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新媒体交互艺术是现代摄影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交互设计等新形式传播媒介的统称,具有巨大的传播能力和影 响力。在蚌埠市博物馆的“禹会诸侯,祭祀天地”复原项目中就应用了新媒体交互艺术进行数字复原。在其他传统文化保护与 传播项目中,新媒体艺术也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交互艺术应用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播的事业,能够更加 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重大流变从来都是伴随着媒介的改变而发生的,依傍着高科技媒介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艺术便是当下电脑、录像、网络、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混同与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可是,与新媒体艺术勃兴的发展态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对新媒体艺术理论的研究却很少.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的厘清,特别是对其语言品格特性的集中探求,并在新媒体艺术本身语言范式的支点之上,将它置放在与传统的对比中进行甄别,探寻新媒体艺术独特的感知方式和审美资质,以及这种感知方式和审美资质对影像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艺术引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呈现出强劲势头。与新媒体艺术的欣欣向荣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建构和新媒体艺术批评实践却显得相当滞后,新媒体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呈现"失衡"状态。新媒体艺术与艺术媒介显现亲密关系,新媒体艺术凸显媒介(媒材)的作用。媒体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影响着艺术观念、艺术形态和艺术审美的革故鼎新,新媒体艺术实践亟需艺术媒介批评予以观照和引导。对艺术媒介和艺术媒介批评的分析,有助于建立新媒体艺术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4.
真实感和传奇性是中国历史剧艺术一对并行不悖的审美原则,它是戏剧平民化的艺术表现,并受制于审美情感,指向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平民化赋予了历史剧艺术极强的生命力,推动了中国历史剧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5.
紫砂艺术方圆造型是紫砂艺人共同传承、相互影响的创作法则,是紫砂艺术形态的审美主流。紫砂艺术造型的"方"与"圆"绝非仅是表示形体的概念,它体现着紫砂艺术的风骨和精粹,代表着文人的思想意识与艺术审美指向,方圆之间包容大地万物、亘世乾坤,聚合着中华民族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艺术哲学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文艺变革的实践 ,越来越清晰地证明 ,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形态的崛起 ,极大地冲击着既定的文学、艺术形态和规范 ,改变其存在方式 ,促使其不断地走向大众 ,融入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 ,变化着的文学、艺术则以独具的审美方式 ,积极地作用了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 ,深化其艺术意蕴 ,提升其审美境界从而形成多元共生、悖立与互动的新文艺格局。可见 ,只有立足文艺变革实践 ,洞悉文艺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才能透过文学生存困窘的种种现象 ,窥探其发展的内在潜质与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7.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泛艺术层面的要素,即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第二,广义层面上的要素,即新媒体上负载的一切艺术类节目;第三,狭义层面上的要素,即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当前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媒体艺术文化本质的探讨、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的研究、新媒体艺术审美特征的阐释、新媒体艺术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以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应该提倡整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互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蜀道难》为代表的李白山水诗的主旨是表现崇高,并由此与主要表现优美的王、孟诗相区别,形成盛唐山水诗中的两种不同艺术范型。《蜀道难》是在以边塞诗和王、孟山水诗为代表的盛唐两种主导审美类型下产生的一个特殊变体。它所代表的崇高审美经验与另一种‘销魂’审美经验,同样指向一种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指向社会生活和人生的否定方面。  相似文献   

9.
以<蜀道难>为代表的李白山水诗的主旨是表现崇高,并由此与主要表现优美的王、孟诗相区别,形成盛唐山水诗中的两种不同艺术范型.<蜀道难>是在以边塞诗和王、孟山水诗为代表的盛唐两种主导审美类型下产生的一个特殊变体.它所代表的崇高审美经验与另一种‘销魂'审美经验,同样指向一种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指向社会生活和人生的否定方面.  相似文献   

10.
自"五四"以降,德性内涵就一直变动不居,传统理性、现代理性、后现代理性交互影响、彼此渗透,直接带来了德性内涵的多种指向与流变。德性内涵渗透到作家主体意识,与其生命体验、审美感悟交相影响、碰撞与呼应,使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多种样态,进而制约甚至决定着其发展流变的走向,在婚恋文学中表现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艺术的变革。遥在与远程通信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态,追求远程临场的艺术效果,它代表着未来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遥在与远程通信艺术强调的是一种远距离传播与接受的艺术形式,追求的是"远程临场"的新的审美心理感受与体验,以期达到"就在那里"的审美效果并产生别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影视艺术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面对这一最普泛的大众文化媒体,当代大学生理所当然应当具有相应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本文从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对如何发挥它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特殊功能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了审美导入是影视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关键所在,实现审美导入的主要环节是施教者、媒介和必要的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理念、分类与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艺术审美是自由意志自身观照的精神愉悦的理念,把艺术的分类研究逻辑地结合到艺术的历史研究上来,根据自由意志的意识形式由知性形式向理性形式发展的一般规律,将艺术分为主观艺术、观念艺术和客观艺术三大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也相应地经历了这样前后三个发展阶段。主观艺术依次为音乐、绘画、抒情诗,观念艺术依次为史诗、建筑、雕塑,客观艺术依次为戏剧、小说、超现实文学。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千百年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艺术审美观念的区别,使浩瀚多姿的艺术作品风格迥异,形象万千。但人的情感始终植根于艺术创作的根基,使其艺术作品更具客观现实与主观精神的两重化性质。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公共艺术存在于公民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和艺术语言的集合体。新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区别于传统审美角度的的方式和意义,这也决定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方式将由瞬间的情节体验向"即时性"的过程体验过渡,其审美意义的文化构成形态也发生着由"仪式化"和谐向追求"戏剧性"冲突的嬗变。发掘当代公共艺术潜在审美价值,旨在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多维的审美视角,一个新的艺术"观看"的方式,并试图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合乎当代文化语境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印度近现代诗哲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曾经引起过世界轰动的画家。伴随着其绘画艺术的创作实践,他还发表了许多独特的关于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以有限表达无限是泰戈尔对艺术的基本观点。泰戈尔的绘画美学思想是其艺术美观的具体展示,是"美在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在绘画艺术领域的演绎。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图片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新兴媒介力量,也是时下媒介与艺术交融的典型表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解读网络新闻图片的审美属性。具体对网络新闻图片的审美价值,审美的后现代性、交互性以及形成的审美共通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试图为网络新闻图片的传播和现代审美日常化的建构提供另一种维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英国水晶宫”及新工艺美术运动的再思考,我们从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设计是一种文化,如何正确地对待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处理好艺术与实用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重要的艺术形式,在以知识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时代,新媒体艺术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建立新媒体相关专业,完善教育体系;设置新媒体方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新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创造能力;加强审美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数字与交互媒体蓬勃兴起,以苹果平板电脑和iPhone 4手机为代表的新一代触控式移动媒体迅速发展,并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数字与交互媒体不仅改变了出版业、娱乐业和社会信息服务业的基本面貌,而且给传统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本文结合近年来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的数据统计分析,并借鉴北京服装学院在数字与交互媒体艺术教育中的"跨界融合"与"观念创新"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未来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新思路,认为兼容并蓄、综合素质、求同存异和注重实践将成为今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