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类的文明在不断的重复里取得进步的。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能感受到新异事物,而没有用心观察那些绵延的重复。库切就是这样的有心人,他的作品《等待野蛮人》重复现实,永恒人类现实,又在重复历史上的众多文本,重要的是他没有让作品滑入无边的文字游戏,在重复之中,库切突出了人们在重复里的拷问、追求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姓名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姓与名的分别出现,不仅是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姓名的取向也反映着一定民族、一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观念。在漫长的人类社会里,随着姓名的出现,便伴随着姓名重复现象的产生,可以说,姓名重复现象是人类产生姓名以后的一个伴生物。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在取名时,除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的"生存博弈"如同囚徒困境,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选择。人类因追求个人利益而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如"公共地悲剧",更为严重的是对困境的无解,如"专家失灵"。因此人类只有携手合作,共同面对困境,才能通过重复博弈和演化博弈实现对囚徒困境的超越,实现人类社会历史博弈的均衡,即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的“生存博弈”如同囚徒困境,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选择。人类因追求个人利益而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如“公共地悲剧”,更为严重的是对困境的无解,如“专家失灵”。因此人类只有携手合作,共同面对困境,才能通过重复博弈和演化博弈实现对囚徒困境的超越,实现人类社会历史博弈的均衡,即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探讨重复意象在安德森的小说《小镇畸人》中对刻画畸人主题所起的作用.根据查特曼叙事理论中提到的叙事三要素中的人物和环境的角度出发,利用深层-表层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意象重复,指出人物的意象重复让读者对小镇畸人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总体的把握;环境意象的重复和交流媒介的意象重复则是促成畸人形成的内外原因.这是人类面对大环境的变化时经历的痛苦历程的缩影,提醒当代人要警惕类似变化所带来的心理疾病,避免重蹈畸人的覆辙.  相似文献   

6.
微卫星DNA多态性标记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微卫星标记特征,生物基因序列中的功能和产生遗传机制的论述,着重分析了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在小鼠遗传监测中遗传作图、种群关系研究、人类疾病基因诊断和人类疾病遗传机理等方面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推广微卫星重复序列在真核生物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曾经称颂古希腊是人类不可重复的童年。他认为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事,具有永恒性的魅力。2014年5月15—8月24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曙光时代—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展》,让我们见证了一个与古希腊文明密切相关,但在魅力上绝对不亚于古希腊文明艺术成就的古老文明—意大利的伊特鲁里亚文明。  相似文献   

8.
论艺术标准     
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类情感的普遍传达。据此可以逻辑地推定艺术的绝对标准每个个体的任何独特情感(确证感),都通过不可重复的对象形象(形式感),而为每个其他个体所同感(同情感)。在现实的艺术判断中,它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相对标准个体罕见的情感(个别),通过尽量不重复的对象形象(特殊),而为尽可能多的人所同感(普遍)。接近于全面满足艺术相对标准的是典型。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类艺术史,就是不断通过塑造艺术典型来实现艺术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吉陵春秋》刻意遵照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模型,移植了传统、属于过去的世界的古典文学符号体系,写实意味与难以捉摸的象征意义构成了小说的美学矛盾。小说通过互文、不断重写的文本,重复、循环的时间与事件,呈现出一个神灵死亡、人类堕落的罪恶世界,显示出作者对人世风情的生动还原之外关于罪恶、命运、人类存在深刻、沉重的思考。作者对原乡、古老中国的追寻与人类对救赎希冀交织在一起,最终以文字的异彩作为救赎,展现了亦真亦幻的美学中国。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人类历史观的革命变革,一百多年来,它对人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唯物史观也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其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但是,不能把这种阐述仅仅理解为是对唯物史观创始人过去的观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出了许多新的结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加以展开,其一是劳动,把人与动物相区分;其二是社会关系,把人与人相区分,工程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具体化的表达,工程活动作为现代社会最发达、最典型的生产活动,充分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的区分。  相似文献   

12.
创新人权的人本理念是创新人权理论的关键所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则为人权人本内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以人为本视野下的人权的人本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是人权之本,具体的人与社会的人是人权的立足点,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从人的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发展,人人和谐共处,人人参与人权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投资已显得至关重要。尽管人力资源古已有之,但真正提升到科学的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更深刻的认识还是现代的事情。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投资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人力投资的结构、人力投资和人力资源、人力投资和人力政策等三个层面,对人力投资作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内容.三者互相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本质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它规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人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则丰富、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囚犯享有人权是囚犯主体资格的内在表征。囚犯作为人类成员享有人权:人权是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是“人”便应当享有的权利,具有无条件性与绝对性;囚犯作为社会成员享有人权:人权产生并存在于社会之中,犯罪人作为社会中的犯罪人,享有基于社会成员的身份而享有基本人权;囚犯作为国家成员享有人权:囚犯虽受刑事处罚,但公民资格并未被剥夺,享有基于公民资格而应享有的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资资本所有者一样,应该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分丰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特定契约条件下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人力资本谈判力是人力资本因素、企业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企业家人力资本谈判力的分析,阐述了企业家人力资本谈判力与人力资本收益实现之间的逻辑关系。企业家人力资本市场的供不应求状况是决定企业家谈判力强势地位的环境因素,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殊性、专有性和风险抵押能力是企业家人力资本谈判力的内在基础,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是决定企业家人力资本谈判力的绩效标准,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谈判力,决定了企业家有能力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对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及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演变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三个阶段。我国现行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没有真正到位 ;人力资源市场地域分割、条块分割严重 ;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我们应从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供给机制 ,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主体化 ;改革人力资源需求机制 ,实现人力资源需求主体法人化 ;减少人力资源供需矛盾 ,避免人力资源闲置浪费等几方面改革与完善中国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下,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实质上是蕴含在人体内的劳动能力,是一项无形的“活”资源。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通过阐述人力资源会计产生及相关概念,提出理解人力资源会计的四个基本要点,即人力资源的成本、本质、价值、权益。进而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原则。并就人力资源的核算和人力资源信息披露提出了探索性的具体核算方法。最后就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人权的特性、内容、享有主体以及与主权的关系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坚持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政治权利的统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人权与主权的统一。与西方传统人权观相比,这一人权观充分彰显出自身的特点,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现阶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权事业顺利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代人权论"谈起,指出人权学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权"虽然是一个近代西方的概念,但是人权作为一种实存和理念无论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即已存在.中西人权观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建立在人性论、"自然论"基础之上,都反对君权专制和暴政.不过,中西人权观也有明显的区别,即西方人权观是与民主政治相结合的,而中国的人权观是与"王道"相结合的;西方人权观的核心是"人",而中国人权观的核心是"民";西方人权观与法制相结合,中国的人权观与人治相结合.具有现代性的第三代人权观则强调"人类人1权",它既吸收了中西人权观的合理因素,又超越了传统的中西人权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