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1年2月,达扎出任西藏地方摄政后,在西藏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关系处于发展但尚未完全改善、西方势力在西藏的影响依然较大的情况下,采取了与前任摄政热振活佛截然不同的施政措施。本文通过分析他脱离西藏客观实际和社会基础上的政治尝试,阐释西藏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辽代中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中京城的兴建更具有代表性,这座在辽、宋“澶渊之盟”后新兴起来的北部草原上规模最大的汉化程度最深的都城,标志着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移.即辽代此时的国都已不再是上京临潢府,而是中京大定府.这对辽代中后期的社会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考查分析中京城的地理位置、经济形势等因素,对辽中期迁都中京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契丹立国,二百余载。其间治国理民,英才辈出;兵甲强盛,疆宇弘广。其功固属男儿,史家早有定论。但纵观《辽史》,横比古今,契丹族女性在辽代社会政治舞台上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及深远的政治影响。终辽一代,契丹族女性普遍受到社会尊重。她们不仅人身安全受到法律保护,而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及参政议事权利。更难得的是她们不受汉族传统礼教影响而基本上享有婚姻自主权。与此同时,她们也为辽代的兴盛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以下是笔者引玉之见,期史界同仁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自传入起就受到辽代统治者重视,经过历代统治者推崇而不断发展,并对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有关辽代儒家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儒家思想在辽代的传播背景、阶段、传播途径以及对辽代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从研究现状来看,更侧重于对其所产生影响进行分析总结,总体研究逐渐具体化。但相对而言,对于传播背景及阶段的研究相对薄弱,尚存争议,有待于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5.
辽代贵族妇女社会作用巨大。在社会政治生活、军事生活 ,家庭的生产管理 ,子女教育 ,精神生活中的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都显示了她们的卓越才能 ,为辽代社会的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这一切并不说明辽代社会是男女平等的 ,它依然是夫权社会  相似文献   

6.
契丹辽朝汉臣和契丹统治者在不断互动中逐渐磨合,共同构筑契丹辽朝的政治格局.太祖、太宗两朝,契丹统治者对汉臣实用主义的使用策略,使汉臣不能有效影响契丹辽朝的政治走向.但以韩德让出籍立帐为标志,汉臣通过文治武功的卓越表现,在与契丹贵族的合作中,以儒家化的政治原则为澶渊之盟后国家的内敛整合定下基调.汉臣群体坚持儒家化方向,无论在理论阐释上,还是具体行政作为上,都为契丹辽朝政治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西藏地方的摄政及摄政制度在国内外的摄政历史上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并对近二百年的西藏地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在厘清藏汉文献中"摄政"的不同表述基础上,再论西藏地方摄政的概念和摄政制度确立的时间,较详细阐释西藏地方摄政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制度基础和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8.
在辽、金227年的文学史上,乐府诗创作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学现象。辽、金的乐府诗创作,不仅相当繁荣发达,而且成就也堪值称道,其中如萧观音、刘迎、王郁等诗人的乐府诗,就都是这一时期的精品之作。而金代乐府诗因为有元好问这样的文学大家参与,就显得更为引人注目。以歌行类乐府为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大都可配乐而唱,是辽、金乐府诗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明太后是北魏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在她摄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社会进步。可是多年来,人们忽略了她,甚至把她摄政时间所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等措施归结于孝文帝。事实上,早在孝文帝以前和他执政后的许多年代里,北魏政权不完全控制在拓跋弘及其子拓跋元宏手中,而是操纵在临朝称制的文明太后冯氏手中,就太和年间孝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来说,都是同冯氏密切相关的,更明确地说,就是由文明太后一手制定的。  相似文献   

10.
辽朝境内汉人来源广泛,主要有五种,分布上已遍布五京地区,并可按照地域与安置方式不同各分为两大区域。辽朝汉人契丹化现象性质属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为其重要一环。契丹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在汉人契丹化过程中呈现由逐步至深入、不同地区程度不同之特点。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中之必然现象;其二,辽朝民族政策之推动作用;其三,辽朝统治区域内胡化传统与辽宋关系之变化亦为推动汉人契丹化的之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因此,墓葬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是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风貌的主要保存形态。在赤峰地区,随着辽代晚期墓葬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墓葬成为探索辽代晚期赤峰地区文化风貌的重要媒介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五京之首的辽上京,是辽朝的政治中心。自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始设上京留守之职,至辽朝灭亡历二百余年,可考者有三十七人先后任过其职,构成了辽朝官僚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清初摄政时期国家财政收支怎样?有何特点?是探讨清初历史地位、全面评价多尔衮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勾索了摄政时期各项主要财政收支情况,提出了摄政时期战时财政、首崇满洲、人民负担较明末沉重、管理混乱等特点,进而对摄政王多尔衮“忠公体国”、“知识渊博”、为一代“英主”的评价提出质疑。(请参阅该文的姊妹篇《清初摄政时期的社会经济》本刊199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4.
萧太后在辽代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在圣宗即位之际 ,她适时采取各种措施、稳定政局 ,为辽代的兴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5.
辽朝的汉族文人是辽境内高水平文化的负载者,其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对本朝文学的影响十分显著。对他们的社会心理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辽朝汉族文人的政治态度在前期呈离心趋势,至中期则表现为向心趋势,辽亡前后则以灵活性、变通性为主要特征。民族关系的变动是影响汉族文人心态的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述律平(879-953年),述律氏,名平,小字月理朵,辽太祖阿保机之淳钦皇后。其祖上是回鹘人,生活在契丹右大部。辽朝时为仪坤州保义县。作为契丹王朝统治核心之一的述律氏及其家族,从建辽之初到辽亡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终辽之世对辽政权和契丹社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述律平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为治辽史者所重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界对此日益关注。诸多专家、学者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现将前人研究成果做一系统梳理。力争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寻找契丹辽史研究中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7.
辽代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北疆游牧地区的文化水平,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然而辽代教育研究却相对薄弱。高福顺教授《教育与辽代社会》一书突破史料不足征之桎梏,从宏阔视域审视辽代教育发展演变的全貌,对辽代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性予以深入研究。此书是辽代教育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其出版推动辽史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论”以阐述治国之道为核心而构成史论体系。《辽史》传论继承了我国传统史学中亦史亦论的风格 ,但一概以中原传统价值观念对契丹君臣进行评论 ,不仅导致对辽代许多社会现象无法证明 ,也抹煞了契丹族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9.
政治稳定是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实现社会公平是保证政治稳定的必要前提,没有社会公平,国家的政治稳定就无法实现.当前我国政治特权现象滋生、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地位不平等现象显现,因此,必须缩小贫富差距,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平观来维护社会公平,实现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皇门》篇一般被认为是描述了周公归政成王时期的"政治遗嘱",但在认真释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主旨应是刚建立的周朝面对管蔡之乱,周公告诫群臣应与王庭保持一致,保持舆情畅通、共同面对危局的政治心声。这件事发生当不是在所谓归政的周公七年,而是在周公摄政二年前后,通过对《皇门》篇的重新释读,可以发现周公从摄政称王到最终归政是有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的,由此也可窥见周初的政治情态、周公为周王朝长治久安而施行的特殊政治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