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疍民是汉族的一个特殊民系,其文化既深受汉民乡土文化影响,又因千百年的水上生产生活而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本文采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海南疍民进行研究,以了解他们的文化变迁和文化融入等情况。研究发现,随着疍民逐渐离船登陆上岸,他们对水的依赖慢慢减少,水文化符号逐渐减弱。延续几千年的封闭独立族群也出现了与岸上陆地居民的融合,族群界线越来越淡化,尤其是新生代疍民的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越来越模糊。传统的海洋、港湾和海岸生存生活空间因旅游开发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和侵占,导致他们的社会认同度偏低。  相似文献   

2.
《闽都别记》中有关疍民的故事是其中主要的一种族群话语的表达.在这些故事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地方文人通过文字书写而创造地方史的集体记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疍民往往被表达为地方社会的历史"残余",并在文字、仪式及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内在化为地方性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在其地方社会变迁的脉络中对地方史、地方文人与地方性知识的互动获得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沙坪江疍民自古以来就受到其他族群的歧视和排斥,随着族群间的互动增加,疍民和岸上居民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在经济互动中,从买卖不公到平等交易,从以捕鱼为主,航运为辅的生计方式,开始转向捕渔业、商业经营、手工作坊的等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现了语言使用趋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歧视现象减少等互动特点。  相似文献   

4.
沙坪江疍民自古以来就受到其他族群的歧视和排斥,随着族群间的互动增加,疍民和岸上居民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在经济互动中,从买卖不公到平等交易,从以捕鱼为主,航运为辅的生计方式,开始转向捕渔业、商业经营、手工作坊的等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现了语言使用趋同、经济文化相互交融、歧视现象减少等互动特点。  相似文献   

5.
疍民自古以来浮生江海,居于舟船,生产生活方式独特,文化特征鲜明。本文从民族学的视角,运用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和方法,对岭南疍民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和水文化特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居住于北海市斜阳岛上的疍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个案考察,试图揭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位处海岛的海疍文化的变迁规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7.
客家界定中的概念操控:民系、族群、文化、认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认为 ,客家界定之“民系”概念有别于“民族”的概念。“族群”概念的引入 ,使得客家研究更具学术自主性与操作性。而“族裔实体”即为“文化的承载单位”理论的介入 ,人们更注重客家文化的研究 ,族群认同—客家认同 ,实为一种文化认同。“民系—文化”论与“族群—认同”论成为客家界定中两个基本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以新疆“民考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詹坚固 《民族研究》2012,(1):81-91,110
"蜑"是中国古代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它最初称"诞",不同历史时期,有"蜒"、"蛋"、"疍"等同音同义异体字。历史上名为"蜑"的族群有两支——长江流域蜑民和南方沿海地区蜑民,前者是今天土家、瑶、苗等族先民,后者则是古越族后裔,两者没有血缘关系。"蜑"除专指上述两个区域的族群外,还用来泛指其他非汉人族群,与"蛮"的泛称同义。"蛮蜑"称呼甚为复杂,须依据他们所处区域及其族群特征,并通过语境来判断其所指代的族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缘起、成就及问题三方面对中国族群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和论述.首先,作者回顾了1990年代"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及相关理论进入中国内地学术界的背景及历程;其次,对中国族群研究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评述;曩后,对中国族群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华南经济圈内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经济区的合作历史或发展过程亦不尽相同。华南经济圈内的各个经济区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甚至可以辐射东南、中南和西南经济带。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着亚太经济区域化,在南中国海融入世界体系近10个世纪的今天,华南经济圈已真正成为中国迈向世界经济的重要平台,而且它与世界经济的合作方式更为多样,机制更为灵活,前景也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12.
傲东 《青海民族研究》2002,13(1):118-121
本文对费孝通和利奇的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 ,并找出了他们的分歧所在 ,有助于社会人类学学者对我国社会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钟洁  冯蓉 《民族学刊》2018,9(2):59-64, 117-118
以西方社会冲突理论为基础,结合对西部民族地区案例点考察的田野调查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全面认识旅游社会冲突的功能:一方面,旅游社会冲突会产生旅游地社会资源损失、旅游地社会秩序破坏、民族心理受伤害、旅游目的地形象损毁、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等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社会冲突也具有重建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整合度、缓解社会矛盾等正向功能。因此,旅游社会冲突具有正负双重功能的辩证观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调控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建设作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西部民族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到西部地区建设稳定而可持续发展社会进程。相关问题的研究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强民族法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法学作为以调整民族关系的民族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是在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我国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法学研究须注重本学科的特点,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在民族法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民族法学研究,为现实的民族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梳理了中国乡村权力研究的进程,并考察了其研究取向和方法上的转变,最后总结了中国乡村权力的人类学研究所带来的两点启示:一是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基层群众所握有的大众的权力,二是我国百年来的社会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话语转变都与现代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化过程往往会导致传统与现代在价值观、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方面的冲突;当代中国也不可避免要经历这些变化。通过分析助人被讹现象的特点、社会原因和道德后果,试图揭示社会转型期间两种伦理体系的冲突及其对个体行动者的影响。文章将首先考察"做好事被讹"现象的主要特征。大多数讹人者都是那些本该获得同情和帮助的年长者。再将探讨"做好事被讹"现象对社会的多方面影响,认为"做好事被讹"事件尽管少有发生,但它对社会信任、同情和道德互惠原则造成了重创。最后探究导致这种令人恼火的行为产生的多种社会原因,也广泛讨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18.
探讨史前拔牙个体的年龄和次数,对了解史前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中国和日本新石器时代的原生拔牙应该是青春期或成年期拔牙。中国新石器时代只存在一次拔牙现象,而日本新石器时代存在多次拔牙现象。这说明虽然同处新石器时代,但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民族教育六十余年的文献来看,不同时期的民族教育都充分反映了当时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特征。其中,从经验描述式的实证研究到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的历程凸现了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民族教育的文献井喷式出现,主要出现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我国北方地区(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教育作为中国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实践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重视和自下而上的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