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干熄焦余热锅炉过热器的特点,建立描述其内部传热的简化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对一台86.6 t/h的干熄焦余热锅炉二级过热器烟气和蒸气温度分布进行模拟,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过热器烟气进口温度和内部不同沾污情况对过热器换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蒸气箱在开发改进过程中,缺少对内部蒸气流动特性的理论分析和有效开发手段而过于依赖设计经验的问 题,建立了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的蒸气可压缩流动模型,采用了FLUENT的SST k-ω模型对蒸气箱内部分区结构 进行蒸气流动数值模拟:改变不同的输入条件,探索了蒸气箱内部的缓冲区、阻流区、主流区和扩散板等结构对蒸气喷射 稳定性、均匀性和热量损失的影响。研究表明:缓冲区与阻流区阶梯连接会产生较强的蒸气湍流,迅速降低喷射速度;阻 流板在降低流速,分散蒸气流动的同时,加剧蒸气湍流,影响蒸气输出速度和流量分布;扩散孔的形状分布直接影响了蒸 气喷射速度、流量和加热区域均匀蒸气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行设计的喷雾式天然气水合物储气实验系统,研究了喷雾强化措施下的水合物制备所形成水合物的形态特征,考察在不同初始压力和初始温度条件下水合物形成过程的压力变化特性及其对水合物生成速率和生成量的影响,并且分析和比较了间歇进气与连续进气两种不同进气方式下水合物的生成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初始压力越高、初始温度越低,反应生成水合物的速率越快,生成的量越多;在进气方式比较方面,连续式进气生成水合物的速率比间歇式进气要快,能耗要低,因而连续式进气比间歇式进气具有更好的速率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详细介绍了法拉第研究和解释阿拉果铜盘实验现象的过程,阐明了在法拉第的研究过程中,对阿拉果铜盘实验现象的研究与其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及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说明法拉第对阿拉果铜盘实验现象的研究和解释极大地促进了其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是其电磁感应原理应用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胜利,促进了电磁感应原理的传播和承认。  相似文献   

5.
火力发电一般是指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来加热水,使水变成高温、高压水蒸气,然后再由水蒸气推动发电机来发电的方式的总称。它是利用热能装置——锅炉,将燃料进入炉膛后燃烧,产生的热量将锅炉里的水加热,锅炉内的水吸热而蒸发,最后变成具有一定温度、压力的过热蒸汽,这种高温高压蒸汽经管道送往汽轮机,使汽轮机转子旋转,汽轮机转子带动发电机转子一同高速旋转,从而发出电来。  相似文献   

6.
基带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可以有多种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基带信号发生器的几种主要方法,如CDMA2000基带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方法,基于FPGA的基带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方法等,对其设计原理,设计方案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自己的设计方案对基带信号发生器进行设计,并详细介绍了该设计方案的工作原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针对专用伪随机序列发生器的不足,对基于高速数据发生器的伪随机序列及其产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阐述了伪随机序列的几种码制和产生方式,提出了基于高速数据发生器的伪随机序列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并给出了典型伪随机序列在高速数据发生器中的设计实现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大容量自然循环锅炉、UP型直流锅炉和强制循环锅炉的水冷壁系统之流量分配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指明了解决大容量锅炉水冷壁流量分配以及汽-水分配均匀性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湍流状态下涡发生器对矩形截面螺旋细通道传热与熵产的影响,课题组采用RNG κ ε湍流模型对内置5种不同涡发生器的螺旋细通道的传热和熵产进行了数值研究。选取的涡发生器结构为具有相同长宽高的矩形、棱形、椭圆形及2种放置方式不同的三角形。在热流密度300 kW/m和雷诺数Re 4 500~12 000的条件下,对内置不同涡发生器的螺旋细通道与光滑螺旋细通道的摩阻系数、努塞尔数、热阻和总熵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雷诺数范围内,5种加入涡发生器结构的通道内流体努塞尔数、摩阻系数均大于光滑通道,热阻均低于光滑通道;当Re<7 500时总熵产率均低于光滑通道,而7 500<Re<12 000时反之。几种涡发生器结构中矩形涡发生器结构能源利用率最佳。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法拉第日记》,并与法拉第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真实地说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过程以及法拉第思想的发展变化情况。法拉第在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之前已经预见到了感应电流的瞬时性;法拉第发表的论文存在署名日期提前现象,因此,不能根据论文的署名时间判定法拉第的科学发现和理论的提出时间,法拉第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期间,思想上存在一个从“电紧张态”向“磁力线”的转变过程。力线思想是在这期间形成和确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