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煤炭的国家,河南则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煤炭的地区之一。煤炭最早称为石涅或涅石。《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有如下记载:“女凡之山,其上多石涅”。“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据考证:女凡之山,即现在予西的宜阳地区,贲闻之山,即现在予北的焦作地区。这是目前我国和河南发现记载煤炭最早的文献,当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山经》草药地理分布的部族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藏山经>在描述地理山川的同时,详细记载了各山的神奇草药.<五藏山经>草药虽多,分布却不平均,尤其集中在<西山一经>、<西次三经>、<中次一经>、<中次七经>.此四地要么是炎帝部族的发祥地,要么是迁徙地,与炎帝部族的文化渊源很深.<山海经>中有关炎帝后裔的神话,多把人的生命与植物生命相通.炎帝也被尊为神农氏,成为发明农耕、尝百草的祖先神.随着炎帝部族的迁徙,有关草药的知识和观念也流传到各地,从而绘出了<五藏山经>的草药分布图.  相似文献   

3.
唯识学之“三自性”是佛教中一个相当重要又颇具争议的概念,其中体现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内在关联。而《楞伽经》则对这两种思想都有集中说明,因此文章主要依据《楞伽经》对“三自性”之含义作一阐释。文章认为,“三自性”所要说明的是世间诸法的三个层面,其中圆成实性是世间诸法之体性,缘起自性则是由此体性而起之真实相,妄想自性即是众生所觉知之世间诸法,亦可看作诸法之妄想相。同时,圆成实性是修行者所成就之如来藏心;缘起自性则是有成就之修行者(较高果位之菩萨或佛)为度生而示现之种种如幻法,此由如来藏心体起用而现出;妄想自性则是众生对所现出之如幻法的执着相。因此。“三自性”亦是修行成就者度生之法的不同层面,而世间一切法都是此度生法之示现。  相似文献   

4.
神话是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上古先民原初状态的各种观念在神话中都有着清晰的反映。在(山海经·五臧山经冲,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初民已具备了初步的方位观念,而在对各个方位的山的描绘里;都可见到种种半人半兽的东西及神灵怪异的动、植物。又东五百里。日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往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回德,翼文日顺,背文回义,膺文曰仁,腹文回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欧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又西二百六十里,日尔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毛,名曰穷奇…  相似文献   

5.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居住在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不同氏族和部落,就已经种植各种粮食作物。由于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作为人们主食的粮食作物的品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这在《山海经》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山海经》中比较集中地记载粮食作物的是《五藏山经》,它具体地描述了祭祀诸山山神的祭品,而这些祭品许多就是各种粮食,如《南次一经》: “其神状皆乌身而龙首。其祠之礼……糈用稌米……稻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反切拟音资料为基准,利用<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辅助佐证材料,对<同音>丁种本和<五音切韵>韵图中的882个舌头音字、对<同音>丁种本中的23个舌上音字与汉语进行比较和分析,反映出其基本的音值.  相似文献   

7.
清光绪本《六音字典》里有着丰富的“土音”材料,反映了20世纪末福建闽北方言方言的底层.全文可分五部分:一、土音与文读音字音节“某同而某、某不同者”;二、土音与文读音音节“某、某同而某不同者”;三、土音与文读音音节“某、某、某均不同者”;四、只有土音字,无文读音对应者;五、结论.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五藏山经》出现一系列虚拟的与天相通的山,有的与北斗星、天庙相对,有的则是天帝的下都、密都。对这些山所作的定位、定性,使得它们带有特殊性的神异色彩。山中生长的奇草异木具有药物功能,而这些功能均是源于对所在之山所作的定位、定性。山名、植物名称、药物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各种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文献梳理和文字训诂加以破译。  相似文献   

9.
<湖语十五音>是修订<湖声十五音>编撰而成的.本文对<潮语十五音>的音系系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湖语十五音>的体例;其次,通过考察分析<潮语十五音>与现代潮汕方言的不同,拟定其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并根据现代潮汕方言,运用"排除法",考证出<潮语十五音>所反映的音系是汕头方言音系.  相似文献   

