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地方院校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生命价值观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和“生命价值观问卷”对1240名9币范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地方院校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生命价值观相关显著;地方院校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生命价值观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大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对3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大学生体验到的学业挫折感越弱;社会支持通过提高心理弹性水平降低学业挫折感。结论:高校管理应提供多元化的大学生社会支持途径,强化其心理弹性,弱化学业挫折产生的冲击,进而优化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师范生手机依赖与学业挫折感的关系,考察人生意义的中介作用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手机依赖性量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和人生意义量表对广东省普通高等院校628名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师范生手机依赖可显著正向预测学业挫折感,人生意义与自我管理能力可显著负向预测学业挫折感;(2)师范生人生意义在手机依赖和学业挫折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师范生自我管理能力在人生意义与学业挫折感之间、手机依赖与学业挫折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造成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如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也包括主观因素,如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等。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学校要积极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通过人际关系指导、就业服务等方式减少大学生挫折感。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地方院校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现状与特点,本研究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对1240名地方院校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地方院校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总体水平较高,各因子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地方院校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分裂型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的影响,以及元情绪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分裂型人格问卷(SPQ)、特质元情绪问卷修订版(TMMS)以及大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应对方式量表(ISI)分别对268名在校大学生的分裂型人格特质、元情绪水平及人际关系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和女生在元情绪的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或p<0.01);分裂型人格特质总分与人际关系消极应对及元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与元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或p<0.01);元情绪中的情绪注意和情绪恢复在分裂型人格特质人际因子与消极应对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分裂型人格特质(人际因子)水平高的大学生在面临人际关系压力时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元情绪(情绪注意、情绪恢复)在二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适应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抗挫折心理能力。抗挫折心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剖析了挫折的本质、表现,探讨了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内涵、指标体系,为构建大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寻找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用自编大学生挫折感问卷,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对重庆市某大学在校1 320名学生的挫折感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以及学校管理三个维度上的挫折感较强烈,而且不同性别、不同生源、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生活、就业和学校管理等维度上存在差异。在挫折感特点研究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引起大学生挫折感的内外两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相应对策,即根据大学生挫折特点开展工作,一方面贯彻挫折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建立五级干预体系,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全方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幼儿冒险游戏水平与抗挫折能力的关系,及考察自我效能感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浙江省杭州市148名幼儿为被试,通过任务测评法评定幼儿的冒险游戏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通过教师问卷评定报告幼儿的抗挫折能力。结果表明:幼儿冒险游戏水平、自我效能感、抗挫折能力发展良好;冒险游戏水平直接正向预测抗挫折能力,并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解决的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时期是学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社会化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特有的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使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种种现实问题 ,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挫折。而对于这些挫折 ,他们又会显得束手无策、不能应对。因此 ,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感的调适和引导 ,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符合当前高校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特点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因受各方面竞争压力而导致的心理挫折感及其表现,提出了“理解”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加强心理辅导,以预防因挫折而造成的不良心理,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变外部压制为内部疏导,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不断改善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学生网购成瘾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着力考察社交隔离和自我情绪调节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采用大学生网络购物成瘾量表、青少年社交偏好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对330名高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网购成瘾对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社交隔离在网购成瘾与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社交隔离的中介作用会受到自我情绪调节而影响心理幸福感。大学生网购成瘾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中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其中社交隔离起中介作用、自我情绪调节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大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挫折情境和挫折感的易发区和高发区,对大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为帮助他们摆脱挫折的困扰、顺利地跨越转折、完成学业而努力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遭遇挫折的类型可分为:适应挫折、学习挫折、人际交往挫折、情绪挫折、恋爱挫折、生理挫折、家庭挫折、学校挫折、毕业挫折等9种类型,本文针对每一种挫折类型,相应地提出了预防与调适措施,旨在提高大学生挫折应对质量,增强挫折承受力,实现挫折应对自我监控。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道德认同、乐观主义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方便取样并使用道德认同量表、大学生乐观问卷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260名大学生施测。 结果发现:相关分析显示,道德认同、乐观主义与网络利他行为总分得分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与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道德认同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乐观在道德认同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81%。 认为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塑造不但可以通过提高个体道德认同水平,也可以通过增强个体乐观人格特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女大学生生命智慧现状及其对挫折感的影响,采用"生命智慧问卷"和"大学生挫折感问卷"对1 393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女大学生生命智慧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学习智慧水平最低、技能智慧水平最高;2)女大学本科生生命智慧总体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3)女大学生生命智慧各因子与挫折感各因子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场域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引入心理可得性为中介变量,工作复杂性为调节变量,构建包容性领导对员工创造力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运用Spss21.0和Mplus7.0统计软件对来自10家企业的273份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包容性领导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可得性在包容性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工作复杂性对包容性领导与心理可得性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且正向调节心理可得性在包容性领导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人格特质——个人情感——个人行为"的逻辑思路,研究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特质对两种不同形式的反生产行为影响的异同以及工作满意度对人格特质与反生产行为的中介作用,探索黑暗人格、情感变量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24份问卷的处理结果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人际、组织指向的反生产行为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对人际指向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强于对组织指向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工作满意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人际、组织指向的反生产行为皆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深化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于不同形式反生产行为作用的认识并验证了情感变量对于人格特质——反生产行为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挫折心理反应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必备条件。分析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及其心理反应,并力图从大学生的自我调适、学校教育分年级分阶段的抗挫能力培养,探究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应对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大学生面临挫折现状、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以及在采取教育干预措施后抗挫折能力的变化情况,我们以广西医科大学各个专业的班级为单位采取标准化问卷进行调查,旨在探讨抗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就业倦怠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新出现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现象,是由内在的反复心理挫折体验而形成的外显消极行为,其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通过借用马诗勒倦怠问卷,可以对其进行测量和诊断。为了化解就业倦怠,应在增强抗挫折能力的基础上,致力于减少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情感损耗,保证目标岗位与心理期待的始终一致性,提高就业过程中的成就感,并适当进行压力管理和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