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师道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他的“后山体”诗,经历过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就内涵而言,“后山体”所体现出的诗人主体的特征,是以儒家固穷守节的文化人格去克服、排遣身世失意之悲,转悲为健,忧乐圆融。与此相应,“后山体”所体现出的诗体特征,则是既律法精严,又放逸自如。二者互为表里,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既生新瘦硬而又不失摇曳宕逸之致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以悲为美、词言真情。李清照词作中的悲和愁,既蕴涵了家国之恨,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又体现了"真字是词骨"的民族美学传统。同时,她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易安体还具有含蓄蕴籍、善协音律、明白如话、化用典故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认为"前""后"既表示过去又表示将来,是混淆了"前""后"的时空概念."前""后"的空间或时间义与人们的关注焦点有关,也与其出现的句法环境、与之组合成分的语义特征有关.就时间指向而言,"前"均表示时间较早或顺序在先,"后"表示时间较晚或顺序在后."前""后"所体现的时间认知方式古今并无不同.但是,在汉语史上,"前""后"所体现的"人动时静"认知方式的表达形式有一个由潜隐到显露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近30年古代文论界围绕"象"范畴的研究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象"范畴的发展演变史,"象"的思维方式及审美特征,"象"在创作构思中的作用与表现,"象"的分类及其后世影响,"象"在哲学命题中的地位与功用,"象"的子范畴辨析",象"与"image"的中西对比,意象与意境的探讨,《庄子》散文的"象"言说分析。虽取得部分成就,但在某些方面诸如"象"范畴在先秦的泛化及其内涵、外延,"象"交织、渗透所形成的范畴群落,"象"在诸子和史传散文中的运用,"象"进入文论层面成为元范畴后的内涵与外延、渗透与跨越,"象"所体现出的中国文论范畴之民族特征等,都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既X也Y"结构是在"既X又Y"结构的类化作用下产生的。其中Y与X的语义关系可以是平列、递减或递增,而"既X又Y"结构中Y与X的语义关系可以是平列、递增或转折。历时研究材料显示,"既X又Y"结构的类化作用及表达上的语义空缺是"既X也Y"结构产生的重要机制和动因。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既X也Y"和"既X又Y"结构的实际使用情况呈现既交叉又互补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观,视自然万物与人类同源、同构、同体,形成了"贵人"与"重物"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中,"贵人"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体现为"便生利人"的建筑价值观,"重物"的观念则体现为"中庸适度"的建筑审美观。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既最大限度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又在客观上形成了均衡、和谐的艺术韵致。  相似文献   

7.
"山川"对于探讨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类型及其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象征价值。大禹治水体现了对"山川"关系的理性认识,推动了以"家天下"政治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的形成;西周分封制度中"山川"所体现的"形便"交通秩序,具有大一统的政治意蕴,分封制瓦解,"山川"则演化为诸侯国崛起标志的"形势";秦以后的帝国时代"山川"作为区划的原则之一,其实构出的行政区划,因与中央集权冲突,不断地被解构,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面貌。在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及其发展中,对"山川"地理标志价值取向的变化,反映了以"家天下"政治为主要特征的农耕社会国家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代祭祀道神的祖道仪式是别情诗的早期文化母体,受早期祖道文化的影响,这类诗歌很早就形成了"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抒情模式。唐以前的别情文学,大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李颀《送陈章甫》一诗,不仅所抒写的别情突破了"有别必怨"的传统模式,而且借鉴史传和小说"突出特征的片断式人物速写"及重视典型细节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神采,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写法。在唐人同类诗作中别具一格,它在类型文学发展史上也堪称"破体为文"、以小说为诗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朱敦儒以词著称,其词风对南宋及后世作家有较大影响,被誉为"樵歌体"或"希真体"。其中"希真体"的内涵既相对确定,又经后人效体中逐步选择、逐步确认。宋室南渡的国家剧变与麋鹿之性的生命本色是构成"希真体"内涵的两大支点;家国之悲、身世之慨及晚年隐居时期的旷达闲适是"希真体"的构成内容;清隽谐婉,以口语、俗语入词是"希真体"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张洪波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0):46-48,68
《古诗十九首》于今日文学研究的意义,应集中于其内容传达与审美表达两个主要艺术特征上。其内容传达的特点可谓"意悲而远",主要体现在"悲别离""叹失意""伤流逝""求超脱"等士人情愫的集中表达上;其审美表达的基本特征可谓"文温以丽""浅衷深貌,怊怅切情"的情感传达方式,"婉转附物"的意境创造特点、"语短情长"的语言表达风格及"叙事渗透抒情"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文人诗歌创作的初期特点与自觉的艺术追求,表现了文人诗作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意悲而远"、"文温以丽"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究,可以更好地解读《古诗十九首》审美特征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