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摧藏”一词,旧《辞源》和新旧《辞海》等辞书均未收入。这个词首见于古诗名篇《孔雀东南飞》(“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所以为之作注的很多,只是众说纷纭,难得确解。 1979年版《辞源》收进了“摧藏”一词。把《辞源》的解释和各家注说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一)摧伤,挫伤;(二)言极度悲哀;(三)“摧藏”为“悽怆”的  相似文献   

2.
<正> 新版《辞源》收录了很多成语,在成语的溯源明流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有些成语尚缺定型书证,还须补充,举四例于下: 【事半功倍】《辞源》引《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为然”,又  相似文献   

3.
《辞源》(修订本)献疑毛远明经过修订之后的《辞源》,无论是注音、释义、义项的归纳和排列,还是书证的选择、条例的完善等方面,都对旧《辞源》进行了重大的改造,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典范性,从而成为解读古籍的重要辞书。当然,智者千虑,也难免一失。修订本一出,便...  相似文献   

4.
现有辞书的成果,应当吸取;其漏误处也必须补正。兹从“释”字所领词目,举三例简述如下: 释憾现有辞书的释文与例证,几乎全同。旧《辞源》:“谓心有所怨恨,因事以消释之也。”旧《辞海》:“谓消释雠恨也。”《辞海》未定稿:“消除仇恨。”《汉语词典》:“谓解去心中之怨恨。”所引书例,皆为《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中文大辞典》释为:“消释怨恨  相似文献   

5.
《辞源》在编纂时非常注重辞书的知识性、学术性、客观性,但由于书出众手及其它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备善。《辞源》(修订本)子集疏误主要在释义、书证及两者的对应关系方面,具体表现为释义不确、义项缺漏、源流失考、书证疏误、义例不合等。由《辞源》(修订本)的这些瑕疵可见,辞书的释义与书证的关系密不可分,造成释义疏误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广泛地占有和分析文献语料,书证不当则会造成义例不合,甚至使释义成为误释。  相似文献   

6.
《书·武成》:“越翼日癸已,王朝步白周,于征伐商”。孔传:“步,行也。”《辞源》(修订本)据孔传在“步”的“行走,步行”义项下使用了这个先秦书证,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首先,根据古代的礼制,大夫已不徒行,王者之尊更不会徒行。《论语·先进》  相似文献   

7.
刘安与《庄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到魏晋,玄学之风大盛,注《庄子》之家蜂出。先后编注《庄子》者有孟氏、司马彪、向秀、郭象、崔譔等人。陆德明认为“帷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经典释文》)现存《庄子》只有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本。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学者都据此得出注《庄》自晋人始的结论,如闻一多就叹惜“两汉竟没有注《庄子》的。”(《闻一多全集·古典新义》)江世荣在“有关《庄子》的一些历史资料”一文(载《文史》第一辑)中提出淮南王刘安对《庄子》做过注解,是五十二篇本《庄子》的编者的新见解。张恒寿在《庄子新探》一书中提出:“《庄子》书一定经过刘安和他的门客们的编纂和整理。”江、张两位学者破除刘向编定《庄子》、  相似文献   

8.
《辞源》在汉语辞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书证是该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辞源》的书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瑕疵.文章具体指出《辞源》“辵”部书证存在的问题共35处,包括书证有误、书证晚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一) 《诗经》和《周易》中的“汔”字,古注、今注及词书释义分歧很大。《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毛传:“汔,危也。”郑笺:“汔,几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引此诗,杜预注:“汔,其也。”《后汉书·班梁列传》引此诗,李贤注:“汔,其也。”《孔子家语·正论》引此诗,王肃注:“汔,危也。”朱熹《诗集传》:“汔,几也。”《康熙字典》用此例,引毛传、郑笺、孔疏后曰:“按诸家反复相训,是汔为几也。左传昭二十年引此诗,杜预云,汔,期也。然则期字虽别,亦是近义。”旧《辞源》用此例,释义为“几也,一曰其也。”旧《辞海》用此  相似文献   

10.
<正> 新版《辞源》在成语的溯源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然而尚有微瑕,有些成语所举定型式书证时代较后,尚可上溯,举四例如下: [丰功伟绩]《辞源》引元代朱晞颜《瓢泉吟稿一·题金总管所藏王宰临本长江万里图》诗:“丰功伟绩想余风,霸略雄图见遗址。”定  相似文献   

11.
《庄子.秋水》中“知之濠上”所云,学者少有确论。本文以“知之濠上”一段叙述为例,尝试梳理庄子学说的认识论含义,认为“知之濠上”具有五种可能的解释,其真义是对形式逻辑方法的抛弃和对直觉认识论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一、举趾《诗·幽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饣盍)彼南亩.”关于“举趾”一语,本无疑义,毛传言之甚明:“于耜,始修来耜也.四之日,周之四月也,民无不举足而耕矣”.郑笺无异说,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以及朱熹《诗集传》,训释此语皆同毛传.  相似文献   

