位,惶惶不可终日,没有快乐的日子,恐怕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9,(4):4-6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拥有豪华的汽车、理想的居室、名贵的裘皮和珠宝等物质上的富足吗?或者,幸福其实很简单——有遮风避雨的住所,冰箱里有食物,有孩子、宠物、游泳池、Gucci包,有父母、子孙,有爱情、金钱和理想的工作,彩票中奖了呢?  相似文献   

10.
简.奥斯汀尽管一生未嫁,她的绝大多数作品却致力于探讨婚姻关系。在《傲慢与偏见》中,她更是倾尽笔墨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爱情和婚姻关系,阐述了其独特的爱情和婚姻理念。她刻画了五种婚姻关系,有贝纳特夫妇盲目之爱,简和宾利世俗之爱,伊莉莎白和达西真情之爱,莉迪亚和威克姆肉欲之爱,柯林斯和夏洛蒂“理智”之爱。尽管这五种爱终于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这几种爱最终导致的婚姻幸福度却大不同。从以上几种爱情婚姻关系,判断出简.奥斯汀的爱情婚姻理念,即理想中的婚姻关系应该是感情、物质、道德和理智的综合体。在这五种婚姻关系中,只有伊莉莎白和达西符合这几大标准,是作者理想中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爱”都是一个十分核心的概念。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是中西方“爱”的伦理思想的明显差异。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的差等之爱,长期以来被国人奉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并局限于五伦与三纲为基础的礼制框架内,从而使其无法跳出宗法血缘社会的羁縻。而在西方社会,关于平等之爱的思想总是与正义、平等、博爱、自由、法治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并广泛渗透到以平等为其本质之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者在论述儒家是“学”,还是“教”的问题时,把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有很多的相似点,以证明儒家是“教”。可是,我们发现了儒学和基督教许多的不同。本文仅从仁和爱、超越观和忠孝观三个方面,考察儒学和基督教,仁和爱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关注女性生活是林语堂小说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作品大多是通过爱情婚姻的描写来聚焦女性的生存环境和情感经历,并一直不断探求着女性自由完美的生存方式。《贞节坊》的改编,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林语堂珍视女性自在、自然状态的情感,对女性充满了爱和同情,指出女性之健康情感不当以某种道德为借口而强行压抑之。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殉情现象及其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丽江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以至于外人把丽江称为"殉情之都"。丽江纳西族的殉情之风有深刻的社会、宗教、文化、心理原因。殉情是改土归流后严格的包办婚制与原有的自由婚剧烈冲突的产物;为殉情者提供理想乐园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对情死者的同情和安排;殉情这种极端做法源于封建礼教在丽江的盛行和严格规范带来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压力。如今,社会制度的转变消灭了殉情现象,但在一个民族中曾经出现过的悲剧现象,仍是研究这个民族民族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义学说中,神爱论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苏菲学者把神爱观念纳入修行理论,爱被视为苏菲修行的最高状态。在吸纳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苏菲神爱论思想维度不断扩展。10世纪中叶,为避免与正统教义相抵触,苏菲神爱论渐趋哲学思辨,强调爱主和敬畏的结合。自安萨里把苏菲精神纳入到正统教义以来,神爱论在教义学、哲学和诗歌方面得到发展,并被赋予社会属性,转向"爱的宗教",强调爱主基础之上的宗教宽容。  相似文献   

17.
"不谈爱情"是池莉的一个文学命题,也是她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判断。在池莉看来,爱情是超离现实生活的,本真的生活现实中只有实实在在的婚姻和日子,没有高雅的爱情。池莉以此表达对现实生活中世俗男女的同情和启蒙,突显存在就是强者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带给世俗的是冰冷的夫妻和婚姻观念。池莉的这种爱情——婚姻观中存在着道德悖论,降低了文学对现实的审美价值,带来文学对现实生活的错误认知,彰显了池莉小说媚俗化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隐藏着以“金钱”和以“肉体”为核心词汇的两套相互对立的话语体系。这两套话语体系的叙述主体根据话语系统的语义对立,构成了两个相互依存的“参动者模式”。在参动者模式的作用下,以“金钱”为核心的话语系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它具有普适性和穿透性,发挥着意识形态的功能,以此维护资产阶级的集团利益。而以“肉体”为核心的话语系统只能居于它的强大威势下,仅能以微弱的力量来表示反抗与叛逆。  相似文献   

19.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两人的情爱小说都弥漫着颓废的情调,但苏曼殊的作品在颓废中带有更多的感伤,而郁达夫的小说则在颓废中呈现出更多的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20.
快感:当代言情小说的大众文化特征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感是当代言情小说所具有的大众文化特征之一。它的产生基于文本与读者生活的相关性,该相关性赋予读者心理补偿与共鸣,从而使言情小说获得读者的认同。言情小说的快感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通过阅读行为来实现;二是通过对言情小说的生产与消费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