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埃德蒙·柏克被一些学者称为保守主义的鼻祖,又被一些学者称之为自由主义的先驱。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尽管是思想的两个维度,但却集中体现于柏克一人身上。他的思想是自由还是保守?是否以一贯之?我们可以通过对柏克政治价值的探讨,回答其政治思想的一致性。柏克的政治价值可归纳为保守的倾向,自由的精神。他在价值观念上支持自由,制度观念支持保守的制度,由此他赞扬了美国革命的自由精神,批判了法国革命对传统的割裂。  相似文献   

2.
在被誉为现代保守主义圣经的《法国革命论》中,柏克采用与启蒙思想完全对立的思想设计,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攻击以及对启蒙哲学抽象权利观的批判,展示了其具有鲜明特色的保守主义权利观。柏克不否认人有自然权利,但否认公民社会中人的自然权利。柏克强调公民社会中人的伙伴关系以及权利继承关系的“自然”与神圣性。柏克的权利观是一种保守主义的等级权利观,是反映贵族利益的特权观。柏克的权利理论是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辩护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作为法国大革命最早的批评者之一,柏克在其不同的著作中,从根本原则上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批判。基于英国人的自由观,他认为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民主将会威胁欧洲的自由传统,实质上是以英国式的自由拒绝了法国式的平等,不过柏克却没有看到民主已经成为了历史趋势。了解柏克对于法国革命的看法,有助于理解18世纪末欧洲政治现代化中的复杂政治观念。  相似文献   

4.
柏克是西欧近代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保守主义思想家。他在反对法国革命时,集中阐发了他的政治思想的若干基本原则。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他的法国革命观加以论述和探讨。文中分别探讨了柏克对于抽象理论的排斥,他的传统观和国家观,他独特的人权论与贵族政治论等理论问题,指出柏克的思想既因其给改良留下余地而与一般的保守主义理论有所不同,又因其对传统和国家的强烈尊崇而与自由主义的立场相区别。浓厚的宗教色彩是柏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对于改良与革命,传统与变革等问题的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5.
历史能在多大程度上赋予统治以合法性,这一普遍问题在柏克“因袭”学说中有精妙回答。其精妙性有赖于“因袭”在普通法上的双重含义和英国法政传统的两种因袭主义所提供的空间。柏克之说是对二元因素的糅合。结合语境和文本,大致可识别出他为克服张力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由此,他树立历史的权威,却否认历史可被用作否定当下的外在标尺;确认当下的权威,却否认当下可与历史决裂。其目的在于平衡道统与今王、自由与权威、革命与反革命。其根本教益是用时间的调和性驯化政治主体及其诉求的绝对性,使政治变得有弹性,使张力变得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大英帝国及其在殖民地问题上所面临的价值困境为背景,考察柏克的“自由帝国”思想。柏克“自由帝国”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多元并存、自由正义的普遍主义价值观,但是,作为价值规范的帝国理想与大英帝国的政治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在美洲、印度和爱尔兰等殖民地问题上以尖锐的形式突显出来。其中,美洲问题挑战的价值主要是自由,而印度问题挑战的价值则主要是正义。本文以柏克对美洲问题和印度问题的思考来揭示其在帝国与殖民地关系问题上的矛盾与纠结,展示其“自由帝国”的价值诉求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保守与激进──柏克的法国革命观(下)彭刚四、对自然权利论的反驳启蒙运动政治理论的主要形式是契约论,其主旨是自然权利(又译“天赋人权”)的学说。洛克在为光荣革命辩护时强调,人的自然权利先于一切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而存在,因此国家真正的功能和目的在于把这些...  相似文献   

8.
“保守主义”是近现代西方主要思想之一。在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社会思潮涌动,“保守主义”应运而生。它的表现有多种形式,但是它的主要思想是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柏克作为“保守主义”的奠基者,将其学说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而他所著的《法国革命论》正是对其理论的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9.
卢梭与柏克围绕代表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问题发生过一场“指令与独立之争”。卢梭的政治参与强调全体公民的定期集会和沉默的投票,以便维护主权权威,由此他拒斥代表制;柏克则主张代表是主权性权力的归属,进而将政治参与理解为公民的政治性而非物理性的在场。在柏克的方案中,指令型代理人负责广泛地收集民意,独立型托管人通过理性协商,保障国家利益的统一。重新审视柏克和卢梭的代表制之争,有助于反思当代西方民主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10.
柏克在对启蒙思想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审慎是上帝的启示,是首要的美德;传统是公民社会的道德的基础和源泉。传统是人们对上帝的宸衷的领悟,而这种领悟正是通过审慎实现的。通过审慎,柏克将上帝的正义与传统结合起来,又通过传统,将公民道德与追求社会财富结合起来,进而实现了政治道德与功利内容的统一。批判地研究柏克的道德思想,对于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变革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反暴力的渐进革命观、英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以及反工业主义、反物质主义、反竞争的社会观的形成与罗素、肖伯纳、韦伯的思想及英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政治与社会理想虽然破灭了,但其不为追逐时代而抹杀自己个性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五四”时代之伟大。  相似文献   

