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社会工作本土化:文化视角下的家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实务中面临的社会化问题,以家庭治疗为重点,考察了文化视角下中国人家庭观念、家庭关系的特点,分析了借鉴西方为主的家庭治疗理论假设和治疗目标与中国家庭观念及家庭关系理念形成的矛盾冲突,据此提出,社会工作者应保持文化的敏锐性,将本土文化结构与西方理论、模式相结合,创设一套切合中国家庭的介入目标、介入模式和介入技巧,以此作为探讨家庭治疗理论与实务本土化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种家庭治疗流派之间的融合与整合,逐渐成为家庭治疗领域的主流趋势。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逐渐模糊了家庭治疗流派间的界限,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改变,人们需要一种在治疗目标、治疗技巧和治疗范围等方面更加宽泛的治疗模式,整合模式就是顺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家庭治疗理论与技术如果要在中国运用,必须充分结合中国的家庭文化特点,文章尝试从整合视角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家庭特点的家庭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3.
关于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治疗是20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疗法,现已被引入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际应用中。它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由于东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故结合中国当前家庭文化进行心理咨询的本土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家庭治疗理论中,依据家庭发展阶段论观点,关注儿童发展的各阶段主要任务,会发现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儿童与家庭的逐渐分离,这与传统中国人家庭成员之间过度追求依恋的现象有极大的区别。此外,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家庭各次系统之间保持清晰的界限,避免形成各种三角关系,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互动模式,能更好地保证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适当借鉴西方家庭治疗理论对促进中国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庭治疗这一广泛应用于西方临床心理治疗、社会工作领域的治疗方法在协助家庭摆脱困境重建功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为达到家庭的稳定与功能的发挥,治疗师不能仅要求女性单方面投入,忍辱负重甚至付出代价.家庭治疗师应将社会性别的理念纳入治疗过程,警觉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规范与限制,以治疗促进两性的平等与发展,推动家庭迈入文明的世纪.  相似文献   

6.
家庭治疗作为一种新疗法,对解决因自闭症儿童带来的家庭功能失衡有显著作用,家庭治疗不仅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障碍程度,还能改善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综合当前研究发现,家庭治疗中家庭参与自闭症儿童干预的方式是最符合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要求的,也在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儿童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和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最好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家庭图谱"、"重新架构"、"悖论治疗"、个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相结合是解决儿童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方法;我国开展家庭治疗应该注意:积极向广大家长宣传家庭治疗的意义;大力培养我们的家庭治疗师队伍;家庭治疗应该重视多元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以病人自己有意地严格限制进食、体重下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或严重的营养不良,伴有恐惧发胖或拒绝正常进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1]。AN主要见于13~20岁之间的年轻女性,其发病的两个高峰为13~14岁和17~20岁[1]。估计AN的患病率在1/1000[2];虽然AN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死亡率高达20%[3]。迄今为止,AN的病因未明,病因学涉及社会文化、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方面[3]。临床上AN患者相当难治,药物治疗作用有限,成功的治疗都要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介入心理治疗[3]。家庭治疗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这是一种把关注的焦点置于人际关系上的心理治疗范式。它认为,个体只有在互动和系统(家庭)中才能被说明、被理解,个体的困扰实际上是关系的困扰,是个体所在的系统出现了问题,因此,实施心理干预的对象应当是在关系和系统上,而不仅仅是个体[4]。在过去的30多年里,家庭治疗已经逐渐在治疗进食障碍方面建立了自己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青少年神经性厌食。本文综述AN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1神经性厌食症家庭治疗的理论和观点1.1心身疾病的家庭模式M inuch ...  相似文献   

9.
系统家庭心理治疗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国情下使用家庭治疗时面临着几个问题:关于治疗者对家庭核心问题的把握、关于家庭权威的运用、关于对患者家庭传统的就诊习惯和思维方式予以尊重的问题等等建议通过对家庭治疗相关问题的讨论提高其在实践运用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偷窃”青少年为个案对象,以结构家庭治疗法作为分析介入视角,为该案主及其家庭开展介入辅导,引导案主改变不良的认知行为,并逐步完善和构建案主的整个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其庞大深厚的体系,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洋节日"搭乘西方文化的快车迅速传入中国,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所以,在当前"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对待西方节日文化应保持理性的文化自觉,不但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实现传统节日文脉精华的传递,还要与西方节日文化进行和谐对话,通过现代化的调试,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不断地提升其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作为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中发展出来的专业,在中国社会运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本土化的问题。社会工作特别是社会工作实务在中国社会运用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在对不同文化及其在不同文化脉络下产生的社会工作的概念、理论及  相似文献   

13.
周宪在《天津社会科学》2 0 0 0年第 4期撰文指出 :西方视觉文化研究已经相当成熟 ,且成就可观 ,显而易见 ,这种新的文化研究将会在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展开。于是 ,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结构便不可忽略。作为一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我以为可以将中国视觉文化研究的问题结构区分为几个不同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视觉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全球共通性 ,西方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诸多基本主题 ,在相当程度上也适合于中国问题的描述和解释。第二个层面乃是与西方视觉文化相似亦有区别的层面 ,比如西方视觉文化产品的中国接…  相似文献   

14.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使得其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具有相当的适用性:辩证全面的系统观增加了学生改变的可能性;基本理念同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易被接受;积极正向的导向符合高校育人目标;形式灵活多样方便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文化:是回归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汲取西方的文化精粹?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应该如何从更深的层次揭示其内在价值进而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在各种思潮交织碰撞的今天,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应在现代视野的关照之下,在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对话中创新方法,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的胡适,他并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而是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受传统中庸等思想影响外,还与他自觉不自觉运用黑格尔辩证法有一定的关系。胡适解决西方思想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离不开黑格尔辩证法的运用。他不仅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对西方思想进行扬弃,而且以西方思想为尺子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他对西方思想有选择地吸收,同时激活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有一定的超越,但也有对新旧文化各自的矛盾性认识不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17.
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本流派林立的家庭治疗领域出现了一种整合性的理论思潮和实践取向.整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对整合性理论的构建,二是技巧层次上的整合,三是对促成疗效的共同因素的综合.整合模式注重理论的多维性与情境性,注重实证研究与经验积累,并强调来访者自身的作用,其长处在于它的综合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但也由此带来治疗价值的冲突等深刻问题.治疗者应更注重整合策略,并关注治疗中的文化、性别、价值观及职业道德问题,以达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效果.这也是判断一个整合模式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18.
家庭治疗,在欧美国家早已家喻户晓,而在我国还尚处于萌芽时期。大凡人们听到治疗两字,总会联想到疾病。熟而,婚姻和家庭也确实象人的躯体一样,难免会有小毛小病,乃至恶疾缠身。同样需要用治疗来帮助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的重建必须吸收西方文化之长处,唐君毅先生认为这一重建在社会实践的运作层面,应特别注意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分途发展,兼应注意对接受西方文化而来的科技、民主、宗教等予以“礼乐化、中华人文化”,而实践动作的内在根据是中西方文化精神的事例,以儒家内在超越性的宗教精神为核心吸收西方文化任持超越客观理想之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孝文化在历史上起过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物质上要赡养父母,有助于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精神上要尊敬父母,有助于营造融洽的气氛,建立和睦的家庭;提倡中国孝文化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新时期要发挥中国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澄清对传统孝文化的模糊认识,加强对青少年孝德教育,并对中国孝文化内容不断地加以提升和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