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的过程,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对抗的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作为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现在并未过时,它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矛盾和规律的指针.但是,必须看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科学成果.一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人权的结论,通过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与人权之间关系的分析,强调只有消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才能扬弃资产阶级人权的内在缺陷,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最后一章中尚未来得及对阶级问题作全面和系统的理论阐述,就与世长辞了。然而,在他留给后人的大量论著中,又充满了阶级分析。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当马克思对重大的政治和历史事件进行评述时,他勾画的是相当复杂的阶级构成。例如,在《路易·波拿巴政变记》中,马克思至少提到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大土地所有者、金融贵族、农民、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流氓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高级教士等阶级成份。但是,当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时,他提出的则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模式。例如,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断言:“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两大互相对抗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正是在这个关于阶级矛盾简单化和阶级结构两极化的问题上,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对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预言提出了挑战。中产阶级的扩大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阶级分析时感到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自由平等观具有鲜明的历史生成性.这一点清楚地体现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的批判进路上.得益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创立,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推进,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的批判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社会意识"层面,而是不断深入到"社会存在"的层面.这种批判进路表明,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不只是关涉"社会意识"的问题,更是关涉"社会存在"的问题.因此,马克思不是脱离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现实语境,抽象地描述自由平等观的一般性内容,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本质性的维度,探寻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历史性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由平等观是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展开而不断获得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是无法被僵硬的定义所限定的,而只能通过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及其矛盾运动的研究来加以阐明.借此反观目前学界存在的关于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两种基本解读路径,可以发现它们恰恰缺失了这种历史生成性维度.  相似文献   

5.
吴雄丞 《中华魂》2008,(3):15-17
关于"两个必然"的原理的科学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相互依存与斗争的过程,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结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特点在于把政治经济学的主体作为有机的总体。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坚决反对鲁滨逊式的方法论(至今还在资产阶级社会学中广泛采用)的,因为在这种方法论中,社会的总体形式被想象为它的组成要素之和,名个组成部分的特性和规律性也转移给社会总体。马克思的看法恰巧相反,他认为,政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批判斯密和李嘉图等资产阶级古典派经济学家的再生产理论,同时吸收资产阶级古典派经济学家魁奈的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成分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完成了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題进行了最出色的阐述,提出了精辟高深的理论,作出了不朽的科学贡献。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在同各种敌对派,特别是在同俄国的自由主义民粹派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终其一生的研究与革命实践中,"虚幻共同体"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核心思想内容。马克思指认资本主义国家是虚幻共同体,是资产阶级实现统治的方式,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普遍利益,也实现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其虚幻性的体现。研究"虚幻共同体"批判视域下的马克思资本主义国家观,对全面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减轻或者摆脱国家这种共同体对人类的掌控,有益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细读<历史与阶级意识>后,作者认为,青年卢卡契从主体客体同一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阐释为主体客体永远相互生成、相互中介的总体性辩证法,他运用这种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物化、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以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阶级立场;青年卢卡契的总体性辩证法,挖掘出了马克思辩证法的人道主义维度,呼应了时代的吁求,但是由于排除科学主义维度、忽视方法本身的自律性,容易走向教条与武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一个应当予以批判和超越的否定性概念。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用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成功地实现了对意识形态的超越,建立了科学的社会学说──共产主义学说。然而,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观念发生了流变。这种流变具有历史的深层根源,它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又留下一定的缺憾。正本清源,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武器,在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论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在探讨马克思的主体学说时,人们忽略了他的社会主体论。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而社会主体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主体,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主体实质上也就是资本主体,从而为主体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恩格斯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在这一著作中,年青的恩格斯用社会主义的观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这部著作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克思曾摘记了其中的要点,热情地称它为“天才的大纲”。《大纲》的诞生,对马克思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而导致巨著《资本论》的问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大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颗唐明星。在1842—1844年期间,恩格斯生活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他亲自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详细调查了英国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直接参加了工人运动。在实践的同时,恩格斯还深入研究了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大纲》是恩格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在这一著作中,恩格斯根据自己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主要  相似文献   

13.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为典范,开启了对“典型社会”的个案研究。商品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问题都以浓缩的形式凝结在商品之中,马克思正是从商品的二重性这一独特视角来剖析“典型社会”,提出了人“在社会之外”才是人的论断,从而赋予了“社会”以独特的历史规定性,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历史性存在境遇。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社会、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学习近代史中重温一下革命导师是怎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对于我们当前研究中国古代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这一伟大的发现,第一次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对此,恩格斯有过高度评价,他说:“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  相似文献   

16.
承继黑格尔: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理论的深层结构,是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马克思将“社会经济形态”设定为一个超验的、超民族的主体,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视为它的进化目标,据此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存在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单线”演进。同时,马克思在看待各民族经验性历史的发展时持“多线论”立场,认为世界各种社会文明分别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历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对资本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解是马克思展开其资本批判的前提,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必须首先弄懂的问题。马克思对资本的思考是从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开始的,又本质地关联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本质也就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而其起源则是资产阶级社会制度的确立。因此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批判,进而,他呼唤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是缘于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所面临的思想困境,当马克思认识到自己所敬信的黑格尔关于理性国家观的本质与社会实存相矛盾时,他在研究国家的历史中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国家法进行了批驳。马克思在文本中把政治国家理念产生现实市民社会的不当关系倒转过来,在批驳中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中存在与本质关系的颠覆与创新,最终得出抽象的政治国家决定于市民社会的独创性观点,并指出只有在市民社会的发展中实行超越资产阶级政治的"真正的民主制",才能克服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现实矛盾而使二者达到同一。这一颠覆性的认识变革是马克思观念形成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社会整体观出发,对政治与社会关系作了哲学阐述。他批判了一个普鲁士人即卢格对政治的狭隘理解,导致以政治理智蒙蔽社会本能,无法认识到社会贫困的真正原因。马克思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为无产阶级找到了消除贫困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他进而独特地阐释政治国家要消灭贫困,那它就应该消灭无产阶级这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从而消灭这个社会和作为它的产物的政治国家自身,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获得彻底解放。马克思在关注工人阶级及社会的弱势群体的贫困之中,形成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以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哲学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0.
<正>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关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和“武库”.工人阶级从中取得自己最重要的论据,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以为,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不在于照搬照抄其现成的结论,而在于正确理解马克思得出这些结论的科学方法.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全部见解,“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对于把握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的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