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实际调查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理论,可以构建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满意度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进行校检显示:新农保政策内容、经办服务正向影响参保人满意度,间接影响参保人信任度。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优化经办服务和提高基金管理运营水平,是确保新农保实施效果、推进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2011年对甘肃省会宁县1 042个参保农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对新农保忠诚度的主客观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客观因素中,农民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干部身份对忠诚度有显著性影响。农民的年龄越高、身体状况越好对新农保越忠诚,相比群众,干部更忠诚新农保;主观因素中,农民的养老风险认知,对新农保的重要性认同、满意度、信任度和了解程度均对忠诚度有正效应。提高农民的忠诚度有助于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度、信任度和满意度是制度有效实施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在对新农保试点调查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新农保试点中的农民参保选择和政府行为的关系。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反映政府行为中制度设计层面的制度满意度与养老金水平、反映财政支持情况的各级政府补贴和反映政策执行情况的政策了解度等变量,对参保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关系,个体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对于参保缴费选择也具有显著性影响。此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需要进一步完善筹资机制、加强组织实施工作和提升农民的参保意识,以推进新农保试点顺利扩面。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参保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评价,本文在对河北省3个县395个农民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民对新农保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龄、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和参保年份与农民对新农保的评价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为使新农保得到更多认可,进而推动制度顺利发展,需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增强年轻农民的养老意识、加大新农保的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5.
新农保是我国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风险"而设置的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制度设计。充分了解当前新农保的客观运行状况与广大农户的主观认知评价,对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湖北省4县新农保实践调查发现,当前广大农民对新农保的认知整体上处于相对了解、比较理性、保持乐观的状态,绝大多数农民对该政策的实施表示赞同并积极参保,但对补助金额大小、基础养老金发放、政策的稳定性、宣传动员方式等具体实施环节还存在不满或担忧。为此,应当坚持在"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农保的作用以保证农民最优化的利益实现,科学管理新农保的各项实施环节,增强政策的普惠、福利功能;合理促进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当代农民养老观念的转变;积极拓展新农保的宣传渠道,促进新农保"全覆盖"的实现;灵活规范新农保的制度实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个人、家庭和制度三个层面探讨了农民土地意识(土地价值意识、土地依赖意识和土地流转意识)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个人因素中,年龄、受教育程度、务工经历及惠农政策满意度对农民土地意识产生显著影响;在家庭因素中,从事非农工作人数比重、实际耕地面积、家庭成员身体不健康比重对农民土地意识产生显著影响;在制度因素中,是否拥有新农保对农民土地流转意识产生显著影响。这对于农地流转及市民化政策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广西4县市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 探讨影响“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文化水平、职业、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在不同程度上能影响到“新农保”政策的有效性; 不同的非经济因素对“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这一结论既利于增进对“新农保”政策的认识, 也利于寻找优化“新农保”政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农保试点的经验与问题——基于三省六县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三省六县新农保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实态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中在政策宣传、政府补贴、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经验,分析了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着捆绑政策不合理、综合配套措施与服务滞后等问题,提出应逐步取消捆绑政策,提高未来养老金待遇水平,推动新农保配套措施,实现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特殊商品,以制度需求方——农民的消费决策行为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制约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民参保决策的经济基础,但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在农民参保决策中的作用更为关键。这些非经济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捆绑等,他们使不同群体形成了有差异的参保决策过程;另一类是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对干群关系认知、对村干部信任、对新农保的了解和满意度等,他们通过影响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和预期,从而影响农民最终的参保决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增强农民参保积极性角度提出了完善新农保制度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西部民族地区369个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民族地区农户是否愿意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进行了估计.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教育程度、所在区域和预期养老方式等变量对农户参保意愿有显著影响,民族、性别、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一系列家庭特征变量对农户参保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奖扶制度和新农保制度都在全国大力推行,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农村奖扶与新农保衔接的制度,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建设,也不利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本文在阐述农村奖扶制度与新农保制度衔接的必要性和衔接需解决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分年龄段衔接农村奖扶制度和新农保制度的观点,并提出了明确相关部门责任、提高新农保偿付水平,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统筹即实现大农保,为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建设奠定基础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将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特殊商品,以制度需求方——农民的消费决策行为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制约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农民人均可储蓄收入是农民参保决策的经济基础,但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在农民参保决策中的作用更为关键。