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贯穿着"雅"与"俗"的交流碰撞.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史上"雅"与"俗"衍变的描绘,对"雅"、"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
梅尧臣诗中的审丑意识——兼论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唐以后,以雅、俗作为文学审美标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封建贵族文学的审美标准逐渐向封建地主文学审美标准转变.以浪漫之美为特征的盛唐文学及文艺的雅文化,从中唐开始,寻求着与地主文化建构新相适应的美学范式.具体而言,就是在"雅"、"俗"之间寻求适合地主阶级审美理想."唐音"向"宋调"的趋变,正与雅俗消长相融的轨迹相吻合,笔者选择"都市豪估"与"韵外之致"、"村夫子"之讥与"杨、刘风采"之誉、"柳七郎风味"与"弄笔者的自振"三例雅俗之争的个案来透视中唐到北宋审美标准和理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破除"俗情抑扬"、"雷同一响",给文学家曹丕正名,作出重要评论.曹丕正是以文学文论的"风骨"、"才略"、"情采"以及独特的悲剧精神与人文关怀价值,占据建安文学重要一席,获得读者青睐的.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处世态度是表面从俗,精神脱俗,从而形成了"从俗脱俗"思想。这对后世影响甚巨,"以俗为雅"的文艺思想即由此脱胎而出。"以俗为雅"之俗指凡俗、通俗,雅则指高雅。这个命题既与"从俗脱俗"思想息息相通,又符合艺术辩证法的原则。"以俗为雅"是一个普遍的文学现象,体裁的运用、语言的表达、题材的选择、章法结构的组织、意境的创造等都可"以俗为雅"。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  相似文献   

7.
"新现实主义"和"先锋派俗文艺"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两大主流.这两大主流能发展并持续到新世纪,反映了人们对"学院派"小说形式的厌倦和对传统文学的眷恋.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异教",才女张爱玲的文学"传奇"首先决定于内因--其自身过人的文学天赋,然后才归功于外因--<红楼梦>等世情小说、破碎的家庭及"孤岛"的上海,她的小说内容的"俗"与鸳鸯蝴蝶派貌合,而其"美丽而苍凉"主题的"雅"又与<红楼梦>神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萨尔曼·拉什迪其人其文其事,评析了他的短篇小说集<东方,西方>,指出以"后殖民文学教父"著称的拉什迪,因其多元文化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视角切入文学.其文学主张倡导"世界小说"具有时代特征及意义,但是否能成为今后文学发展的主流,仍有商榷余地.  相似文献   

