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燕公张说、许公苏颋因“大手笔”而成名天下,其二人既经历了初唐之末,又进入了盛唐之初,他们的文学活动正好与初唐诗风逐渐发生变化,盛唐诗歌开始展现其独特风貌的过程相始终。唐中宗景龙年间,张说、苏颋就已经成为诗坛的重要人物。在初盛唐诗歌流变过程中,他们处在怎样的位置?他们的诗歌创作接受了哪些影响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变?这正是本文欲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邢蕊杰 《齐鲁学刊》2008,(2):119-122
唐文三变,已成为唐代文学研究中的学术共识,但"三变"之一的"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颋在文章写作中所使用的革新策略及其对唐代文风演变所产生的文学效应,尚未得到学界的深入关注。张说、苏颋之文,虽未跳出初盛唐之际以骈为宗的主流,但在文学内质上有所提升,在风格气势上也有所突破,革华靡,除富艳,质实朴素,景象浑厚。张、苏对文体文风变革的探索与尝试,对中唐以后的散文革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白为什么自号“青莲居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白有“谪仙人”、“酒仙翁”、“青莲居士”三个别号,就中以“青莲居士”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后人常称李白为“李青莲”。 李白为什么自号青莲居士呢?明人陈继儒《眉公秘笈》云:李白“生于彰明之青莲乡,故号青莲。”把青莲居士和青莲乡挂起钩来,持此说者颇多,例如,《辞海》“青莲乡”条云:“唐时属绵州昌明县,即今四川江油县南青莲场。诗人李白幼时随父自碎叶迁居于此,故自号青莲居士,人称李青莲或青莲学士。”游国恩先生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云:李白“诞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我认为,这种说法缺乏根据。  相似文献   

4.
中华校点本《旧唐书·苏瓌传》校记中的一处脱误王京阳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所中华书局校点本《旧唐书》卷八十八《苏传》中,为“父”一句作有校记。校记去:“父,各本原作父勖。据本传所载,之从父兄名勖.则璃父不当更名勖。今据《新唐书》卷七四上《宰相世系表》、《...  相似文献   

5.
中国接受俄苏文论有时是通过日文等来接受的,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俄苏文论的日文译本转译成中文,二是通过翻译日本研究俄苏文论的论著来接受俄苏文论。总体来看,中国通过日本来接受俄苏文论的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上半期,内容上主要集中于无产阶级文论。因为时代条件、地理位置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接受俄苏文论的日本路径,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家们独特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和关注侧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很长时期内中国文学与文化生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6.
并称是唐代文学史中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文学现象.唐诗人并称的类型很多,有文笔相称、一时齐名的,有专以诗闻名于当世、才力匹敌的,也有为后学推崇或后世学者在研习唐诗过程中总结归纳而成的.诗人并称是特定时代的诗歌潮流与风格流派兴衰与变迁的缩影.后世诗论家对唐代诗人并称现象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随意到固定、由个别见解到大众认同的漫长历程.随着文学研究史中对诗人并称现象的重视,探求相似、辨析不同以及区分优劣等与并称现象相对应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也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古典诗学研究领域基本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而他的诗文创作都能独树一帜,自具特色。在散文方面,与王安石、苏轼并驾齐驱;在诗歌方面,与梅尧臣并称欧梅,与苏舜钦并称欧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分轩轾。像他这样杰出的文学家,从未有人给他的全集作过注释。应该说是一件憾事。若干年前,才有注释的选本出现。据我所见,以黄公渚的选本为最早,到了去年,先后出版了杜维沫、陈新的《欧阳修文选》和施培毅的《欧阳修诗选》,作为普  相似文献   

8.
审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普遍情结.本文认为先锋小说对父亲进行了非理性的无情审视和怀疑,揭示了父辈丑陋和衰颓的生存景观,具有强烈的弑父色彩.同时,通过"五四"文学中的审父意识进行比较,展示出各自不同的审父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9.
赵蕤,字太宾,又字云卿,唐代梓州盐亭 (今四川盐亭县)人,其生卒年不详。赵蕤一生未曾出仕,隐居郪县 (今四川三台县) 长平山,与诗人李白交往密切。唐玄宗时,广汉太守苏颋上疏荐举赵蕤和李白二人,奏疏说:“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可见,赵蕤当时在四川是颇有名望的人物。《新唐书·艺文志》载:“开元,召之不赴。”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亦称赵蕤“夫妇俱有节操,不受交辟。”赵蕤过隐居生活,并不是遁世,与现实脱离,而是专心于学问的研究。他着重研究当时社会的弊病以及寻求解决的办法,著有《长短经》一书。赵蕤的《长短经》,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这时正是经  相似文献   

10.
戏曲作品中的李白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李白及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原典之后的影响研究。李白的影响非止一端,戏曲文学的叙事技巧带来了较之传统诗文的表现更为汪洋恣肆的故事流传,戏曲作品受到审美创造者和接受群体———读者(听众)的制约也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时代意识。本文正是通过对后世戏曲中的李白题材作品全面系统的考证叙录,梳理其故事情节的渊源变化,反映出李白形象在后世的流传特点,从而揭示中国文化中李白接受史的内涵构成。  相似文献   

