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南宋时期士人关于《盐铁论》的接受维度、层面,比北宋时更为广泛、深入。这既得益于南宋版刻业的发达,更得益于南宋学术风尚的推动。南宋官学在“法祖宗”的政治要求下,一方面要破除王安石新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欲树立新的学术范型。在破与立中,以道问学为意趣的考据学日渐盛行;以尊德性为旨归的理学亦渐居统摄地位。在新学术风尚的影响下,《盐铁论》被南宋士人广泛关注,成为理学家高扬儒家道义的经典参照和学者考据典制渊源的重要史料。不仅如此,南宋理学家以道为本的辞章认识,也推动了对《盐铁论》文学价值的深刻认知。这是此前所没有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两宋之际,程门高弟杨时为尊师门,力行工程之道,不仅利用宋室南渡后自己政治地位的提高,在现实政治中主张罢黜王安石配享孔子及其新法,更从理论上批判了王安石新学的不知天道、不知性、溺佛道、重财利等众多的"不知道"之处,以此提升洛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理论批判,不仅体现了宋代学术的门户之争,更展示了洛学与新学这两种学术思维路向及价值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现有的宋人笔记小说中,王安石的形象以负面为主,主要表现在:诡异的出生,性格执拗、强忮,心胸狭窄,祸国害家,等等。造成这一负面形象的原因在于:与宋代党争有关,南宋初期统治者及其追随者的污蔑,与新学和"诗祸"有关,等等。这一负面形象的形成影响了后世对王安石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理学又称道学,是北宋以来逐渐兴起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以儒学为主,融汇道、佛而成,它一反汉儒解经注重名物训诂的传统,而以阐述义理、性命为主。在政治上理学是王安石新学的反对派,北宋的理学家们无一不反对王安石变法。理学的始祖,是周敦颐(1017—1073)。他的代表作是那部以谈象数为内容的《太极图说》。他继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新学在两宋之际的学术嬗变,其实并不是新学学术本身自由、自觉的传承。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统治集团的政治选择,使新学非学术层面传承的影响加深,致使新学完全成为社会诸多阶层利益诉求追逐的工具,渐趋式微,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现实的问题与困惑,正是历史镜像的投射。尽管时代在变,但传统社会中学术与现实政治的纠葛,依然在今天延续。中国传统社会丰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其实就是双刃剑,独立、平等、和谐则是两利与进步,依附、偏倚、压榨及利用则会两害与退步。  相似文献   

6.
沈季长为王安石小妹婿,其夫妇与王安石交往颇密切,其父子同为王安石“新学”学派的重要成员。安石诗文集中尚存有不少与其夫妇唱酬之作。钩稽有关文献资料,探讨沈季长生平、思想、著述及其夫妇与王安石交往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可发现,王安石与沈季长夫妇交往并非仅仅停留在一般亲缘交往的层面,他们在政治、学术、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交互影响,由此我们也可更深切地了解王安石“新学”发展、嬗变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自北宋始,“二程”和王安石对文学的价值多有贬抑.至南宋,文道关系更趋紧张.叶适从重文的立场出发,提出“洛学起而文字坏”的著名论断,公开还击道学家对文学的贬斥,其内涵还包括对王安石新学戕害文学的不满.一方面,这是叶适在大张旗鼓地维护文学的存在价值和独立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主动延续北宋欧阳修、苏轼的优秀文学传统,开创南宋新文统的决心.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虽然一生未从事过职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但他从实行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改革的思想是荆公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先友世交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安石在北宋中后期居于士大夫文人的核心,他交游极广,关系也很复杂。他与父亲的朋友及其子孙的世交之谊,为他在思想、文学以及政治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很值得加以考察。研究王安石交游关系及其形成方式,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王安石及其新学学派的思想作风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祖望通过为关系到两宋的治乱兴亡的重大政治事件元党禁与庆元党禁设立学案,反映了宋代儒学与政治间的互动影响及其兴衰历程,并通过考证《元党人碑》确定了元党人的范围。王梓材考察了宋末反道学的学者周密对于道学流派,以及对假道学、道学与文学相互影响的论述,丰富了对于当时思想文化的认识。全祖望为作为北宋后期开始直至南宋初期的官学并与洛学相对立的王安石新学,被朱熹视为杂学的三苏蜀学,以及宋元过渡期间被视作王、苏两派之余波的以李纯甫、赵秉文为代表的金朝儒学设置学案,肯定了道学的反对派新学与蜀学的思想史地位,阐明了王安石经学的学术价值,进而从正统立场出发批判了金代儒学代表人物李纯甫与赵秉文的三教合一论。  相似文献   

11.
