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韦开寅 《金陵瞭望》2009,(25):32-32
国庆前夕,“庆祖国六十华诞,共建和谐电力”政企座谈会在溧水县供电公司礼堂召开,县政协副主席朱信年、联络委主任潘海平及全县企业政协委员与县供电公司总经理漆炜之等企业代表们欢聚一堂,共庆祖国六十华诞。  相似文献   

2.
清末,在出国留学日本热潮的推动和影响下,陕西留日学生日渐增多。有的论者认为清末陕西留日学生的有五、六十人之多,有的论者却认为有七八十人之多。现据有关可靠的史料考证,已经超过一百一十人之多。他们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阶级矛盾逐渐激化的形势下,迅速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敲响了埋葬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族教育雷学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央王朝在民族地区所实施的民族教育(即以民族地区的官学为主体的学校教育),是个从无到有的渐进过程.对之进行研究,当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的民族教育和民族关系的情况,也有助于我们探讨现今的民族教育问题。一、民族...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民族院校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但也存在着诸多发展上的障碍。如何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文章试以贵州民族大学这所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为例,谈谈"十破十立"背景下民族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所面临的障碍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岁的生日了,六十年的成长经历意味着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孔夫子认为六十岁时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于丹在“心得”中说这种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而我理解的这种境界首先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思想成就,这种成就的基础是自信。毛主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此基础上勃发的是更宽大的胸怀和更广阔的包容之心。  相似文献   

6.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二百八十一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一百八十一万五千多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点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民族教育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初步建立了适合本州教育发展的民族教育体系。目前,全州已有民族中学十一所、民族师范学校两所,在校学生达一万多人,民族小学十二所,其中寄宿制十所,在校学生近一万人,二百零八所普通中学的十万余学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五万多人,占中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多,三千七百五十七所小学的四十多万学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二十五万多人,占小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多。不仅数量上有较大的发展,教育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本文就当前影响民族教育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南永前是当今中国朝鲜族文坛上的一位严肃而真诚的诗人,是一位对民族对时代具有崇高责任感的诗人之一。民族图腾诗创作之所本,是图腾崇拜和由它产生的图腾神话。诗人在民族图腾诗作中,鼓舞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的理想而拼搏,并把新的思想范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给人们,把新的希望、信念和催人前进的精神教给人们,从而实现了人性品质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素质的升华。诗人成功地重铸了自己民族之魂,丰富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编辑人语     
几乎在一夜之间,香港候任行政长官重建华的微笑为亿万国人所熟稔。毫无疑问,船王之子董建华已然成为本世纪末最引人瞩目的华人。正因为如此,如何选择最为国人关注的视角来展示治港之港人,使得作者和编者煞费苦心。最终所确定的角度很好地体现出了儒家文化对一个人的让同——先难而后获的仁者事业,可以寄百里之命句为人,富而无骄的家庭。文章射稳妥、翔实与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圆片使该文愿得厚实而有生气香港候任行政长官的顺利产生,可谓是董先生之幸运,亦是港人之幸运,更是民族之幸运。可见,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回族是一个勤劳、富有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回族在天文历算方面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对缔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回人在天文历算方面的贡献始于唐宋。据史书载,唐代有一种《九执历》,与中国传统的历法迥异。《九执历》度法六十,周天三百六十度,无余分;而中国传统的历法则以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此为“回回星学”之始。清代天文学家梅文鼎曾指出,以三百六十度为天周“实本回回”,唐代的《九执历》实为回回历法之权舆。宋朝初年,天文学家马依泽(今安徽安庆市南关城内回民马氏之先祖)于建隆二年(961…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光照下,彝族歌手阿鲁斯基由民间艺人成长为民族文艺家。阿鲁斯基的文艺创作并非没有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制约,然而,如果我们站在民族文艺美学和民族文学史的高度去审视和评价,就不得不承认他在全面秉承传统彝文诗的形式模式的基础上,为表达新的时代内容所进行的重组重构即艺术创新,从而在彝文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还在创办彝文文学期刊等方面,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1.
清代民族政策略论张艾力,娜布琪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土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的地方是少数民族居住的”,①特别是辽阔的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世代聚居的地方。因此,对于少数民族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了六十年的光辉的战斗历程,在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之后,紧接着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实践证明了并且还在证明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和民族繁荣发展的鼓舞者和组织者,是我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时,我们回顾一下各族人民所走过的道路以及党对各族人民的领导,以便进一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去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最根本的落脚点。因而赢得了人民,确立了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地位。党在民族凝聚力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不但为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也为党带领人民建立、巩固、完善、发展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所证明。而党在新世纪之初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政治宣言,必将进一步赢得和凝聚人民,进一步验证党在民族凝聚力系统中坚不可摧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倪宝元先生继《成语辨析》之后,近又完成了《成语例示》一书,录成语千余条,得六十余万言。其勤奋勖励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而成书之速,尤非常人所可比。这是与他搜集资料达二十年之久、“精集力久则入”的工夫分不开的。这不仅是近些年来学术界那些曳曳沓沓的学风所不易见;就是在学风极正极好的时期,也不多见。其实,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对学术文化的传统风格。他正是这种风格的继承与发扬者,是令人崇敬与兴奋的学人。我把这本专著细细读过,发观全书有四个优点和一种过人的坚强而又忠诚的精神,请一一言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欧洲。现在,它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革命之青春和活力。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同时又带有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六十年前,当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候,就带有中国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是一位美国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的巨作《宠儿》揭示了莫里森在解放黑人、恢复黑人主体文化意识方面所做的探索。她呼吁黑人勇敢地面对过去,寻求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找回自我,治愈创伤,融入黑人社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本文从非洲文化、哥特文学和黑人族群等三个方面分析非裔黑人寻求自由、重建民族文化意识之路的艰辛,同时也探讨了莫里森在这三个方面所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交往中,除了地域上的障碍,最大的不便莫过于语言的不通。于是,翻译便应运而生。在加强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方面,翻译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一种语言之所以可以转换成意义相同(但不是绝对等同)或接近的另一种语言,换言之,翻译之...  相似文献   

18.
谢勇 《阅读与作文》2009,(10):72-73
伟大祖国六十华诞来临之际,教育部端出来一个《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消息一经传出,即遭网民、媒体舆论迎头痛击,冠之以“胡折腾”之名。事情尚未平息,主持此课题的某位专家教授又发出言论,称所获意见中,67%对改字表示赞成,反对的只有6%……这一番视汹汹舆情如过耳清风的言论,更是引起公愤。  相似文献   

19.
栗原小获、伊丹才让、南永前三位当代少数民族诗人诗作的外部风格的共同点是对本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诗作整体热烈,激情豪迈。又由于诗人的生存环境,所受本民族文化影响的差异等原因,诗作呈现的语言风格十分别异。三位诗人诗作文本的文化超越性是诗作抒情主体所袁现的人类之爱,是抒情主体在诗中所表现的超越民族、超越个体的文化关怀和文化命运感。  相似文献   

20.
清代,随着内地与云南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的更加密切,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分四个部份对清代云南的文化教育作一概述。 一、清代云南的学校 明王朝曾采取“用夏治夷”、设儒学为“安边之道”,在云南先后建起六十余所学宫(学校),使云南的教育和文化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