11.
李白诗歌中的鲸意象,一方面与大鹏、凤凰等成为李白抒发浪漫情怀、彰显狂放不羁个性魅力的重要意象群,一方面李白以之比喻危害国家与百姓之奸慝,通过斩杀鲸鱼来表现李白的建功立业之宏伟抱负。鲸意象展现了李白高蹈自然的精神气质以及儒道合一、功成身退的功业意识。李白鲸意象运用不仅强化了其诗歌的浪漫飘逸风格,还使骑鲸形象成为其重要称号,并且对后代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乾嘉时期文人游幕极为兴盛,出现了六个重要的学人幕府。幕主具有浓郁的欧苏情结,把风雅与为政结合起来,以期像欧、苏一样,播弦歌之雅化,以文章名冠天下,流传后世。幕主都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在诗文中表达着对欧、苏的赞扬与向往,幕宾们也在诗文中以欧、苏来夸赞幕主。幕主效仿欧、苏,课士爱士,大力提倡风雅,形成了幕府文学的兴盛局面,并留下大量与幕府生活息息相关的诗文。  相似文献   

13.
<正> 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主要通过论诗、论乐,阐发儒家的美学理论。他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之一的兴观群怨的论述极其深刻,是我国古典美学宝贵的理论遗产。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小于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自孔子提出  相似文献   

14.
<正> 《旧唐书》、《南部新书》等谓李白是山东人,安旗《李白纵横探》称:任城(今山东济南市)是李“第二故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寄家任城二十三年,是有不少记载的。首先要搞明白:“寄家”是流寓所在,有别于祖籍和客籍。李白自称“陇西布衣”(《与韩荆州书》)或“本家陇西人”(《赠张相镐》),是指其祖籍陇西成纪。神龙元年(705)李白随父迁至四川彰明县(今四川江由县)定居,是为客居。之后,李白由此出游,曾流寓湖北安陆,婚许氏,生女平阳;再携妻女流寓山东任城,生子伯禽。在这期间,不管李白出游多久,其妻子儿女寄居任城二十三年不动,说是“寄家”或“第二故乡”都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5.
<正> 李白《任城县令厅壁记》文中所云邑宰贺公,自元朝延佑三年,国史院编修曹元用在《二贤堂碑》文中误认为贺知章后,众多的地方志书,如:《一统志》、《山东通志》、《济宁州志》、《仲里志》、《金乡县志》等等,均从曹元用之说.笔者通过对贺知章传记及年谱的查考,证明贺知章从未当过任城县令,与李白《厅壁记》文中所说邑宰贺公,毫无关系.研究李白者,也未有一人承认是贺知章者.此贺公究竟是谁呢?《宋史·贺铸传》记载:"铸尝自言唐谏议大夫知章之后.且推本其初,出王子庆忌,以庆为姓,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者也,本庆湖也.避汉安帝父清河王(刘庆)讳.改为贺氏,庆  相似文献   

16.
盛唐文学的自觉,是词体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盛唐诗坛对于诗歌中情爱题材的回避,为词体形式出现在情爱题材上提出了需要。盛唐对于初唐宫廷诗和宫廷应制方式的批判,客观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宫廷文学形式出现的要求。王维与李白虽然同为盛唐文学自觉的旗帜,但王维更为代表正统的士大夫集团,而李白天宝初年的宫廷供奉生活,则成为了李白写作宫廷应制词作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正> 据耿元瑞先生考:"李白寓家鲁地至少十六、七年"①;又据郑修平先生考:"李白寓家任城(今济宁市)的时间,计二十三年"②.无论是十六、七年还是二十三年,总算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可能正因为寓家东鲁时间这么久,杜甫才有"山东李白"之说,元稹更有"山东人李白"之说.到了后晋的《旧唐书》,李白干脆就是今山东济宁市"市民"了:"李白,字太白,山东人.……父为任城尉,因家焉".这里李白父亲李客也连带着荣任为今济宁市"市长"了.  相似文献   

18.
肖宝江 《理论界》2006,(3):88-90
道家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一个需要重视的课题。本文通过对老子的“法自然”到庄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等道家思想的阐释,以李白等著名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了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翠湘 《船山学刊》2009,(3):156-158
李白与惠特曼是两个伟大国度的伟大诗人,他们是中关文学的双子星座,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地位。李白与惠特曼诗歌中都洋溢着一种盛大的国家气象,前者表现为盛唐气象,后者表现为美国气派。布衣感与草叶精神分别是李白、惠特曼的重要精神符号,也是他们诗歌的灵魂。李白、惠特曼都有着恢宏的宇宙情怀。宇宙情怀使李白、惠特曼的诗歌境界辽阔,气格高迈。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以其丰富的生活经历、独特的思想感受,用一支雄奇怒放、妙笔生花的如椽之笔给我们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实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自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以后,研究李白诗歌的各种诗话词话,可谓汗牛充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历来研究李白的文章,言其艺术性者多,论其思想内容者寡;纠缠于某一篇文章者多,整体研究者少.而对李白乐府的研究,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有感于此,本文欲结合李白对汉魏乐府民歌的继承发展,简单分析一下李白乐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