朱熹议祧庙主要针对的就是以楼鑰、陈傅良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之学.朱熹认为赵汝愚不应该因避王安石之学而一概否定其具体的礼学主张,认为其祧迁僖祖满足了个人的私欲而忽视了能够带来长久和平安定的正确的礼制秩序.朱熹议祧庙集中体现了礼学理学化的思想倾向,与后来编撰<仪礼经传通解>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1976年至1989年是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起步阶段。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研究范式从阶级论转向审美分析;以普及宣传为目的综述新西兰文学;毛利文学研究横空出世;同步追踪新西兰当代文学;曼斯菲尔德译评热潮。虽然研究成果绝对数量不算太多,但从纵向发展看,1976至1989年间新西兰译评构成了中国新西兰文学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时期,时在北京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办了《尚贤堂(新学)月报》,通过寓言和新闻报道,发表了对中国改革变法的建议,同时也向中国人介绍了一系列西方科学知识。本文通过将这些内容与丁韪良以往著作相比较,发现"科学知识"大部分出自于他二三十年前的出版物中,不但在知识更新上表现出滞后性,而且杂糅着宗教思想,最终这些出于宣教目的的文化和政治建议未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故而《尚贤堂(新学)月报》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五四"、新中国、新时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80年代之后借助改革开放真正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改革,从而准确为中国批评在世界批评格局、民族批评发展传统和现代社会中定位,明确中国批评发展思路,认清现代批评发展趋向:一方面朝"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形势下,以"双百"为指针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北宋诗话中的唐诗研究呈现出梯度拓展与上升的轨迹,围绕对诗人诗作的论评形成了不少集中点,透视出宋人对不同唐诗传统认识与把握的变化;北宋文人序跋书信中的唐诗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唐诗历史发展的观照和论评,二是对唐诗人的不同推重、批评及对其各自创作特征的剖析;北宋诗选中的唐诗研究则集中体现在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中。上述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生发、同构并进,共同推动了宋代唐诗学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五四"、新中国、新时期发展阶段,在80年代之后借助改革开放真正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从而准确地为中国批评在世界批评格局、民族批评发展传统和现代社会中定位,明确中国批评发展思路,认清现代批评发展趋向一方面朝"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家族女性文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祖母辈、母辈不出闺门的家庭教育促成王家男子走上仕宦的道路和女子读书风气的形成;第二阶段为王安石同辈的手足分离后,家族女性文化呈现繁荣,王家女性以诗书相高的风气,突破了传统女性的追求;第三阶段,王安石政治主张及官场得失对家族下一代女性产生的影响,形成迥然不同的两种文化风格.随着王安石的离去,王氏家族女性文化也接近尾声,其盛衰是中国传统家族女性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学习型社会既是一种社会蓝图,又是一种现实实践。学习型社会理念是三大机制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统摄意义;三大机制构建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实现方式。在学习型社会理念向着实践领域的推进中,适切而又接地气的机制导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9.
试论精神分析批评法在我国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分析批评法之所以自 2 0世纪初引入我国后便广为传播 ,绝不是偶然的。它既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男女性爱乃“人之大欲”、“人道之大伦”、“人伦之大节”、“至道之际”有着必然联系 ,又与我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中强调文学艺术必须表现真情实感分不开 ,而且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修辞问题是耶鲁学派关注的首要问题,他们一方面对文学进行盛况空前的修辞批评,另一方面又对修辞自身进行质疑和批判,实现修辞秩序的重建,从而实现对文学中形而上学话语的全面清理。这样一种现代性的文学修辞观念不是空穴来风,而是20世纪西方哲学、文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主要是新批评、德里达和尼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