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2年10月28日颁布实施的《文物保护法》将原法“私人收藏文物”更名为“民间收藏文物”,并由原来的3条增加到10条。新《文物保护法》对民间收藏文物诸条款的规定,一方面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所面临的新情况,另一方面在管理制度和政策上有利于实行适度开放的政策,从而达到规范市场,使民间收藏文物有序流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阶段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如何规范社会捐赠,规范捐赠的发起人、捐赠人、受赠人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捐赠财产的管理、使用以及捐赠财产剩余的归属和处置,都必须尽快予以明确和界定,否则,将挫伤捐赠者行善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捐赠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慈善捐赠行为中的当事人有劝募人、捐赠人、受赠人、转赠人和受益人。现实生活中依捐赠人参与慈善的方式,有个人慈善募捐、个体向他人直接捐赠和个人设立基金会三种类型,目前在捐赠程序、捐赠当事人法律地位、捐赠财产归属等方面仍存在法律制度障碍,建议修订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明确个体慈善捐赠组织的合法地位,加强个人慈善捐赠人权益的国家保证,制定受益人的选任标准,规定个人慈善组织的监督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各界认识不一。作者从分析文物对我国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入手,认为发展旅游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和用的完美结合。最后,作者从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保证慈善捐赠意图的实现是促进慈善捐赠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美国慈善捐赠意图实现的法律保障演进历史发现,美国慈善捐赠立法体现出实现捐赠意图的法律规则日益丰富、法律规则内容从彼此隔离到相互融合、相关权利从相互冲突到逐步平衡等趋势.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本着程序性保障与实体性保障并重、强化立法的相互融合、强调慈善捐赠意图实现中相关权益的动态平衡等思路完善慈善立法,以保障我国慈善捐赠人捐赠意图的实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和发展旅游业原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是不可分割的.文物古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好文物则是未来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进而言之,在开发利用文物来发展我国旅游业这一点上,绝对不能以损坏文物为代价.所以说,恰当合理地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募捐行为法律性质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募捐纠纷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捐赠人捐赠的积极性,侵害了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目前的立法中未对募捐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理论上对募捐行为法律性质的认识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处理也不尽一致,如何规范募捐行为、认定募捐行为的法律性质已成为立法、司法和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国际法和我国的国内法都有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和保护文物的条文,国家有义务为公民的文化权利提供便利条件,为了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我国将很多文物公开展出.然而,文物保护正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文化权利的保障与文物保护的理论从“人类为中心主义”转变到“生态中心主义”和“世代公平”,公物理论衍生的文化权利与文物保护之间也存在矛盾.既能解决文物保护困境,又能保障公民对文物的文化权利,应重新确定公民对文物的权利与义务,号召公众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当中.  相似文献   

9.
论公益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益捐赠行为属于捐助行为之一种,它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益捐赠合同除作为其合同主体的捐赠人和受赠人外,还涉及受益人这一公益捐赠合同关系人.同时,合同客体和内容的特殊性反映了这类行为的社会公益性目的.公益捐赠行为的法律涵义决定了它与信托、第三人利益契约和代理法律关系存在着明显差异.通过对此比较分析,可以确定公益捐赠是一种附义务的赠与合同.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3,(6)
问:捐赠,该找哪些部门?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你可以选择符合你捐赠意愿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赢利的事业单位进行捐赠。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或者境外捐赠人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可以接受捐赠。你可以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质量、数量和用途等内容订立捐赠协议。受赠人接受捐赠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出发点,研究分析了个人慈善捐赠的社会资本价值。站在微观的角度,个人慈善捐赠能够提高自身内部的社会资本,个人捐赠者更可能处于社会网络的核心位置,得到更多的信任度和义务认同度,提高在所镶嵌的社会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站在宏观的角度,个人慈善捐赠能够提高外部社会资本的丰度,丰富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校社会捐赠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利益结构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高校社会捐赠属于公益捐赠,是捐赠者的一种经济社会行为。从分析社会利益结构的发展变化出发,运用经济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认为高校社会捐赠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高校社会捐赠事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人体器官捐赠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人体器官捐赠行为生效的要件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意思表示自愿和真实、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并试图进一步明确人体器官捐赠行为的法律效力:捐赠人的权利包括自主自愿权、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获取补偿的权利,捐赠人有如实告知自己健康状况的义务;受赠人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受赠人有支付医疗费和对供体补偿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结合我国高校捐赠基金的现状,分析了捐赠基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捐赠基金管理的建议:(1)建立捐赠协调机制,促进捐赠者与学校共赢;(2)重视校友联络工作,为募捐奠定广泛基础;(3)改善基金投资经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4)选拔优秀基金管理人员,建设专业人才队伍;(5)国家提供政策引导,促进大学教育捐赠;(6)强化基金透明管理,增强捐赠者的信任信心。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影响捐赠者决策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益捐赠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是公力救助的必要补充。高校社会捐赠属于公益捐赠,受捐赠双方及其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影响捐赠者决策的十四项因素假设,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确定了各因素影响的显著性,建立了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为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捐赠人和非营利组织自身都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措施。但是现阶段的税收优惠制度存在的诸多不足不能满足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要求。我国应从合理区分非营利组织性质,对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收入予以合理免税、改进捐赠激励机制等方面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以便实现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是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矛盾问题。本文结合一些实例 ,对于如何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探讨。作者以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有待于进一步修改完善。立足当今中国社会现实 ,文物的社会保护可能是一条值得考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美国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慈善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慈善税制也一直被认为是推动其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联邦层面与个人慈善捐赠相关的税制安排包括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遗产税和赠与税。个人慈善捐赠的税制安排具有四个特点:完整的征税体系;通过不同的税前扣除比例引导捐赠取向;激励富人捐赠的高额累进税率;自主申报并允许自由选择扣除方法。为了解决我国现行个人慈善捐赠税前扣除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在设置不同的扣除比例引导慈善捐赠、制定不同的扣除方法供捐赠者选择、适时建立遗产税制度并制定遗产捐赠的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因成为医学界临床治疗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患者的有效手段而得以迅速开展。同时也使一直存在着的因器官需求短缺引发的管理无法可依、器官非法交易等问题更加突出。国务院因此在2007年通过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一定程度上为立法解决当下的器官移植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供需矛盾。就器官移植的供体权益而论,条例对人体部分器官移植,应当鼓励供者自愿捐献、受者自主补偿或亲属之间互助行为;对人体整体器官移植,应当在明令禁止同时,鼓励遗体器官捐献、或者增加生命预嘱内容;对器官供给管理,应当明确伦理学优先原则和伦理委员会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却也使得网络著作权保护混乱,人们对合理使用制度的存在价值产生质疑。同时网络环境下保护著作权的技术保护措施、网络合同也对合理使用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传统著作权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