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滞缓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西部大开发至今这3个阶段.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例如农牧民文化素质偏低、产业支撑乏力、社会意识制约劳动力转移等.只有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难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才能促进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成为西部大开发和农民增收不容忽视的难题,同时也是其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只有顺利转移出农村的劳动力才能缓解人口过多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因此,探索影响西部地区实际需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是现实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格桑卓玛 《民族学刊》2019,10(2):1-18, 96-100
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人口增长,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臻优化,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机制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城镇失业率保持低位。大学生就业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和多种渠道并行的就业引导,实现了高比率的大学生就业。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优化进城务工环境等措施有效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西藏就业60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西藏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承载着西藏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军 《民族论坛》2003,(5):53-54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辖18乡6镇,总人口35.6万人,是省定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31.61万人,耕地面积25.5万亩。近年来,该县把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有力地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但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调查,麻阳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0%。2002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在3…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研究代表,研究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一产业从业比重)对国民生产总值(即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正的作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每降低1%,能增加云南国民生产总值304.4亿元,增加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元。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差距、农业机械总动力在0.01显著水平上负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而与城镇人口比重和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呈正相关。云南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和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正好相反,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高度负相关,说明云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展缓慢,不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牧业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区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的稳定,也阻碍了我区城镇化的进程。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快速工业化阶段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指出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配弟—克拉克定理,提出加快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表明,广西职业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农村和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的提高,这样才能促进广西区域整体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与广西区域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在过去的13年里一直趋于增长,但势头不如全国平均水平,也不如本地区的经济增幅,农牧区相对贫困的状况有加大的趋势.但与1992年以前相比,西藏农牧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既经得起理论上的探讨,更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西藏农牧民群众的财富欲相对不强、粮食生产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两个长期不变"政策边际效益递减,以及缺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市场和机制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至少有5000万到1亿个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纷纷由农业向非农业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由不发达、半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因此,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社会影响和治  相似文献   

10.
西藏城乡发展存在差距,主要有发展禀赋条件、公共资源、政策制度、人力资本、整体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原因.缩小西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西藏城乡发展,应注意推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并注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城镇化进程,加大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力度,并加快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设立追诉时效超期适用程序的必要性,论证了该程序适用的条件,并就该程序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法律条文,供立法机关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