12.
柏克以英国为例,认为自由乃是我们得自祖辈的一项遗产,是在尊重过去的传统基础上通过渐进争取和改进得来的,它并不能割断我们的亲情和信仰纽带。凡是从不向前回顾自己祖先的人,也不会向后瞻望子孙后代,而只有懂得尊重传统的人,才明白保守主义所保守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批判深刻而有力,对社会主义实践中异化存在的指责也不无道理,但是他由此提出"现代乌托邦革命",主张以精神、意识革命取代经济、政治革命以进入"自由社会主义"、实现人的本质存在,这种社会政治观却是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它只能存在于马尔库塞的主观幻想中而永远无法付诸人们的社会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4.
反对专制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自由观的共同目标.尊重经验和传统的经验主义自由观,无论是在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带有试探和尝试的精神,这种反权威主义的精神气质使其在宪政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欧洲大陆缺乏英国那样的自由传统,大陆理性主义自由观的解放意义不容否定,经验主义自由观在保护个人自由方面的建设意义更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征税政策在大西洋两岸引发了深刻的政治分歧,双.方围绕征税权问题引伸出有关主权、传统、宪法、平等、自由等各种理论的论争。北美殖民地提出的代表权、独立和主权的思想最为突出,最终主导了辩论的走向,成为美国独立和建国的前奏。对于征税和各种权利的关系,埃德蒙·柏克有着时人难以匹敌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他从维护大英帝国利益的角度对政府的政策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建议,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中,柏克质疑了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他视理性主义为“野蛮哲学”,认为用抽象理性指导具体的实践是“理性的误用”,以绝对抽象的理性衍生的权利一定是“虚幻人权”。某一国家或民族之成员从祖先继承而来的权利才是真正的人权,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权利。政府的基础并非奠定在抽象的虚幻权利之上,而是来自有史以来约定俗成的“先见”。柏克的权利哲学一反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论证范式,对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宪制转型影响甚巨。余脉所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保守主义人权理论,对今天的人权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孟德斯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将自由与安全联系起来,并且推崇直接以政治自由为目标的英国政制,而被奉为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家。不过,从他对英国政制的观察来看,英国式自由本身所包含的缺陷和危险恰恰源于对“政治自由”的误解,而让自由走向了极端。在孟德斯鸠看来,一方面,政治自由既区别于自然状态下的独立,也区别于随社会而产生的权力。另一方面,政治自由虽然接近哲学上的自由意志,然而却同自由意志保持根本的界限,它并不等同于自由地行使个人意志。政治自由必须通过服从已有的法律来获得,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且是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18.
斯宾塞的国家政治观、伦理道德观和自由观是在其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国家应该扮演分配者和保护者的角色,尽可能少地干预社会生活,保证人的“同等自由”和自由的社会生活;在伦理道德问题上,他认为“同等自由”是它的原则并在这一原则下实现人的“同等自由”即最大幸福才是符合道德的;他的自由观是指实现“同等自由”,实现人的个体化和完全自由,这必然伴随着人的完全道德和生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柏克的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柏克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要维护各民族的传统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统治秩序。但是,柏克始终坚持政府的权力不论来源如何,都要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原则。他反对民族压迫和侵略,要求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以及由此造成的独特的民族性格.他认为各民族传统都蕴藏着深奥的智慧:一个民族、社会作为群体要存在、发展,就必须有约束其成员行为的规范,而每个民族的传统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民族传统,自觉维护民族传统和国家利益。没有任何民族可以将它的发展模式强加给别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著名代表,其思想并非是反道德的,也不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他以自然(“道”)为精神追求或理论视察的起点,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政治、道德状况的否定性洞察审视,而归宿到个人精神自由的获得或生命的保障,从而形成了极具朴素人学意味的道德观。这一道德观,不仅具有思想史上的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