10.
唐代张怀瓘以其"独闻之听,独见之明"的睿智,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具有学术制高点水平的概括与把握."无形之相,无声之音"是张怀瓘对书法艺术独特艺术风格的总括,"无形之相"是一种人与物合、意与灵通的"心相";"无声之音"则是书法艺术一种视觉空间形式的节奏和韵律,并且在对书法艺术的鉴赏与审美中,"心照不宣"也是张怀瓘把握书法艺术的又一蹊径.通过对"无形之相,无声之音"等书法理论的品评,解读张怀瓘书法艺术理论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邹德文 《北方论丛》2006,2(4):64-67
在明代韵书里,《元声韵学大成》浊声母清化的诸种现象表现非常突出,匣母字清化作晓母;见、溪与群相混;端、透与定相混;非、敷、奉相混;邪母与心母、邪母与从母相混;从母清化混入精母。种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代江淮官话里浊声母清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郭红欣 《殷都学刊》2007,(1):120-122
在古、今汉语中,“天籁”一词都很常见。人们或用以指称自然界和谐美妙的声响,或用以形容来自于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音乐或自然天成的文学作品,用法和意义都很明晰、确定。但若追根溯源,即把“天籁”一词放回其所出自的文本《庄子·齐物论》中,则会发现,其原初的意义和后来的应用义之间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语言精美洗练,但其末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却让历来读《老子》的人大惑不解,也引来众多的不同解读。其实从修辞角度看,这是用特定的表达形式表现特定内容的问题。《老子》中所阐释的道及其蕴涵的矛盾统一的辩证思想,用通常的逻辑推论式的正面表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子就用一些看似不合常情常理、背离常形常态的语言来表达,以突破人们思维中的经验性,即正言若反,也就是悖异修辞。  相似文献   

14.
白朴<天籁集>记录了在元代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下词人作为一个士大夫文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历程.白朴辞荐避仕并不意味着他真正超脱了俗世和政治,其内心深处的功名意识和济世志向也未曾彻底消失;他选择隐逸之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中的历史幻灭感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悲苦感;以"玩世"的处世心态去追求"适意"的人生体验,使他化解了意欲超脱却又留恋俗世的心理矛盾.  相似文献   

15.
宋洋 《阴山学刊》2014,(2):103-105
宰牲节,又叫古尔邦节,是回族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回族文化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呼和浩特市清真寺宰牲节仪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真寺宰牲节宗教仪式的实录调查,对其仪式音声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其置于所处的文化语境中加以阐释,可以探索回族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蕴涵,以及对回族教众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字的形音义是三个不同的层面,义处于底层,是内容;音和形处于表层,是两种形式。音是词的听觉形式,字是把词的听觉形式由线条变为平面、由瞬间变为永恒的视觉形式。汉字的形音义三个层面的变化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文字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凝练而具有音乐关的语言形式.英语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声音的轻重来体现,而汉语诗歌的节奏则主要是靠音调及声音长度来体现,轻重之分并不明显.其次,英语诗歌的抑扬变化丰富,生动而有个性;汉语诗歌的平仄则比较整齐而有规律.英汉诗歌的节奏与音韵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应做更深一步的挖掘,从而为跨文化交际学、对比语言学等提供更为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18.
清儒段玉裁编著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学”的权威之作。段氏作注不拘泥于字形,从大量琐碎的训诂实践中系统地总结提出了诸多“因声求义”的声训条例。本文通过归纳、分析《说文解字注》的声训条例,阐述了段氏音义相贯的训诂思想。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用深微婉曲、博丽精工的诗歌,陈述了他爱情的欢乐与痛苦,创造了一个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爱情诗国,这种创作上的巨大成就,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感受,与他一生中三次奇特的爱情遭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