13.
《辞源》行世迄今七十余年,功效卓著.修订本《辞源》,力求释义简明确切,并注意语词来源发展演变,于书证文字详加覆核,并标明作者、篇目,不失为近年来最为通行的阅读古籍的工具书,然罅漏舛误,也在所难免.顾名思义,《辞源》“重在溯源”,①其收词之旨“以常见为主”.②然近日检阅六朝  相似文献   

14.
说“撠”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斗者不搏撠”之“撠”,今人训诂约有四解: 1、如“戟”的“繁文”,即古代兵器。(陈直《史记新证》122页) 2、剌。(《辞海》修订本)又,击剌。(《辞源》修订本) 3、弯起胳膊去拉住东西。(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孙膑》注) 4、以手指叉人。(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江西人民出版社,82年)诸家之说虽异,其源盖本于唐司马贞、清段玉裁二人的训诂。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传本,仅郭象编注的三十三篇流传下来,其中是没有“惠施”这一篇题的。但《北齐书·杜弼传》云:“(弼)注‘庄子·惠施篇’。”王应麟根据这句话,疑《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旧本,原有“惠施”一篇。谭戒甫先生又进而推考:杜弼注的“庄子·惠施篇”,其实就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惠子》一书,刘向校定群书时,按“篇名互见例”附入《庄子》五十二篇,其后晋人删注《庄子》,又将其  相似文献   

16.
新版的《辞海》和《辞源》,在当前来说,可谓是我国最有影响最有权威的两部辞书了,但其个别条目的释文似乎仍欠斟酌,“执鞭”条便是一例。 这两部辞书,在“执鞭”条下,同引《论语·述而》“寓而可求之,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作为书证,释义也大同小异:《辞海》释作“为人驾驭车马,意谓给他人服役”;《辞源》释作“持鞭驾车”。乍看起来似乎无甚不妥,但若仔细加以分析,便会发现其释义  相似文献   

17.
<正> 1979年版《辞海》、《辞源》及新近陆续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等反映了我国辞书编篡的最新水平。在对待成说问题上,旧辞书或以汇集为其编篡宗旨,或以筛选为其制作方针。如《经籍篡话》、《叠雅》、《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即基本属“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之类。其作为工具书,虽不无存在之价值,但成说之是是非非,全需读者去自作辨析。新版《辞海》等于此乃一反旧辞书之唱,编者不是俯身于前人之下,而是以成说为参考,以书例为根据,凡涉古者,必期食而化之,融为己言,故能发前人之所未发,明前人之所未明。无论是在立目、释义、还是在引用书证上,均有其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楚辞新证     
顷读《楚辞》,于旧注每有所疑,辄翻阅古籍、字书与有关史料,以求确诂。偶有所得,则记之书端行间。今集其数则,稍事梳理,不敢信其必是,愿献诸大方,以求正焉。离骚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壮”字,王逸《楚辞章句》释为“年德盛日壮”。朱熹《楚辞集注》本《礼记·檀弓》之说,释为“三十日壮”。按王、朱之注似失之泥。此为屈原怨责、劝说怀王之言。屈原以为怀王之失在于斥远忠正贤良,而亲信谗贼奸邪。《离骚》诸诗多寓此意。王逸知“秽”为“行之恶也,以喻谗邪”,却不知“壮”与“秽”相对为文,当指忠正贤良者而言。“壮”训忠正贤良,乃借“壮”为“庄”。《庄子·天下篇》“不可与庄语”,《释文》曰:“庄,一本作壮”。是其证。又《逸周书·祭公解》:  相似文献   

19.
《庄子·秋水》中的”濠梁之辩”从表面上看很象一次运用现代逻辑推理的辩论,其实,庄子是要借辩论知鱼与知我的过程中蕴含我心他人难知的问题,庄子所谓鱼之乐是庄子道心之乐向鱼的投射,惠子难以得知。庄子的道心经过了“心斋”与“坐忘”后的自我经验的超然境界,没有经过自身的修证是无论如何难以感知的。这种道心只可以修证而不能言传于他人。此理既合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说法,也合乎《庄子·知北游》中“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的说法。所以,惠子想通过逻辑推导的方式证明庄子不知鱼之乐也是可笑的。  相似文献   

20.
修订本《辞源》(以下简称“修订本”)第三册“疒部”与旧《辞源》相比,有很大改进,优点不少;但是,由于篇幅浩繁,出自众手,时间仓促,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辞源》下一步修订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以就正于编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