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艺人创作戏剧主要是为了满足平民大众的文化消费,因而不得不受大众审美追求的支配.通过对大众审美与古代艺人历史剧创作关系的分析和阐释,认为反映在历史题材的艺人剧作中,大众审美的假定性、约定俗成式、极端类型化等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历史剧作品的叙事结构及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真实性原则"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而对历史剧创作来说尤为复杂既要以历史真实为依据,又要受到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的制约.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重约束历史真实、现实意蕴和审美需求.<汉宫秋>对这三重约束作出了选择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以"现实意蕴"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创造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则偏向于艺术创造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3.
论历史剧的艺术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剧的艺术虚构是必然的。历史剧作家虽有虚构的自由 ,但还要受到历史真实、历史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影响。艺术虚构在历史剧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它推动情节发展 ,深化历史内涵 ,增强戏剧效果 ,因而历史剧的艺术虚构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古代艺人创作戏剧主要是为了满足平民大众的文化消费 ,因而不得不受大众审美追求的支配。通过对大众审美与古代艺人历史剧创作关系的分析和阐释 ,认为反映在历史题材的艺人剧作中 ,大众审美的假定性、约定俗成式、极端类型化等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历史剧作品的叙事结构及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具有充分的能动性。他的独特个性和艺术禀赋在创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当他被对象主体——历史人物所限制时,必然发生创作上的矛盾。而创造主体与对象主体在创作中的碰撞与调和,则既构成历史剧独特的审美品格,也构成历史剧创作的特殊艺术规律。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则构成我们研究郭沫若历史剧真实性问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时代的产物,激荡着时代的风雷;郭沫若的历史剧是作者生命、灵魂倾诉出来的绝唱.同时,郭沫若的历史剧又辉照着毛主席,周总理、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理解郭老、支持郭老,他们是郭老的知音,是“伯乐”.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支持郭老写下惊天动地的历史剧,而且在艺术上给予他许多卓有成效的帮助.老一辈革命家和郭沫若的历史剧的关系这么直接、这么密切,真正值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书上为之大书直书.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文化影响下,当代历史剧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审美表达方式,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章以获得第十三届文华奖的历史剧为例,分析消费文化语境下当代历史剧的审美表达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是以现代传媒为基础的,现代传媒对"口语词"和"书面词"的统一,是现代报刊媒体通过语言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民族文化中的平民化精神,一种现代社会变革和文化震动联系在一起的平民意识.同时,现代报刊也以白话语言为人们重塑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梦想.但是,现代传媒带来的汉语审美力量的削弱,引发汉语艺术张力大倒退的现象,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给我国新诗的创作揭开了崭新的纪元,那么他的历史剧则给我国的戏剧创作,特别是历史剧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郭沫若的历史剧,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灿烂的瑰宝,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极其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0.
王独清两部历史剧:《杨贵妃之死》和《貂蝉》,在主题定位上时代化,在人物塑造上理想化,在戏剧氛围上英雄化,在艺术表现上诗意化;与郭沫若早期的历史剧相比,他的历史剧具有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历史剧的题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戏剧性是它的主要审美特点。这首先表现在时代矛盾的聚焦性,戏剧性的历史时代、转折的历史时期其特点是矛盾的多重性与聚焦性,往往是国家民族或群体于内忧外患之中,这一共性特点是历史剧作家在题材选择时不谋而合的艺术追求;其次是事件冲突的激变性,即历史事件能够构成对历史人物的严峻考验,并能引起人物关系的迅速变化。历史剧的题材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而且还具有非世俗性的特点。但是,为使历史剧适于观众的欣赏水平,历史剧的题材还必须具有通俗性,因而,它是非世俗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越调,因三国历史剧的影响而被列入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申凤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了京剧、豫剧等其他剧种的精髓和艺术表现手段,将新的理念、新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注入三国历史剧的创作与排演中。她把饰演三国剧作为对历史精神的解读,作为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人格的体验与表达,在塑造历史人物、抒发人文情怀、阐释历史精神、揭示历史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等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创造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陈白尘的史剧观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从刚开始对历史剧特殊审美品格的浮浅理解,到对历史、现实和艺术之间顾此失彼的游移,到最终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才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史剧观,即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相互统一,以实现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丁西林的话剧<孟丽君>是一部其价值有待重新评估的戏剧文本.作为历史剧,<孟丽君>突破了当时狭隘的史剧观,其娱乐化的喜剧审美倾向在沉闷的十七年剧坛中具有另类的创新意义.同时,<孟丽君>借鉴、汲取民族戏曲的艺术传统,为话剧民族化的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董其昌通过“北宗论”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在绘画形式上董其昌提出了“笔墨精妙论”,总结了中国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在审美境界上以淡为宗,反映了中国封建后期普遍的审美情趣.董其昌处在晚明复古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相对的艺术思潮之中,他一方面顺应了中国艺术向主体内心发展的趋势,信仰禅宗,强调“丘壑内营”“淡由天骨”;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古人,讲求节制,从而坚守了中国传统文人清高、淡泊的审美格调.他一方面赋予笔墨线条以独立的审美地位,给予八大、石涛以艺术形式上的启迪,另一方面又没有因为笔墨形式语言的独立而走向八大、石涛等人的以情造物.他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和谐美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近代具有崇高特质的艺术在形式语言上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泥塑属于元艺术,其始源性决定了它是人类艺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泥塑不仅记录了民俗生活,而且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空间.泥塑艺术因地域性和传承的稳定性,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维护泥塑的文化差异性和审美世界的多样性,成为当代中国泥塑艺术生存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解放区戏剧研究》一书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入手;关注1942前后文艺家创作的思想历程,描述他们非主体意识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并以历史剧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探寻历史、现实、戏剧之间的关系.全书从“启蒙”和“大众化”的视角,描绘了解放区戏剧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了其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随着抗日战争民族斗争的烽火走向了成熟的阶段,以其战斗的风格,悲剧的艺术,磊筑起了我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高峰。《棠棣之花》是郭沫若抗战时期六大历史悲剧的第一部。它的成功,迎来了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高潮,成为作家大型历史悲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显示出作家历史剧艺术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和宗白华在各自的论著中都对中国古典诗学的“观照艺术”作了细致的分析和多重解读.朱光潜在前期美学思想体系中主要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是形象的直觉”等重要观点.宗白华也以其颇具特色的“散步”美学,立足于艺术本体与生命经验的分析,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观照方式相结合,建立了“艺术的、有我的、自由的”审美体验论,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审美的“观照哲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精神是哲学精神、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相关体现,中国淡于宗教缺乏终极超越的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和西方相较,中国艺术的超越性是通过心灵的具体化和肉身化途径来实现的,艺术的自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强调和展开,这不仅受制于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同时也受制于中国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