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剧的创作是否必须严格遵循历史事实,是明清戏曲理论家的重要批评话语.由于缺乏与当今相对应的历史剧概念,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总结了照史实录、写意虚构、虚实结合等创作观念,具体地探索了历史题材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关系.  相似文献   

2.
“虚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核心的元范畴,具有极大的涵盖性、兼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虚”与“实”的结合是文艺创作中广泛通用的艺术手法,中西皆然。可以从文艺自身特点、语言的角度、艺术的悖论及西方格式塔心理学、阐释接受美学等角度,对中外文艺必须“虚实结合”提供全面、立体的当代阐释;从诗性特征、创作经验、人格理想等方面,透视中国古代文艺必须虚实结合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葛金平 《河北学刊》2012,32(4):247-249
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手法广博而高妙,以多变与和谐织行其间。本文通过化虚为实、由实入虚、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等四种虚实艺术手法的分析,拿捏这种虚实关系,审度和挖掘蕴涵其中的艺术风采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系,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殊位置。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为纪实观念所左右。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虚构想象在讲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破纪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明代小说理论进入黄金时代,对虚实关系的探讨屯更加深入。虽然纪实观念仍有较大的影响,但以谢肇浙、袁于令为代表的“贵幻”说异军突起,并很快以其高度的理论性成为虚实观念中的主要倾向。本文考察了明代小说观念中的虚实理论,分析了诸说的利弊及其价值,探索了古代小说虚实观念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唐宋“虚实”观的发展与文学创作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有无”论,经魏晋六朝实现由哲学向文学的重大转化和初步发展后,其内涵在唐宋时期又得到了全新的推进和提升,具体表现为文本风格和欣赏接受两方面。这不单是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与大量批评家的总结分不开,更与当时的文学创作关系密不可分。唐宋的文学活动为“虚实”发展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本文从佛教思想影响下的唐宋创作风貌、诗人与创作、批评家与理论主张等方面,以王维“空灵”诗风为个案,剖析了“虚实”在唐宋的发展概况及与当时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从中见出中国古典艺术“尚虚贵无”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自然观大致上经历了老庄对自然的玄化、玄学对自然的情化和佛禅对自然的空灵化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导致了对美学和艺术的影响不同。其中,老庄对自然的玄化所带来的有无虚实的辩证法为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提供了精神框架,玄学对自然的热爱形成了意境诗歌情景交融的血肉之躯,而佛禅对自然的空灵化处理使中国古代意境诗歌在情景交融的形态和有无虚实的辩证结构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产生和发展是这三种不同的自然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虚实论"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经常涉及的论题,谢榛的诗歌创作虚实论主要涉及了虚实字的运用和虚实景的描写,通过这两方面的巧妙结合达到诗歌的空灵、韵味无穷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曾提出"召唤结构"这一范畴,认为文学文本具有空白和未定性,这种空白和未定性引导读者不断地进行阅读建构活动。这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空白"有一定的相通性,中国古典诗学中,言意、虚实、味等范畴从诗语符号、艺术结构、审美经验等层面都展现出对艺术空白的追求,但二者更因中西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在中国抑或西方文化史上,都曾产生过许多显赫一时的家族,即望族。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望族的兴衰过程是有规律性的,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显示着各自的特征。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就中国明清和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望族的类型、生成及诸文化特质等进行简要比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不同的经济区域从各自的特点出发 ,先后探索并创立了许多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对于这些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模式”。在我国 2 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 ,这样模式有许多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 :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等。这几种模式代表了我国在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某一发展阶段上的重大成果。同时 ,由于这几种模式在产权结构、运作机制、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 ,因此 ,从这几种模式诞生之初 ,理论界及其他各方面就一直存在着谁更能代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12.
老庄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作为共同组成与儒家、墨家相对立的道家思想阵营的老子思想和庄子思想,其相同一致之处自然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再深一点涉入即可发现,老、庄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老、庄异同是许多老、庄思想研究者都探索过的问题,并且从不同的学术理论立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不满意这些结论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再讨论一下,因为从科学的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看,这毕竟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源头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走出中西古今之争,应当说已是许多学者的共识。确实,真正的问题应当是厘清中国哲学究竟往哪里发展,如何发展,其发展规律是什么?其正确的方向与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彼此关联,正有待学界进一步探索。本组笔谈的三位学者分别从不同侧面触及了这一主题,并作出了各自颇具说服力的陈述。  相似文献   

14.
靳晶 《河北学刊》2014,(3):167-170
本文针对中国现代数字艺术创作的现状,通过阐述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理论,分析现代数字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手段等,着重从与境结合,情景交融;时空拓展,虚实相生;真情实感,气韵无穷;妙悟创新,道法自然等四个方面简述了传统意境理论对现代数字艺术创作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1956年到1966年“文革”前的十年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作了艰辛的探索。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是毛泽东十年探索的黄金时期,提出了许多至今仍不失其科学光彩的女要思想和新颖理论,构思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雏型。从反右斗争以后到“文革”前,毛泽东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探索充满了复杂矛盾,交织着科学与空想、正确与失误。造成这种情况的社会历史原因错综复杂,必须用审慎的科学态度对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探索进行细致的、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毛泽东十年探索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林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联系,研究、继承、发展毛泽东十年探索成果,对于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虚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涵盖面极宽泛、运用极广泛的元范畴。当今人们常混用“虚实”内涵和指向,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实际上,从虚实的源头和历史演进来看,它包含两个方面,牵涉两个维度:一是指向艺术手法,二是指向题材真伪。前者是主,就文学而言,其狭义和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而生发的感人效果;后者是次,就创作题材的选择而言,牵涉到艺术真实与生活(历史)真实的分寸把握。此二者如两条相交线,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共同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常常为历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1948年到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内,刘少奇对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经济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创建性的意见。这些探索是...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许多译者和译论研究者,或沿循本国诗文传统,或依附时代文化语境,从哲学的、功能主义的、文艺的以及文化的多向视角对翻译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和具体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当代翻译诗学。  相似文献   

19.
谷青 《北方论丛》2015,(3):26-30
"疏密" 与 "虚实" 是宋词章法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两者的美学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在不同的语境中, "疏密" 与 "虚实" 的美学内涵存在着差异. 具体而言, 宋词章法的 "疏密" 范畴主要有三层内涵: 词意显隐, 忽离忽合; 浓句淡语, 互相调剂; 郁结宕逸, 松紧相谐. 而章法的"虚实" 则主要体现在前实后虚, 由实生虚以及前虚后实, 虚提实证两个主要方面. 只有结合不同的语境对 "疏密" 与 "虚实" 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才能认识到其真正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性地评述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历程,总结了在新的民族化诗歌探索中不同时期及其代表性诗人体现的不同特征.最后从伦理化、抒情化、大众化、意象化与和谐美的角度整体上辨析了20世纪中国诗歌民族化探索中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