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明治政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体制的终结,伴随着支撑武家统治的武士阶层的解体,武士的社会身份和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作为武士之实践伦理的武士道在明治思想史上主要表现为士魂的武士道、皇道的武士道和基督教徒的武士道,井上哲次郎则是皇道主义武士道的典型代表,他通过建构近代日本的国民道德使武士道重新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2.
武士道是日本特有的文化传统,是在日本庄园领主间争夺土地的激烈斗争中产生的,是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体地位的道德规范。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3.
日本国民性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及国教神道教等有很大的关联性,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日本国民性形成的原因、表现,对于学习日本历史,了解当今的日本社会,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点:一是神道信仰以及作为其政治实践的天皇制,二是源自尚武精神的武士道以及作为其最终结果的军国主义。这两点不仅在日本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日本国民的精神构造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影响,而且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中释放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本文对从神道到天皇制进而到国家神道、从尚武精神到武士道进而到军国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概括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学界一般认为武士道是在近代之前形成的一种伦理传统,日本军国主义则是在明治维新之后的近代化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一种政治体制,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和关系。本文在学习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两者之关系的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特剐是以新渡户稻造、井上哲次郎、和迁哲郎和内村鉴三等著名的武士道论者为例,分析指出:武士道和军国主义之关系,不仅有着亲和性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这种两面性关系的存在表明,要把武士道作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造,因此,对武士道传统进行军国主义解释的人们的历史责任不容推卸。另一方面,尝试把武士道改造成抵抗军国主义的思想武器的少数人的努力,虽然在政治上完全归于失败,但是其思想史的意义依然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6.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也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生死观是武士道精神基础和精髓所在。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决定了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武士道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考察并阐述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以进一步理解武士道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略论近代日本的武士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崩溃三个阶段。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本世纪30年代以后,武士道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具屈从性与野蛮性。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近代日本武士道也随之崩溃,但应防其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8.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也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生死观是武士道精神基础和精髓所在。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决定了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武士道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考察并阐述日本武士道的生死现,以进一步理解武士道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
近代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转换,与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密切相关。文章从文化心理的层面,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明治时期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撰写的《武士道》一书,以解析近代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过程,发掘日本近代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力。提出:明治武士道是日本从古代意性文化向近代理性文化转换的分水岭。明治武士道以理性的审视,将武士道提升为一种民族精神,使其成为国民在理性文化状态下的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正是这种镶嵌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穷兵黩武的极端方式,引领近代日本走上了强盛之路,亦形成了阻碍日本近代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0.
武士道作为武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既是幕府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又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涵盖了伦理文化、军事文化和政治文化。要弄清武士道的真实面貌和本质,武士道的伦理道德、战争精神和统治思想缺一不可。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理想化的武士道主要是伦理道德范畴的武士道,特别是从者对主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非完整的武士道。  相似文献   

11.
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8、9世纪 ,适应武士群体战争实践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武士道 ,12世纪末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而成为制度的道德规范 ,17世纪经山鹿素行等武士道理论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又成为信仰的道德规范。 19世纪后半期 ,由于明治政府的强制推行 ,武士的道德规范发展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武士道以利益为杠杆 ,靠生命来体现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精神资源 ,驱使臣民以统治者的意志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日本人 10 0 0多年的历史创造中 ,武士道崇尚武勇的“战争之道”和强调忠诚的“献身之道” ,逐渐与日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沉淀为日本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及其理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级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其作为历史范畴,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最初它只是以武士生活习惯为基础的行为准则。到了江户时代,山鹿素行等儒学家,以中国的儒学理论为指导,把儒学中的"道"作为哲学基础,构建了自镰仓时代以来一直都缺乏理论性的武士伦理,使传统的武士道发展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士道,成为武士阶级的主要生活指导原理。  相似文献   

13.
日本武士这一社会角色出现于平安时代中期,在平安后期势力迅速壮大并取得政权。自镰仓时代至19世纪中叶的江户时代末期,武士政权在日本历史上持续了近700年。贯穿武士社会的伦理思想即武士道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战国时代以前,武士道主要表现为"恩"的社会意识,战国时代表现为"生"与"死"的社会意识,江户时代则表现为"敬"与"诚"的社会意识。无论哪一阶段,武士道思想的极端性都是昭彰醒目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武士这一社会角色出现于平安时代中期,在平安后期势力迅速壮大并取得政权。自镰仓时代至19世纪中叶的江户时代末期,武士政权在日本历史上持续了近700年。贯穿武士社会的伦理思想即武士道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战国时代以前,武士道主要表现为“恩”的社会意识,战国时代表现为“生”与“死”的社会意识,江户时代则表现为“敬”与“诚”的社会意识。无论哪一阶段,武士道思想的极端性都是昭彰醒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与日本人自杀行为的历史文化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与日本同属高自杀率国家。中国人与日本人的自杀行为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传统价值观对自杀行为的宽容甚至鼓励;史籍与语言———自杀的历史文化载体;日本源远流长的死亡之道“武士道”及切腹的思想;审美意识中的自杀与自古的崇尚和渲染;对自杀的法律评价;集团意识、依赖心理与自杀的“传染性”、集体性;情感模式中的拘谨自制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4年的1899年,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后,武士道也像樱花一样,作为日本的象征而名扬欧美诸国。伴随着日本举世瞩目的近代化成就和经济奇迹,伴随日本成为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武士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熟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日本社会的"武士道热"一浪高过一浪,数学教授藤原正彦的《国家的品格》一书,甚至提出要以"武士道"和"物哀"来提升日本的国家品格。本文拟通过考述武士道的源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武士道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天皇制、国家神道、武士道和日本化的儒学与日本化的佛学等,是日本政治文化传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国家主义是日本政治文化传统的核心与主要特征,天皇制是日本形成国家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决定因素和统合力量。  相似文献   

18.
儒学产生于中国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传入日本大约在距今1500年前。儒学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传统文化如神道、佛教以及武士道等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学。江户时代是日本儒学发展的高峰期。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之后,幕府大力提倡儒学,从而形成了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古义学派等各种不同的派别。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对日本的政治、思想、教育、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武士道的核心德目之忠义,要求武士"勇猛无比"地、彻底地、盲目地、"无分别"地对君主尽忠.其本质正切合了日本军国主义之需要,使武士道精神成为"皇军"勇猛无比"之"军魂"及日本军国主义者所谓"大和魂"的支柱性理念.武士道之忠义的彻底完成及其军国主义化,无不从日本禅获得巨大的原动力及理论支持.这是武士道与日本禅之最本质的内在关系,也是两者密切关联之最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20.
《德川家康》是日本作家山冈庄八的一部著名历史小说,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复苏时期。由于当时日本在经济与文化上都被迫接受美国式的改造,日本国民产生了强烈的重塑大和文化的意识需求。《德川家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全书洋溢着浓郁的武士道精神。笔者以分析小说中典型的女性形象的性格与命运为着眼点,着重阐述了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古代战国时期女性的生活,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