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过十年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抒情小说较之20年代的抒情小说在文体特点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本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抒情小说的整体梳理,在与20年代抒情小说的比较基础上,着重从抒情视角、人物类型分析和审美形式的稳定几个方面分析了30年代抒情小说的文体特征,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抒情小说"定义的提出入手,梳理了该定义在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领域的运用和变化,讨论了研究者对这种非传统小说体式的不同理解与侧重,分析了"抒情小说"、"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等概念之间的差异,总结了抒情小说对文学文类特征的综合与吸收,并提出了对抒情小说进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庐隐是“五四”时期走上文坛,并一度以她独特的浪漫抒情方式获得声誉的女作家。她运用浪漫抒情的小说体式来写小说,使其小说偏离传统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结构紧凑等因素构成的稳定范式,以有别于传统小说的体式增加着她自己小说创作的艺术价值,从而展露出她独具魅力的浪漫抒情小说体式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穆时英小说的诗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都市抒情小说的继续,穆时英强化了现代短篇小说的抒情功能.通过抒情形象的塑造,小说形式和叙事话语的诗化,使都市小说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为现代都市抒情小说的创作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论郁达夫与沈从文的抒情小说李夜平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曾建立起两种最主要的浪漫主义抒情品格──自我抒情品格与乡土抒情品格,郁达夫与沈从文分别是其最典型也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家,他们的文学史地位和意义以及对后来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皆是由此奠定的.因此,运用比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伟大的抒情时代,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带着开创期的斑斓色彩,大体朝乡土写实抒情和主观浪漫抒情两个走向发展。最终,浪漫抒情完成了短暂的历史使命,开始向乡土写实抒情回归,从而使乡土抒情取得抒情小说的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7.
废名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影响深远 ,汪曾祺就是其中一个被影响者。在小说创作中他们都把温婉的目光投向故乡乡镇的普通民众 ,关注平凡人生。在小说的结构上 ,他们都有散文化的特征 ,注重意境的营造。在小说语言方面 ,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具有相似的可比性。通过上述比较 ,可以发现作家间的影响以及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源流 ,从而也可以对作家有一个相对更准确的评价定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文学新的抒情传统。自然描写对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情感氛围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抒情方式包括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和因情造景等等,运用的手法是传统的情景关系,一是移情,二是象征。中国现代小说的自然描写是一种情感话语,也是一种社会话语,是现实生活的审美符号。  相似文献   

9.
浅析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小说以其心理描写、感伤、结构的散文化和清新的文笔著称,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主观抒情小说的先河。本文试从郁达夫小说创作观、自传体、零余者形象等三个方面入手,论述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巴金是位出色的抒情小说家。他的小说,不仅中、长篇散发着浓郁的抒情味儿,即使是短篇,也从多方面表现了作家独特的抒情才华。标志着巴金创作最高成就的固然是其长篇杰作,但就考察小说抒情特点而言,他的十三本短篇小说集倒是很值得注意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由鲁迅开创,经过“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们的努力,很快就在格调繁复、流派纷杂的新小说中占据了一席显要位置。抒情,不仅仅是浪漫主义小说家的创作特征,许多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里也融汇了浓厚的抒情色彩,构成了多种抒情风格:郭沫若是以诗的才情构思小说,落笔激昂姿肄;郁达夫作着大胆的自我暴露,直抒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4.
15.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过去”(即历史)问题的看法,即所谓史学中的事实只不过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而这种解释由人们对于其“将来”的规划所调节,力图揭示史学研究的一个潜在性质:无论知觉与否,“求真”之真,将随着人们对“将来”谋划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永恒的原子事实。根据这个性质,扬弃“信古”与“疑古”两种史学态度,说明“层累历史”现象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肯定“层累历史”的价值。在结语部分,则逻辑地提出“基于将来的释古”的史学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18.
19.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