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1982年吴德铎发表《我国研究、评介徐光启概述》一文后,国内农业、军事、天文历法、数学、宗教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对徐光启思想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徐光启农业思想、军事思想、天文历法思想、数学思想、宗教思想的内容、成效、途径、方法及其它问题展开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动态,同时也有助于发现问题,推进对徐光启思想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明末清初学术文本和学术思想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特征出发,通过对《不得已》的考察,探讨了西方宇宙论对儒家伦理的威胁。历法改革势在必行,而中国传统科技却对此束手无策,与先进的西方历法会通是唯一选择。引进历法就必须引进地圆说,引进地圆说就必然对传统儒家伦理造成威胁。在面对西学冲击时,儒家文化是否应改进和怎样改进,当时存在分别以杨光先、康熙和徐光启为代表的三种态度。杨光先的态度是保守且不符合现实的;康熙的态度明为调和,实则倾向保守,其做法亦难以实现;徐光启的态度是积极且可取的,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徐光启生活的晚明时期,内有宦官集团的擅权,外有强敌临境,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徐光启毅然以拯溺起衰为己任,毕生致力于科学救国,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关于徐光启的科学成就,已有不少论著,本文对徐光启的政治经济思想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徐光启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样的一个历史现象是耐人寻味的:以牛顿的古典体系为其代表的近代科学在中国之正式登场,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李善兰的手里,即晚于西方整整两个世纪;但对于这一近代体系的思想酝酿却可以上溯到十七世纪初期的徐光启,即和西方近代思想的奠基者培根、伽里略、开普勒、笛卡尔等人恰好同时。而徐光启的科学贡献历来之为研究者所重视,和他哲学思想历来之为研究者所忽视,又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本文试图就这后一方面略论徐光启在中国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农政全书》与徐光启的科学方法柯远斌,谷超作为我国明朝晚期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徐光启的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广阔,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其中,他对农业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所编著的《农政全书》,就集中了我国古代农业科技之大成。《农政全书》共60卷12门...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分析了沿用很久的历法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缺点,通过运用一种新的更为简便的计算方式,演推出一种更为科学实用的新历法。这种改变记月记日记星期的新历法,具有直接性强、准确性高、不查日历等优点,同时由于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可称为绿色环保历法。  相似文献   

7.
徐光启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一生在天文历法的科研活动中成就卓著。他对《崇祯历书》的编译,劳苦功高,然而在明清王朝,众多学者在“会通以求超胜”的思潮中,掀起了长达二百多年“夷夏之辩”和“西学中源说”的争论。可以说,鉴于历史的背景如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心主义态度”、儒家经学文化的影响,以及现实的原因如明清时人为摆脱理论困境的作用,此种结果也是历史辩证法使然。  相似文献   

8.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撰写的<农政全书>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代农业专著.徐光启的重农思想,一是"富国必以本业",二是"水利者,农之本也",三是备荒救荒应"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徐光启崇尚实践,他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实验,把古代农业科技提到新的科学高度.徐光启的重农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议论徐光启的时候,往往将他与英国的培根相提并论.四十多年前,竺可桢教授将这两个人作了一番比较:年令:徐光启小一岁,后培根七年去世;地位:徐光启以大学士身份入阁办事,身后谥文定加赠太保,培根也曾入阁,任掌玺大臣、大法官,英王曾授以子爵;徐光启提倡科学,培根也提倡科学,徐光启主张一切经过试验,培根在《新工具》中也竭力提倡试验,法国哲学家服尔德称他为"实验哲学之父".这些事实证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许多相似处.  相似文献   

10.
论徐光启引进西方科技中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光启(1562年—1633年)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躯。在徐光启等人倡导下,明末我国政府开始引进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在若干欧洲耶稣会科学家的帮助下,明清之际我国在天文、数学、地理、机械等科技领域,曾出现过接近世界近代科学的趋向。这在我国科技史上是值得重视的现象。(一)科学与宗教如果把明末中国放到世界范围内加以考虑,可以看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处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局面。虽然在若干传统技术领域,仍有一些带总结性的专著相继问世,但  相似文献   