10.
李润霞 《南都学坛》2005,25(2):50-56
十多年来,当代女作家王英琦的"人"与"文"都发生了很大"蜕变",她的人文立场和人文精神决定了她的散文精神。以寻找和坚守精神家园为指归,她的散文创作在反俗抗俗中表现了理性内省精神、精神启蒙和灵魂救赎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敦煌俗赋的类型与体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俗赋可分为故事俗赋、论辩俗赋、歌谣体俗赋三种类型。早期文人赋开头有一段故事引子,就是从民间故事俗赋发展而来的。对问体的文人赋则是继承了早期民间争奇斗胜的形式,以争辩的方式安排布局。敦煌歌诀体俗赋,是汉代民间歌谣体俗赋的延续,其文体为赋而非诗。文人的诗体赋是汉代赋体分化的结果:不是赋向诗靠拢,而是诗从赋中分化出来。敦煌写卷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不以赋名篇的作品,像"词文"类,究其体制归属,仍当为俗赋。通俗文学文体的差别主要是由其传播方式或表演形式决定的。敦煌俗赋同文人赋的区别,更多反映了中国文学源同流变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根据袁良骏先生的《“两个翅膀论”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再致范伯群先生》一文的观点,范伯群先生以书信的形式作了回应。认为袁先生对“两个翅膀论”质疑的观点已经多次发表,对立双方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作了公开论辩,无需再辩。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他在中国文学馆论辩的“对话录”中的观点,摘录如下一、文学只有“多元共生”,才能满足全民中各种群体的需要。二、要分清通俗文学与庸俗文学的界线,庸俗文学总会打着通俗文学的招牌出现,应在分清的前提下予以批评或批判。三、由于普通老百姓对于通俗文学的爱好,我们就应该“因势利导”。四、想用一种文学例如“雅文学”将“俗文学”扫地出门是一种“无效劳动”。五、知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教训都应总结。六、既然群众对文学有“多元共生”的需求,那么各种受读者欢迎的文学中的优秀作品都有进入文学史的资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多年来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对通俗文学的重视.实际上,在抗战时期,处在不同政治地域内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张爱玲、赵树理的创作均已表现出雅俗互融的风格.但由于他们的出身、生活经历和文化底蕴不同,因此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美国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造就出生产-消费型的生态环境.文学作为其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精神生产-消费品.与严肃文学相比,通俗文学的成功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求.作为精神消费品的主要生产者,通俗小说作家悉心关注文学作品的消费市场,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心理企盼,创作出不同类型的作品浪漫传奇、侦探小说、恐怖小说,科幻小说,爱情小说等,以使有着不同兴趣及偏爱的读者有充裕的选择空间.大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又进一步刺激了文学的生产.此外,严肃文学的衰落与悬置终极真理的社会文化氛围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现代通俗文学整合进现代文学史,长期困扰着学界。在具体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别论述易、整合入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立足于学习西方进行“借鉴革新”的现代知识精英的文学史构架,对侧重于面向传统进行“继承改良”的现代通俗文学的排斥。然而扎根于本土资源,面对中国问题,现代通俗作家在五四之前的创作已经展现了改良社会、提倡科学与人权等现代启蒙主题,在五四之后也展开了对现代激进思想如“非孝”等的反思。现代通俗作家已经扮演了启蒙先行者的角色,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开始“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修正过去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以开放多元的心态,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庸、琼瑶小说的传播与大陆通俗文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庸和琼瑶小说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在大陆的传播引发了大陆通俗文学的兴起。它的勃兴与繁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完成了中国文学的雅俗分流,弥补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片面性,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这一特殊的文学传播现象体现了文学传播的几条规律:第一,当代文学传播不是无序的,而是循着现代性的方向;第二,文学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具有互补性;第三,文学传播的现代性决定了文学必然是走向世界文学,这并不等于文学的趋同性、文学拒绝全球化。文学传播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同化,而是多元共生。  相似文献   

17.
庸俗唯物主义是指以毕希纳、摩莱肖特和福格特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一个哲学派别,人们结合他们的言论把其思想概括为意识混同于物质等,并对其大加批判,由此贬称其为庸俗唯物主义。然而这种看法是有待商榷的。受当时科技发展和时代背景的限制,庸俗唯物主义的思想学说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其中也包含很多脱俗的,且对当代科学等的发展仍有参考价值的思想学说值得去研究和学习。对庸俗唯物主义武断地全盘否定,其实是对庸俗唯物主义的误读,只有建立在对庸俗唯物主义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庸俗唯物主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俗对峙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0世纪中国小说地位空前变化,新文学对通俗小说发生影响,通俗小说则对新文学提出了挑战.雅文学、俗文学都能产生伟大作品,金庸就是超越雅俗的典范,他超越了"供消遣"与"为人生"的传统,以超凡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才能,以对传统小说语言形式的发扬光大,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雅、俗文学概念的争论是当前学界一个见仁见智的热点问题.对通俗文学作出一劳永逸的定义是不切实际的,可以结合文学史的流变从雅、俗分裂、融合的过程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形成原因,即雅、俗的起源与功能;美学风格;文化权力和意识形态;大众传媒的冲击;文化批评的转向.梳理这些流变成因有利于为通俗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推进通俗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休闲文学是具有休闲功能的文学作品 ,它不同于主流文学 ,也不同于通俗文学。休闲文学不是现在才悄然勃兴的 ,它一直是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