这些非经济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捆绑等,它们使不同群体形成了有差异的参保决策过程;另一类是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对干群关系认知、对村干部信任、对新农保的了解和满意度等,它们通过影响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和预期,从而影响农民最终的参保决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增强农民参保积极性角度提出完善新农保制度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中西部两省份两个县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情况的调研,发现无论是基层执行方还是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农民,两者均借新农保政策获益,并在最低程度上落实了新农保政策。研究发现新农保政策(制度)结构本身为这一合谋提供了驱动力量,同时,制度性遗产——双方之前形成的互不信任的互动模式最终完成了这一合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老龄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养老成为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在新农保政策实施的准自然条件下,运用断点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和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村参保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水平,提高了其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和预期依靠养老金收入养老的概率,对家庭内部代际转移支付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新农保政策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和养老模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新农保政策对健康状况较差、中西部地区弱势老年群体的劳动供给降低程度更高,有助于提升弱势群体福利水平。建议提高新农保政策保障水平,对弱势老年群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推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均等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快山东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山东省的青岛、烟台等地在建立以财政补贴为主要改革内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试点情况看,新农保制度仍然存在覆盖面低、各地出台的新农保政策差别大、资金来源不稳定、新农保基金投资管理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今后加快新农保制度建设,需要加强对新农保的组织领导,加大对新农保的财政投入力度,需要对新农保制度进行进一步创新,需要建立新农保基金的有效管理与保值增值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农户林地林木转出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农户通过“确权到户”获取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也获得将林地林木资源作为资产性资源予以转出获取收益的权利。农户林地林木转出行为不仅关系到其林业收益能否完好实现,还关系到林业生产能否实现规模经营。本文以江西省为例,在对2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12个行政村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了农户林地林木转出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农户对现行流转及生产制度安排的认知程度、农户非农收入比重、农户林业生产时间、农户上学子女数目均对其转出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文章最后提出加强宣传,提高农户对现行制度的认知程度;加强引导,提高农户自主经营能力;完善制度,保障农户的林业收益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凤翔县、岐山县3个县区农户抽样问卷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新农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职业、家庭年收入、家庭耕地面积、家庭60岁以上老人比例、养儿防老观念、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养老负担减轻程度、对村干部工作满意度、参保程序是否便捷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家庭子女数量、意愿缴费档次、村集体经济状况和邻里互助情况对参保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养老意识;加强政府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真正了解到新农保的详细信息;拓展多种养老模式,减轻子女及政府负担。  相似文献   

18.
农民对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的评价不仅能够反映出该制度实施的效果,也利于政府明确进一步深化完善该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全国20省市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元有序概率模型,从区域差异和感知价值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农民参保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得出结论:农民参保满意度并不高且存在区域差异,东、中部地区满意度低于西部地区;个人承担费用、领取养老金占日常花费的比例、领取养老金是否方便等感知价值变量显著影响农民参保的满意度。基于此,提出了提高中央财政补贴的精准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以及末端经办服务能力等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农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保障水平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基于城市化和老龄化的背景,运用PADIS-INT软件对2015-2085年间的城乡人口进行了预测,利用ELES模型和趋势外推等方法估算出了各年的乡村老人基本生活支出,并构建了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新农保收支精算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当前状况下新农保的运行情况和趋势。研究发现,新农保基金应会在2051年耗尽,2085年新农保累计基金缺口达到578 556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4.9%,而直到2055年,新农保提供的保险金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需求。运用政策仿真的方法,探索了各参数对新农保基金稳定性和保障水平的影响,发现只有同时提高养老金计发系数、个人账户计息率、基础养老金和投资收益率,才能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实现70年平衡。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新农保的试点运行质量,促进新农保制度的规范发展,本文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新农保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采用多目标决策理想解(TOPSIS)方法,对山东省某市新农保运行质量进行了综合排序,发现该市整体运行良好,但是存在地区差异.通过综合评价发现试点中存在宣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提高政策设计的科学性等五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