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心流体验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构建双元互动影响下的用户融入模型,分析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对用户融入的影响机理,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流体验在用户互动对用户融入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感知相似性在人际互动对用户融入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分析用户互动对用户融入影响的年龄差异。研究发现:心流体验在人机互动对用户融入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感知相似性在人际互动对用户融入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用户互动对用户融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据此,提出优化内容创作以营造良好环境,健全平台功能以优化互动模式,注重群体细分以制定差异化策略等对策,以有效提升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融入度。  相似文献   

2.
社交机器人已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其进行识别是相关研究开展的前提.当前基于账号特征、信息特征等指标的众包识别、社会网络信息识别、机器学习识别等方法正面临全新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新的社交机器人识别体系应当包含账号的社交行为、集群行为和情感行为等指标,并借助不同账号间的协同行为、账号互动能力等网络行为特征对社交...  相似文献   

3.
[提要]社交机器人已经广泛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活动中,网络用户是如何看待这一新现象的?中美之间有何不同?本文从技术接受视角对中美特定网民群体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中国网民对社交机器人持更乐观看法。中国网民倾向于认为社交机器人带有好的目的,而更多美国网民则认为其带有坏的目的,对社交机器人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的影响认知也是如此;在辨别社交机器人方面,中国网民对自己辨别社交机器人账号的能力更加自信;在社交机器人使用场景方面,中美网民的看法基本一致,均是最接受使用社交机器人发布紧急消息,最反对用以分享虚假信息。  相似文献   

4.
当前,推特、脸书、微博等中外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娱乐传播的主场域。社交机器人颠覆了以"人"为主参与的娱乐传播规则,以"机器"逻辑来改变传播生态。本文从社交机器人颠覆社交媒体空间娱乐传播的现状出发,围绕恶意机器人操纵水军、模拟人类行为、利用数据空洞(data void)和社交媒体"弱连接"的特性和渗透用户群体、扰乱娱乐传播链条的策略以及技术逻辑进行了探讨,提出应从规范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平台治理能力、提高公众"机器人素养"、正确利用社交机器人、调动积极社会效应等方面思考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5.
回顾葡萄牙社会的现状,哲学家JosGil分析了"非印记"的现象。"非印记"描述的是一个看上去不重视任何事情的方式,人们生活在一个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的世界里。当然,如果真的发生了社会重大事件,那么也没有人需要承担责任,没有任何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一切都可以继续,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非印记"反映的是我们想象和感知的生活与生活本身之间的断裂,也许这不仅仅是葡萄牙社会独有的异化现象,而是现代社会共有的一大问题。当这一现象产生时,任何价值重构似乎都是不可能的,因为价值重构需要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6.
社交机器人在社交媒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交机器人具有自动性、社交性、功能性和中介性等特点,可通过干预政治事件对政治传播产生影响,既服务于政治传播速度和广度也破坏了政治传播环境。社交机器人具有激发民众参与政治事件,加快政治传播的互动和加速信息传播速度等正面影响,也具有监视规训民众、塑造个体威权人格、滋生民粹主义、破坏政治认同等负面影响。但对技术进行管控能够加强对社交机器人行为的治理,机器人自身对信息的筛查作用可以应用到敏感信息的智能把关,预防信息二次传播造成影响的不断扩大。平台对算法技术的管控能预防机器人抓取用户态度和意见,国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底蕴能够加强制度自信和政治自信,从技术上切断外部的舆论侵略、从意识形态上加强巩固,能够从根源防止机器人煽动民众极化。未来可通过强化算法管制、升级政治传播把关、加强意识形态治理、提升全球治理水平等规避社交机器人风险。  相似文献   

7.
"湿"环境"催生"了社交广告精准化营销新模式。这种营销模式主要通过感知用户需求、引导需求、建立联系以及体验分享,以实现广告主与用户的互动对话。企业应在洞悉用户认知倾向的基础上实现社交广告的精准化营销定向,感知用户交互行为,建立品牌与用户之间的熟悉感,把精准化营销策略与社交广告的运作进行有效结合。社交广告的精准化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8.
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两大传统。在这两大传统背后,都有一个与"心"相关的维度。人类学在原始心理、民族心理、国民性、人观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都市化迅猛推进的背景下,对处于都市适应过程中的特定人群的心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借鉴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感知"概念所提出的"都市感知"这一分析性概念,不仅对于都市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而且有益于拓展其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同理心的概念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入手,阐述了同理心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重点探讨了临床实习阶段,如何在教师—学生—患者之间开展同理心互动训练课程,培养医学生的同理能力,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为将来提高临床能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概念合成与“门”族词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近年来在新闻报纸上常出现的"门"族词为语料,结合概念合成理论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简要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来源、演化与生成机制等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门"族词语义的延伸可以看成是转喻与隐喻这两种词义扩展手段的作用;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客观世界,透视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7.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