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62年库恩以《科学革命的结构》力证科学进步是一场颠覆和重构的革命史。方法论上,库恩批判了传统的实证主义但也继承了逻辑经验主义诸原则,进而建构了后实证主义;知识论上,库恩运用后实证主义整体性地诠释了科学革命的思想。通过辨析后实证主义的相关术语和援引自1965年伦敦科学哲学国际讨论会以来的“科学之争”,研究表明波普尔学派和历史主义的文本批判使库恩范式受锢于“文本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式的解读则让后实证主义重新回归历史实践,并揭示出库恩“科学革命”的价值实际上在于从哲学上为人们思考知识发展和科学进步构建了一个“革命”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诞生近百年以来,西方学者的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范式:经验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和技术主义范式。之所以称为三种不同的传播学研究范式,是因为这些研究范式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一)理论基础不同。经验主义范式所遵循的思想基础是20世纪的主流哲学——逻辑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范式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为理论基础;而技术主义范式则奉行唯技术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最主要的线索和最具决定性力量的因素。(二)研究核心不同。经验主义范式研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  相似文献   

3.
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经验事实是句子的意义基础和证实标准。这一理论在处理有关某物存在的命题时会导致矛盾,无法自圆其说。蒯因提出"本体论承诺"的思想,将某物存在这一经验事实理解为对句子做语义分析之后,根据某种本体论思想所做出的承诺;由此,逻辑经验主义所遭遇的难题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逻辑经验主义具有还原论的特征,蒯因的"本体论承诺"则是一种整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绝没有忽视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性,而是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批判范式。这主要体现为3种模式:一是早期的异化批判模式;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范式;三是后期的日常意识批判理论。后两种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文化批判是与经济批判和政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脱离经济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化批判,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左派经济学都没有真正地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而是滑向了纯粹的文化批判和历史经验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5.
系统地分析了“前见”合法性的解释学内涵,并结合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和后经验主义,如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劳丹的研究传统等思想,进一步确证“前见”的合理内涵,从而说明,就理解的主体角度而言,自然科学具有解释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石里克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对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作出了尖锐的批判.但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批判完全站在一种科学主义的立场上,是一种外在的批判,这样的批判更加应该说是对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一种误读.逻辑经验主义实际上是二十世纪科学沙文主义的一种表现,这尤其表现在其经验证实的意义标准上.这样一股思潮的真正意图是要将哲学思雏死死地绑在经验世界中,因而实际上是一种向自然主义和常识的回归,它从根本上是缺乏哲学意味的.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始终是站在本体的角度或者说是真正哲学的立场上提出的,是绝对不可以以科学判断(分析判断和经验综合判断)的标准去加以评断的.  相似文献   

7.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耶阿本德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看法截然对立的科学方法论论点———"怎么都行"。他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科学观基础上,阐述了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提出了"不可通约性"来说明理论选择、评价及科学进步问题;他扩展了无政府主义含义来论述科学与其他知识、社会现象的关系。尽管其思想中包含着许多不合理性因素及神秘主义色彩,但它体现出的宽容、民主的科学精神及具有辩证法特征的能动的科学实践观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经验自然科学的自我认识 ,始于逻辑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理性的超历史的科学合理性思想赋予当代经验自然科学的自我认识超历史的特征。本文通过剖析当代科学哲学内部对科学发展观念、科学方法论原则和科学合理性思想的内在批判 ,提出历史性是经验自然科学自我认识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词源学角度回顾"科学"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指出19世纪学者使用"科学"一词,是为了指称科学革命以来兴起的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以培根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原则为方法论纲领,以追求确定性的知识为目标的探究活动.由此推知"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即求知精神、唯实精神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文化研究的实证方法之外提出了批判式研究计划,试图复兴关于文化的哲学研究,用以克服实证研究的经验主义性质所内在的逻辑缺陷及其产生的文化相对主义等诸多困难,最终超越和平衡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的批判式研究具有逻辑思辨特性,以前提批判为自己的本质,特点是能够达到有效的普遍论断.其具体的合理实现方法为综合式前提批判,而关键在于寻找能够满足彻底前提批判要求即没有独断嫌疑的认识原点.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近代革命的先驱.在他的革命纲领中,道德革命是近代中国最根本也是最后的革命.他运用进化论理论分析指出:道德随社会进化而进化,道德进化就意味着道德革命.近代道德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于革故更新、积极进取和不断创造.实现道德革命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他提出的现实主义、唯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教育方针,就是他的道德革命及道德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陈独秀道德教育思想以进化论学说为基础,不但突破了传统的循环史观,而且赋予了崭新的内容,表现出革命性的一面.但他在传播与运用进化论学说时,对传统道德一概拒斥所表现出的简单化倾向,又暴露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柏克在英、美、法三国革命态度上的比较分析,指出他在政治价值观上始终尊重基于英国革命背景下有着历史传承的“自由”,认为美国革命中的“自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而法国革命是对“自由”精神的背弃和践踏,是一种新型的专制.文章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揭示柏克自由观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他的自由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自由观也成为英国保守主义的重要内容,它对财产权的关注、对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强调、中庸调和的思想、对宪法权威的尊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渐进的社会变革思想对我们当下的政治实践仍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这些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1.总结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教训,得出“走俄国人的路”的结论;2.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根本前提;3.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4.对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作出总体安排,指明前进方向;5.艰辛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形成作了孕育和准备。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是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革命新时代的伟大先驱。他在短暂的革命历程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他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并为之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他认识和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艰辛探索等,对新时期人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傅斯年和他主持的《新潮》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新青年》杂志相应和,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对杜甫在人格和艺术技法上进行了有意识的继承,并实施了成功的现代化转换.闻一多成为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现代杜甫,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和新诗革新家.对于新诗如何在寻求新变中接通与中国诗歌的几千年之常,闻一多的实践具有诗学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的重要作家。他的写作生涯分为小说创作和艺术史论著两部分,而奠定他在法国文坛地位的则是他的6部小说。由于他年青时在东方的冒险经历,他的3部小说都以东方革命,特别是以中国革命为题材。其小说对当代人的状况、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哲理思考。马尔罗是较早提出“荒诞”观点的法国作家,他对荒诞主题的独特表现手法对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现代派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何干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在1936年出版的《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新的民主革命"思想,阐释了中国革命分"两着"走的思路,并指明了革命的性质、领导者、动力、联合的对象等一系列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开阔了时人的革命视野,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有益的探索作用。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文学革命的重镇。其文学革命观在理论维度上,阐释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在历史维度上,揭示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在现实维度上,说明了文学革命的迫切性,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历史纵深感和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人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宇宙论:大地是球形的,是地球,处在宇宙中央,有若干天球围绕地球旋转,恒星和七大行星分别镶嵌在这些天球上.希腊的天学或宇宙论是希腊自然哲学的一部分.要彻底改变希腊的天学观念,需要彻底改变希腊的自然图景.更有甚者,需要把自然哲学的思考方式转变为近代科学的思考方式.哥白尼通常被视为近代科学第一人.本文介绍了科学史家对哥白尼革命的看法,并提供了作者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