11.
历法之争是中西科学和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历法之争后,康熙下令禁教.近代部分学者认为,是儒学士大夫的顽固、保守和狭隘导致了历法之争.实际上,历法之争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历法对历理与历数并重,而西洋历法只重历数不懂历理,致使在一些重大历法问题上出现冲突;第二,古代中国历法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西洋传教士冒犯了当时的政治禁忌.历法之争的结果是西洋传教士能够在不懂历理、儒耶矛盾突显的劣势下继续推行西历,这得益于西洋历法的先进性,也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先进科学是持相当开放态度的.  相似文献   

12.
明代末期,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从实践中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从而提出了“超胜”、“分曹”的科学思想。“超胜”是从翻译入手,经过中国人的研究提高,做到与西方并驾齐驱,最终超过西方;“分曹”则是在传统科研基础上,开辟新的分学科研究。1604年徐光启擢升进士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这一百年间,是有明历史上一个星光灿烂的时期。这期间曾先后出现了象李时诊、宋应星、徐光启、朱载堉、徐宏祖等等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人物。作为皇族成员的朱载堉,他在天文、历法、数学、音乐、文学、艺术诸方面的成就,不但为中国古代史增色,也为当时乃至后世的一些外国学者所注目。昔日,学界对朱载堉的研究大抵侧重天文、历法、音乐,而对《醒世词》这一光辉的文学作品却很少论及。本文试图就此作发表些许意见,希望能引起文学界和思想界的注意,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4.
徐光启治学方法初探姜观吾一、徐光启的生平和处境徐光启,号玄扈,上海人,生于明嘉靖41年(1562年)。万历25年(1597年),他35岁时考取第一名举人,七年后(1604年)又中进士,崇祯2年(1629年),任礼部左侍郎、尚书、内阁大学士。崇祯6年(...  相似文献   

15.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根本动机在于培养有用的“中材”,这类“中材”的主要特征是认真与心细。因此,徐光启重视《几何原本》的心性教化功能。徐光启认为,1)几何学为人人当学之学。2)几何学的功能在于使人“心思细密”,它具有“练心”的作用。3)以几何学为主要科目的教育理想完全有可能实现,因为几何学并不像外人想像的那样晦涩,它具有内在的简明性。这些观点与当时的心学思潮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改用阳历”已经临近百年,亟需思考创制科学简明的中华新历。本文为此论述三项内容:我国近百年来的历法改革史实;将近百年来我国研制新历的情况;我国历法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中华科学文化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中枢是历法。天人合一历法在中华科学文化发展中居核心地位。依天体物理学、现代宇宙生物学和航天医学,人体的生命过程决定于父母遗传基因和自然基因。宇宙天体的万有引力、电磁波、高能粒子流三大作用严重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给每个人都打上宇宙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徐光启早年家庭贫寒,其祖母和父母与农业劳作关系密切,因此徐光启从小产生了对农业科研的兴趣,并在成年后把这种兴趣提升为自己的事业。徐光启所处的明末时代,由于农业问题导致了社会动乱。同时,中华民族传统的农业科研和农本思想至明朝已经进入总结整理材料的阶段。这些因素构成了徐光启农本思想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9.
徐光启的《告乡里文》是重农劝农政治文化的产物,体现了科学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多元交汇.《告乡里文》采用了《劝农文》的形式却赋予了《劝农文》新的内容,提出了应对水灾、恢复生产方面的具体技术措施,受到农民的欢迎.他与读者的关系是乡亲关系,这种关系较之于《劝农文》所体现的官民关系,更能为农民所接受.《告乡里文》中既有徐光启原籍和外地通行的“寻种下秧”,也有外地传入的“买苗补种”,体现了官府提倡和民间参与下的农学知识和技术的地域交流.《告乡里文》中由徐光启创造出的“车水保苗”技术是在旧有知识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延至《农政全书》的许多内容,都体现了徐光启作为农学知识生产与传播者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技术思想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徐光启是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技术方法有过深入的研究。“循时适宜”的实事求是方法论是徐光启农业技术思想的立足点;“九州八目五系”系统方法论是徐光启农业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博究天人,皆主实用”的实践方法论是徐光启农业技术思想的价值旨归。对徐光启农业技术方法论思想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也对我们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